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吡虫啉的富集与残留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吡虫啉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性,采用吡虫啉0.2 mg/L的剂量,对克氏原螯虾进行了室内暴露试验和田间残留消除试验,分别采集克氏原鳌虾、稻田底泥和田水样品,研究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吡虫啉的富集和残留消除情况。结果发现,室内暴露条件下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累积量大小依次为鳃组织>肌肉>血淋巴>肠道>肝胰脏。田间残留试验中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体内的累积量表现为肌肉>肠道>鳃组织>血淋巴>肝胰脏,同时发现,田间试验下施药后28 d,吡虫啉在克氏原鳌虾肌肉组织中的残留量为20.44μg/kg,吡虫啉在稻田水中降解率为97.54%,在底泥中的残留量为10.94μg/kg。为避免对非靶标生物克氏原螯虾产生危害,建议适当延长吡虫啉在稻田中的施药间隔期,在靠近养殖水体的稻田尤其是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应谨慎施药或建议使用其他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2.
河北冀东稻区水稻种植面积8万hm2左右,其中生态种养面积约有4 000 hm2。本文介绍了冀东稻区稻田养蟹、养鱼、养泥鳅3种主要种养模式,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稻田种养模式必将成为冀东稻区的主推模式。  相似文献   

3.
一稻三虾生态种养高效模式是在一稻一虾和一稻二虾基础上的创新,在同一块稻田一周年期间,稻田收获一季稻,收获三季小龙虾,分别为稻前成虾、稻中成虾、稻后虾苗。一稻三虾生态种养模式使稻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是水稻种植地区今后稻田生产的主流模式,对当地产业调整和主导产业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了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下,4个籼型中稻杂交稻品种在施用不同施氮方式(X1、X3高效施肥;X2、X4传统施肥)和不同氮肥(X1、X2,施用25-10-14复合肥;X3、X4,施用25-5-10复合肥)对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收获指数、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25-10-14复合肥,“内6优”产量最高,施用25-5-10复合肥,“川康优丝苗”产量最高,但施用25-10-14复合肥的处理产量整体高于25-5-10复合肥,其原因是25-10-14复合肥显著促进了氮素积累,提高了氮素利用率及氮素偏生产力,并较其他处理获得了更高的结实率。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下,施用同等足量的氮肥,采用高效施肥模式并不能提高水稻产量,且略有下降,其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生产力较传统施肥均有显著下降。可见,在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中,施用足量氮肥的情况下,采用高效施肥方式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但采用高磷高钾的氮素复合肥有较显著的丰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开江县地处川东丘陵地区,农田大小不均,难以实现机械化连片耕种,受气候影响每年仅能种一季水稻,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农民增收困难。笔者借鉴潜江地区成熟的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结合开江自然条件加以优化改良,在现代农业园区内开展了“稻虾共作+稻虾连作”生态综合种养试验取得成功。试验结果显示1hm2稻田能够实现小龙虾产值48060元,水稻产值910元,净利润达到20010元/hm2,是传统水稻种植收入的3.8倍。笔者在总结试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开江水产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将该种新技术在当地进行了推广,合计推广面积约494.67hm2,实现单产净利润6750元~12000元/hm2实践表明,川东丘陵地貌农田也能够在保障粮食稳产前提下实现更高的经济产出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具有较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省肥东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了粮食综合经济效益。文章从肥东县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和主要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推进肥东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在山区的推广获得了成功,现总结出推广模式,希望对山区想要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9.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实现养殖业和种植业共同发展、提高稻田综合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并且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潜力的生态农业模式.文章阐述了稻虾综合种养问题,进而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0.05);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氮平衡均表现为盈余,其盈余量逐减,分别为1 030.92、364.37、188.75 kg/hm2,氮利用率逐增,分别为16.47%、48.98%、65.71%;磷平衡也均表现为盈余,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的磷盈余量分别为171.35、81.67、76.96 kg/hm2,磷利用率逐增,分别为7.61%、18.22%、24.29%;与精养、稻蟹共作模式相比,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浮游动植物种类的...  相似文献   

12.
蔬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阐述蔬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的过程,探讨加强蔬菜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集江苏稻田种植区872份河水和近河淤泥样品,分析稻田常用农药对河水污染现状,建立丙溴磷、三唑磷、丙环唑和咪鲜胺液质联用检测方法。河水样品经饱和氯化钠溶液和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液萃取,淤泥样品经无水硫酸钠和氯化钠及丙酮+正己烷混合溶液提取,C18反相色谱柱分离,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仪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方法对丙溴磷、三唑磷和丙环唑在河水和淤泥中的检测限均为0.001 5mg.kg-1,定量限均为0.005mg.kg-1。咪鲜胺在河水和淤泥中的检测限均为0.003mg.kg-1,定量限均为0.010mg.kg-1。各农药在0.01~1.0μg.mL-1范围内与响应值线性相关,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对丙溴磷、三唑磷和丙环唑在河水和淤泥中分别添加0.005、0.05和0.5mg.kg-1 3个水平,对咪鲜胺在河水和淤泥中分别添加0.01、0.1和1.0mg.kg-1 3个水平,结果表明,平均回收率为80%~110%,相对标准偏差均在20%以内。对江苏稻田种植区河水及淤泥样品进行分析,河水中丙溴磷、三唑磷和咪鲜胺检出率分别为3.7%、1.7%和2.5%,淤泥中三唑磷检出率为1.4%,表明河水污染程度高于淤泥。试验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且灵敏度、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规范要求,适用于高通量农药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江苏典型斑点叉尾鮰养殖区多环芳烃(PAHs)残留水平和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根据生长阶段跟踪监测了江苏主要养殖区养殖塘斑点叉尾鮰鱼体、池塘水体和底泥中多环芳烃残留;采用Kalf风险商值法,进行池塘水体生态风险评价;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对池塘底泥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并用美国环保局(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斑点叉尾鮰食用安全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在鱼体、养殖水体、底泥中,16种PAHs总检出率为100%,但致癌性物质苯并[a]芘均未检出,单体Nap、Phe、BaA、Pyr、Chr、Flu、Ace为常见检出物,其中Phe检出率达100%,Nap达到80%以上。结构组成上,鱼体、养殖水体均以2~4环为主要成分,底泥结构较为复杂,以3~4环为优势组分。鱼体中(以湿质量计)总PAHs含量范围在11.75~60.02μg·kg~(-1),对食用斑点叉尾鮰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成人的风险范围为2.25×10~(-9)~5.80×10~(-7)a~(-1),致癌风险远小于最大可接受水平,处于致癌风险控制水平。池塘养殖水PAHs含量范围在0.03~0.46μg·L~(-1),总体上生态风险程度为低风险,但单体Nap、Phe及部分池塘中Ace、Pyr及Fla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其他单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忽略。底泥(以干质量计)PAHs含量在24.48~145.04μg·kg~(-1),总体上PAHs对生物毒副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ce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pears is a serious health concern.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from a 2-year investigation(2013–2014) that used gas chromatography,GS/MS and UPLC/MS-MS to measure the levels of 104 pesticides in 310 pear samples. In 93.2% of the samples,43 pesticides were detected,of which the maximum residue levels(MRLs) were exceeded in 2.6% of the samples. Multiple residues(two to eight compounds) were present in 69.7% of the samples; one sample contained nine pesticides and one sample contained 10. Only 6.8% of the samples did not contain residues. To assess the health risks,the pesticide residue data have been combined with daily pear consumption data for children and adult populations. A deterministic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chronic and acute exposures based on the Joint Meeting on Pesticide Residues(JMPR) method. A potential acute risk was demonstrated for children in the case of bifenthrin,which was found to be present at 105.36% of the acute reference dose(ARf D) value. The longterm exposure of the Chinese consumer to pesticide residues through the consumption of raw pears was far below the 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 criterion. Additionally,the matrix ranking scheme was used to classify risk subgroups of pesticides and pear samples. In general,95.5% of samples were deemed to be safe and nine pesticides were classified as being of a relatively high risk.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pea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Nevertheless,a more detailed study is required for vulnerable consumer groups,especially children.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pesticides in pears and tighter regula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tandard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6.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分区土壤重金属暴露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分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农业种植区土壤Hg、Zn、Cd和As累积特征明显;矿区土壤Hg、Zn、Cd、Pb和As累积特征较显著,平均含量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52.55、23.22、16.32、14.48倍和4.85倍。Igeo值显示自然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而农业种植区各重金属主要处于无污染或无-中污染水平,矿区污染程度较突出,重金属Hg、Zn、Cd、Pb达到中污染水平,特别是在黔西北和铜仁等矿产资源分布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远高于农业种植区和自然背景区,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部分样点达到高生态风险水平。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中Hg、Cd、Pb和As为主要风险因子,Cr和Cu处于低风险状态。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矿区的人体健康风险高于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致癌风险不可忽视,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江苏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中抗生素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现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调查浦口和盱眙两个地区4个典型养殖塘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的残留情况。共检出14种抗生素(包括4种大环内酯类、2种四环素类、4种喹诺酮类和4种磺胺类),除浦口两养殖塘水体中的CTCHCL、OFL和AZI(浓度分别为16.528~57.140ng L-1和9.803~47.400 ng L-1),其他抗生素均以低浓度存在。抗生素浓度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降解可能受水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程度等水质状况的影响。基于RQs值对养殖环境中的抗生素进行风险评估,它们对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生长基本不会造成威胁;对藻类等浮游植物而言,浦口养殖水体中部分大环内酯类(SP、CTM)和喹诺酮类(O FL)抗生素具有中高度风险(0.161≤RQs≤2.92),盱眙养殖环境中目标抗生素生态风险较低(RQs≤0.181)。研究表明,江苏(特别是盱眙)克氏原螯虾养殖水体中抗生素污染水平相对较低,但仍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建议采取全面的抗生素控制措施,以保护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浙江省农田土壤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含量、来源及生态和健康风险,用网格布点法采集了62个农田土壤样品并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PAHs浓度范围为34.04~1 990.38 ng·g~(-1),污染物以高环类PAHs为主,研究区域内所有土样苯并[a]芘(BaP)浓度均未超过我国新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采用比值法及主成分分析研究其环境来源,结果显示主要来自于交通污染、煤炭和薪柴燃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有87.10%的样点存在生态风险。毒性当量因子风险评价法分析结果显示,PAHs的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1.53~268.27 ng·g~(-1),7种致癌PAHs为污染主体,平均占比高达99.18%。暴露量估算结果显示,经口摄入是PAHs致癌风险最高的暴露途径。健康风险评价显示,土壤中PAHs暴露暂时不会对人群产生明显的非致癌风险,但儿童的综合致癌风险已超过可接受范围,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江苏沿海某设施农区土壤重金属累积特点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了揭示设施栽培土壤重金属累积特点及污染风险状况,为沿海设施农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源头消减、生态阻控与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以近年来高效农业发展迅猛的江苏沿海某设施农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种植方式和棚龄对土壤重金属Pb、Cr、Cd、As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的影响,探讨了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并对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设施农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整体良好,除重金属Pb含量超过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值(HJ/T333—2006)外,Cr、Cd和As含量均显著低于参考值;种植方式和棚龄不同程度地影响土壤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设施土壤Pb、Cr、Cd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大田,且土壤Cd全量与有效态含量随棚龄增加呈现富集特点;土壤Pb、Cr、Cd有效态含量与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pH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态As含量仅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目前研究区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处于轻度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呈现出青椒大棚西瓜大棚韭菜大棚的趋势,且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随棚龄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20.
农药残留是影响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以西兰花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等3种三唑类农药在西兰花中的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GC-MS测定西兰花中3种三唑类农药残留的方法,并开展了在西兰花中残留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根据现有的膳食摄入数据计算,西兰花生产中使用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应控制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