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十大孔兑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0,2010,2020年landsat影像,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结合地统计模块来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转移矩阵,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NDVI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对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①研究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比例变化幅度最大,水域面积比例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涨势”和草地、未利用地“落势”,十分明显。 ②十大孔兑区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526 1,0.537 3,0.543 3,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生态环境质量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③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风速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年平均气温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 2000—2020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十大孔兑区生态环境质量也在向好发展,研究区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局面,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是主要原因,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使研究区环境质量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
为了定量评价十大孔兑地区淤地坝的减沙效益,基于历史资料整理与实地详查,统计了十大孔兑地区1986年以来现存淤地坝的数量和分布特征;采用淤积体概化法,确定了影响淤地坝减沙量的主要参数,并计算了研究区354座淤地坝的减沙量。结果表明:十大孔兑354座淤地坝累计减沙3.205 61×107t,其中减沙量最大的孔兑为西柳沟,达1.239 76×107t;通过分析不同时段淤地坝的减沙特征表明,1986—1999年、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3个时段的淤地坝减沙量分别为4.946 6×106t, 1.155 57×107t, 1.555 38×107t。十大孔兑地区淤地坝具有显著的减沙作用,具有很高的减沙指标(达5 720.33~58 141.81 t/座),2000年以后的两个时间段内,随着坡面林草措施的增加,淤地坝减沙量增加,表明在这一地区,淤地坝仍然是最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十大孔兑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大孔兑区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梁其春,骆鸿固,王英顺(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43)内蒙古黄河流域十大孔兑(蒙语意为山洪沟)位于黄河河套内,地处东经108°47′~110°58′、北纬39°47′~40°30之间。行政上隶属于伊克昭盟的...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及时、准确监测评价,是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十大孔兑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数据,基于生态遥感指数对研究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健康度的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十大孔兑的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31,0.33,0.57,生态环境质量正在不断改善。(2)研究期间,十大孔兑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差到一般为主,差、较差及一般的面积之和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79.45%,76.54%,70.16%,面积在不断减少,向良好和优秀等级转移的面积达1 004 km2。(3)在空间分布上,下游平原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最优,上游丘陵区与中游风沙区相对较差。整体来看,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内蒙古十大孔兑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和生态脆弱区,对该区典型流域西柳沟的土壤侵蚀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9月19—26日和2023年6月21—26日沿X640解柴线(解家营—柴沟堡)和G109京拉线(北京—拉萨)2条公路分别布设15个调查点和14个集水区,对调查点及集水区植被、土壤、土壤侵蚀特征和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调查。[结果]流域内草地片蚀较为严重,耕地侵蚀不严重,沟谷内裸地风蚀较为严重。上游黄土高原丘陵区沟蚀严重,且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沟岸扩张未停止,伴随较为严重的重力侵蚀。中游风沙区以风水复合侵蚀为主,大幅增加了流域的产沙总量。流域内道路建设及边坡开挖等人为扰动进一步加剧了侵蚀风险。径流泥沙含量测定结果验证了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地区。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以植被措施及工程措施为主,虽已起到一定水土保持作用,但由于形式单一而未能发挥理想效果。[结论]西柳沟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特点叠加下层砒砂岩土壤条件共同加剧了该区土壤侵蚀,经济发展压力下的人类活动扰动加剧了生态风险,当地政府亟需持续增加水土保持投入,提...  相似文献   

6.
十大孔兑是鄂尔多斯境内十条季节性洪水沟,多年风水复合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致使黄河泥沙量不断增加。基于此从生态治理角度利用Cite Space对前人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综述了有关十大孔兑生态治理的文献数量年际变化、研究学者机构合作关系、文献关键词以及十大孔兑实施的生态治理措施等,发现对部分孔兑研究不够全面、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缺少风沙入孔,风沙入黄复杂过程研究等问题,是未来需要加强突破的难题,这些难题的突破有助于更好的治理十大孔兑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十大孔兑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及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流域水土流失及其分布、动态变化。[结果] 十大孔兑流域植被面积占流域面积的63.97%,以中低覆盖和低覆盖为主,分别占植被覆盖面积的48.85%和36.54%。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4374.98 km2,占流域面积的40.63%;与2020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46.32,3 664.50,4 958.03 km2,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耕地和其他土地4个地类上,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6.69%。[结论] 十大孔兑依然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难点地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坚持以“以沙棘种植为主的植被建设,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工程布局,以锁边固沙为前提的治沙方针,大力推进拦沙换水试点工程”的流域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十大孔兑综合治理与黄河内蒙古段度汛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大孔兑是黄河内蒙古段由南向北汇流的10条相邻的一级支流,多年平均向黄河输沙2 711万t,近年来向黄河输沙呈增加态势,洪水泥沙对黄河及下游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针对十大孔兑泥沙来源于上中游的特点,应在孔兑上游实施沟道、坡面综合治理工程,在孔兑中游进行防沙治沙,在孔兑中下游引洪澄地,缓洪减沙,保障黄河内蒙古段的度汛安全。  相似文献   

9.
植被覆盖度是表征水土保持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的样本估算法在计算大范围、多时相的植被覆盖度时既耗时耗力又易产生误差,为此基于先进的遥感技术,选择十大孔兑流域作为研究区,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为分析典型年,以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遥感反演为基础,利用像元二分模型按照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指标中的覆盖度等级划分标准对植被覆盖度等级重新划分,进而定量分析了该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植被覆盖度为20.76%、2000年为21.71%、2010年为25.92%,即十大孔兑流域植被覆盖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科学揭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中国北疆的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遥感、气象等多源数据资料,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频次统计、桑基图可视化模型、网格单元等方法探讨了近20年锡林郭勒草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草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锡林郭勒草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以草地和沙地为主(面积占比约98%),区域土地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中西部的沙-草交错区。2)2005年后区域沙地面积持续减少,而沙地转入率在近10年间仍接近5%,说明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但生态脆弱性水平仍较高。3)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驱动锡林郭勒草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的驱动作用次之,地形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揭示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开展可持续流域治理工作。[方法] 基于妫水河流域1995—2018年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技术与RUSLE模型的方法定量分析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并对流域土壤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1)1995—2018年,流域内林地和草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018年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4.41×104,0.84×104 hm2,较1995年分别下降13.52%和10.61%。耕地面积由1995年的3.53×104 hm2增加至2018年的4.07×104 hm2。建筑用地面积逐渐增加,由1995年的0.59×104 hm2增加到2018年的1.90×104 hm2。(2)妫水河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呈波动性变化,由1995年的8.71 t/(hm2·a)降至4.56 t/(hm2·a)后,于2018年升至11.07 t/(hm2·a)。(3)妫水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1995—2015年,土壤侵蚀强度逐渐降低并保持稳定,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比例由4.95%降至3.05%,2018年后升至7.42%。(4)妫水河流域在研究时段内土壤稳定性降低,不稳定土壤面积升高。[结论] 妫水河流域城市化的进程中,林草覆盖度略有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下降,但在后期略有提高;不稳定土壤所占面积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庆市土利用格局时空演化规律,为促进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位于山地高密度区的重庆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定量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研究期内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城乡居民用地、工矿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草地面积大幅缩减并集中向林地转化;25 a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整体处于发展期,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主城及其周围地区;渝西水田密度降低,渝东南林地高值密度面积增加,但草地高值密度区大幅缩减;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高密度核心位于主城区,工矿建设用地高密度核心为星点状分布,增长幅度大;社会经济因素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其中人口密度为主导性因子。[结论]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文帅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何毅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48-152,157,291
基于1980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选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重心转移3种方法对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近25a,延河流域森林和农田面积在数量上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以农田流向森林为主,然而草地和农田始终是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所占比重之和在两个时期均在87%以上,加上森林三者所占比重达99%以上;(2)25a内,延河流域仅有3.89%的土地资源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但聚落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年均增加速率为4.10%,主要靠占用农田和草地来实现;(3)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和整个流域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不一致,其中安塞地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均大于全流域,这与安塞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比较活跃,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为剧烈息息相关;(4)25a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其中森林在空间上不断向上游、高海拔方向转移,而流域内水体的重心向流域下游迁移。  相似文献   

14.
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燕玲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66-168,171
依据1996年和200年的新疆土地利用详查数据,计算出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动指数,全面分析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差异.全区土地利用总体变动指数为0.71%,其中变动指数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为14.47%,最小的是和田地区,仅为0.19%.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新疆土地利用提出一些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晓芳  贾宗维 《计算机与农业》2012,(10):116-118,129
利用Landsat-5TM数据分析了永济市上世纪90年代至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永济市城乡居民建设用地增加非常快,耕地面积也在增加,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与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及城镇化速率不断加快,人口逐年增长及国家政策改变等是驱动永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揭示窟野河流域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径流变化。[方法]以窟野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和PLUS模型,通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和预测得到的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2030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径流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1)SWAT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R2和NS均>0.7;PLUS模型总体精度为0.877 4,Kappa系数为0.802 1,2个模型在窟野河流域适用性较好;(2)2000—2020年,窟野河流域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02.92,600.90 km2,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277.15,366.25,40.44,19.98 km2;(3)窟野河流域年平均径流深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西部低,东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4)在保证其他输入数据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地利用数据,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面积减少会促进径流,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同样会促进径流;(5)自然发展情景下,2025年和2030年窟野河...  相似文献   

17.
新乡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1996-2003年土地利用数据,对新乡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8 a来新乡市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耕地、水域面积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仍以农业用地为主,但各地类间转换激烈;耕地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是影响新乡市常用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地数量结构多样性指数和综合程度指数均呈显著增长态势,表明新乡市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8.
运用1996~2003年土地利用数据,对新乡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驱动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8年来新乡市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耕地、水域面积明显减少;土地利用结构仍以农业用地为主,但各地类间转换激烈;耕地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是影响新乡市常用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地数量结构多样性指数和综合程度指数均呈显著增长态势,表明新乡市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9.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王东沟流域1994年和200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近几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园地、林地为主,变化以耕地和园地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塬面上。自然因素、比较经济效益和宏观政策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最后,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对试区土地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科学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伊宁市为研究区,结合区域内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机制,从土地结构、社会经济和技术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伊宁市11个乡镇场土地利用状况在空间上存在明显不一致。按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作用综合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分为城中心城镇商贸发展区、城镇工业发展接替区、观光旅游特色农业区、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区等四个功能区,并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