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鸡胸肉、鸡腿肉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常压及高压煮制,利用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两种加工方式对鸡肉风味特征及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鼻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加热方式鸡肉风味的变化;常压煮制的鸡肉共检测出61种挥发性物质,高压煮制的鸡肉共检测出57种挥发性物质,常压煮制和高压煮制的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均以醛类为主。  相似文献   

2.
通过用大豆蛋白、聚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在不同条件下对鸡胸肉保水性及蒸煮出品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5%、六聚甘油单硬脂酸酯0.3%、蔗糖脂肪酸酯0.4%、乳化时间15min。  相似文献   

3.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鸡胸肉失水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G)对鸡胸肉失水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加酶量为0.45%,保温温度为35℃和保温时间为0.5h时,鸡胸肉肉糜的失水率最低;分别添加不同量的大豆蛋白EGP,大豆蛋白HTP,大豆蛋白GsNa和变性淀粉Best对鸡胸肉失水率有影响,失水率最低的添加量分别为0.2%,10%,3%,8%;谷氨酰胺转氨酶的添加可以改变鸡胸肉的质构,从而提高其保水性,使其具有良好的风味和口感。  相似文献   

4.
鸡胸肉蒸煮失水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几种盐对鸡胸肉蒸煮失水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影响鸡胸肉蒸煮失水率的显著因素为柠檬酸钠和三聚磷酸钠。验证实验表明,最佳复合配比可使鸡胸肉的蒸煮失水率比对照降低20%。  相似文献   

5.
脂肪酶作为一种绿色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结构容易破坏,稳定性差,固定化脂肪酶是提高其稳定性的关键。采用微球酶、改性核桃壳固定化脂肪酶和LX-1000HA树脂固定化脂肪酶3种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猪肉内源性脂肪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检测鸡肉经固定化猪肉内源性脂肪酶处理前后的风味变化,并分析鸡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3种脂肪酶固定化方法中以改性核桃壳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最高,达169.8 U/mL;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烯烃类、芳香族类、酯类、醇类和含硫化合物等,脂肪酶经固定化后可以有效改善鸡肉的风味。  相似文献   

6.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初复煮时间、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对鸡肉松加工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煮最佳时间为2.0h、复煮最佳时间为1.5h、烘烤最佳温度为80℃、烘烤最佳时间为70min,不同风味的鸡肉松(绿茶、山楂、虾仁、枸杞、黄豆)中绿茶、山楂、虾仁、枸杞、黄豆的最佳添加量分别是鸡肉质量的2.O%、2.0%、1.0%、1.0%和6.0%。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M鲜生冰箱精准分区保鲜的目的,以普通冰箱4 ℃冷藏为对照,对比分析M鲜生冰箱及其不同层(由下至上分别为S1、S2、S3、S4,其与冰箱内电场保鲜电板的距离分别为5、40、65、75 cm,温度均为4 ℃)对鸡胸肉冷藏期间(1~7 d)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pH、贮藏损失率、蒸煮损失率、L*值、a*值、b*值、剪切力、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冰箱冷藏3 d后的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分别超过6(lg(CFU/g))和25 mg/100 g,说明其保质期仅为3 d;而M鲜生冰箱S2处理则可延长鸡胸肉保质期至5 d;在有效冷藏期内,M鲜生冰箱S2组的贮藏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值、b*值、自由水相对比例最低,L*值、a*值、不易流动水相对比例最高,说明M鲜生冰箱S2处理能有效减少鸡胸肉的汁液流失,维持肉样的保水性,延缓其色泽劣变,护色效果最佳,同时其也能较好地维持肉样的嫩度,提升鸡胸肉冷藏期间的整体品质。研究结果为M鲜生冰箱在肉类冷藏过程中分区的合理选择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的糟辣椒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对4种糟辣椒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种糟辣椒中共检测出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以醇类、烯烃类、酯类为主。主成分结合聚类热图分析表明,反-香叶醇、醋酸牻牛儿酯、二烯丙基二硫醚、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为糟辣椒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韦恩图分析表明,4种糟辣椒中有19种共有成分,醋酸牻牛儿酯、棕榈酸乙酯、α-法呢烯、β-倍半苯乙烯、1,8-桉油精共同构成糟辣椒的主要风味骨架。  相似文献   

9.
以传统作坊式水代法芝麻油、传统作坊式压榨芝麻油、商品芝麻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芝麻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和系统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水代芝麻油和商品芝麻油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相似程度更高;此外,芝麻油中吡嗪类化合物、含硫杂环化合物和苯系物因不同加工处理方式的差异显示出较大变化,其中3-乙基-2,5-二甲基吡嗪、4-甲基噻唑、愈创木酚等可作为区别三种芝麻油的关键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蛋白酶和脂肪酶酶解奶酪,以增加其风味的酶解工艺,并对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奶酪经蛋白酶和脂肪酶的酶解,可有效提高其风味。正交试验优化后的酶解工艺是:原料选择美兰黄波奶酪,0.5%的风味酶与0.6%的万力脂肪酶或脂肪酶AY,酶解时间18~24 h。经GC-MS分析,酶解物中含有癸酸、辛酸、己酸、丁酸等脂肪酸,以及甲基酮和内酯类等多种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丁香对卤制鸡肉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道口烧鸡工艺中丁香与鸡肉的配比制作卤鸡腿,运用SPME和GC-MS测定鸡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了丁香对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组与空白组鸡肉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72种成分,其中59种为共有成分。与空白组相比,丁香组鸡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新增了13种物质,其中丁香油酚、乙酸丁香酚酯、芳樟醇、连四甲苯、2-丁酮、6-甲基-1-辛烯和1-癸烯等7种物质差异显著,2-辛烯醛的含量减少,而苯甲醛、正辛醛、十六醛、己醇、庚醇、十三烷、(+)-柠檬烯、2-庚酮、2-戊基呋喃、乙酰苯、萘等11种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不同研磨时间对咖啡感官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咖啡在研磨过程中因咖啡颗粒破碎,使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为了探索咖啡研磨对咖啡感官风味的影响,笔者利用植物粉碎机和臼式研磨机,将焙炒好的咖啡豆按不同时间粉碎研磨,用色差仪分析研磨过程中咖啡的光敏性变化以及用电子舌、电子鼻对咖啡研磨过程中感官风味进行定性表达。Lab数据结果表明,在前9 min颜色逐渐变浅,然后随之逐渐加深。在前9 min有大量风味物质逸散,其后逸散速率减缓。电子鼻和电子舌PCA和DFA分析均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口感和香味逐渐变化,SQC结果表明不同研磨时间的样品虽然气味变化不是很大,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是口感变化较大,只有研磨5 min样品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他均不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咖啡研磨时间要控制在5min以内,以避免咖啡中风味物质大量散失,使咖啡感官风味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电子鼻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鼻技术是一种风味分析的新技术,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介绍了电子鼻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其特点,综述了电子鼻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电子鼻在风味突出的食品方面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4.
闵二虎  杨明 《保鲜与加工》2019,19(5):124-129
以新鲜鸡脯肉为原料,通过添加碳酸氢钠、复合磷酸钠、氯化钠、D-异抗坏血酸钠等研究其对产品保水性及冻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速冻调制鸡脯肉腌制配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新鲜鸡脯肉在0~4 ℃环境下自然成熟4~5 h后进行调制加工,品质最佳;腌制配料的最佳配方为:碳酸氢钠添加量1.0 g/100 g、复合磷酸钠添加量0.48 g/100 g,氯化钠添加量1.0 g/100 g,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0.32 g/100 g,此时鸡脯肉的保水性最佳。在-18 ℃冻藏条件下,产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保持一定速率的上升,冻藏34 d时安全性指标过氧化值远远低于SB/T 10379—2012的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对不同规格番茄酱的风味品质进行检测区分,定量辨别不同规格番茄酱之间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规格番茄酱嗅觉、味觉指标丰富,热破番茄酱在短链烷烃类、醇醛醚酮等类和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类物质成分上高于冷破番茄酱;味觉差异主要表现在酸味、苦味、咸味和鲜味指标上,冷破番茄酱酸味、咸味强于热破番茄酱,热破番茄酱苦味和鲜味均高于冷破番茄酱。  相似文献   

16.
以合肥麻鸡为主要原料,研究即食风味麻鸡的现代加工工艺。探讨了该鸡肉产品的加工过程及关键工艺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加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