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望  周博  邓文胜 《现代农业科技》2015,(1):189-190,194
以郧县为例,研究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构建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自然间距法,将全县未利用地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宜耕等级,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未利用地宜耕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该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以为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是维持耕地资源总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基于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分析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土地敏感性和土壤质量,构建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相关规划数据,运用GIS技术,测算松原市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区。结果显示,松原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为58 257 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24.40%。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ArcGIS),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新增耕地评价模型,对西南低山丘陵地区采矿用地宜耕区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区采矿用地总面积475.54hm~2,宜耕区总面积285.09hm~2。宜耕区预计可补充耕地面积为219.71hm~2,其中潜力Ⅰ级125.14hm~2,可补充耕地94.61hm~2;潜力Ⅱ级55.79hm~2,可补充耕地43.65hm~2;潜力Ⅲ级85.05hm~2,可补充耕地66.63hm~2;潜力级Ⅳ级19.11hm~2,可补充耕地14.82hm~2。  相似文献   

4.
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5,(1):286-288,324
以内蒙古杭锦旗辖区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作为评价底图,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内的677 021.40 hm2耕地后备资源了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杭锦旗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杭锦旗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总面积为52 200.02 h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7.71%.灌溉条件与土层厚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杭锦旗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四川达州市宜耕土地后备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表明:宜耕土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开江县、宣汉县、渠县和达县。一等适宜和二等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共1841.64hm2。主要集中分布在达州市中南部,其中开江县、渠县和达县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广东省阳江市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通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对阳江市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各种地类不宜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骅市宜耕盐碱地盐渍化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加重,土壤物理性状不良,主要存在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状况差、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微生物种类少、作物生长状况差和土壤温度偏低等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必须采用有效的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的状况,使宜耕盐碱地能够达到耕种的水平,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1]。本文对9种限制因子对应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培肥工程和道路工程进行整理分类,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处理,得到黄骅市宜耕盐碱地开发适宜工程类型分部情况。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用地矛盾,合理开发土地,评定环渤海盐碱土地的宜耕性,首先筛选土地生产功能的主要影响指标,建立生产功能评价指标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构建土地生产功能加权指数和法评价模型,进而在辨析土地生产功能与盐碱地宜耕性逻辑关系基础上,利用盐碱地生产功能评价结果确定土地宜耕性,结果表明:黄骅市盐碱地中较适宜作为耕地的面积最大,达到12 862.42 hm2,高度适宜作为耕地的盐碱地也达到了9 455.74 hm2,说明黄骅市盐碱地开发为耕地的潜力很大。本研究为环渤海盐碱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方法,为河北省近滨海盐碱土区的高效开发、合理使用提供了实践依据,对构建社会、经济及生态相协调的盐碱地利用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效补充耕地数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典型县域山西省忻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宜耕性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程度,并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对宜耕后备资源的聚集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忻府区耕地后备资源可宜耕面积为1 799.67 hm~2,其中,高度宜耕等级面积为1 203.41 hm~2,一般宜耕等级面积为596.26 hm~2,不宜耕面积为72 854.45 hm~2,宜耕后备资源中主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和内陆滩涂,所占比例分别为42.93%和31.90%;高度宜耕等级图斑的空间分布"热区"范围比较广泛,阳坡乡和三交镇范围内高度宜耕后备资源的数量多且集中连片程度最高,是当地应优先考虑开发的后备资源,一般宜耕等级后备资源可作为储备型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0.
运用GIS软件,根据浙江省富阳市胥口镇的实际情况,对其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和范围进行确定,得出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分析其坡度、土壤、水分条件等因子,并对其耕地后备资源做宜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3S技术的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S技术、野外实地考察与测量等方法,结合土壤、农业、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资料,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构建自然-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评价指标法开展古浪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结果发现:古浪县共有未利用地182 155.00 hm~2,可开垦的易耕性土地15 878.29hm~2,占全县未利用土地资源的8.73%;后备资源中可开垦的其他草地和沙地规模占绝大多数,为总规模的97.88%。建议统筹考虑古浪县石羊河流域、北部沙漠区的生态效益,结合水利、农业、林业等规划编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以避免盲目开发利用。在耕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配套采取工程、生物、节水等技术,要加强区域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开发耕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一、宜耕期测定法 1.不在宜耕期耕翻.(1)过湿犁地翻泥条,特别是黏土地,一旦出现大泥条,湿时平土不成,干时平土块大.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增加了机车作业的次数和难度,而且影响种子发芽.(2)犁地翻大土块,翻垡不好,阻力大,机车负荷重,耗油多,并且达不到松、碎、平的目的,所以宜耕期的确定非常重要. 2.宜耕期测定方法.在一个自然地块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个点,每个点取15厘米深的土壤,用手握紧,自然落下能散开,为宜耕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充分彰显土地整治工作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法]选取元氏县苏阳乡为研究区,从农用地分等角度,重新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以更新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指标与耕地质量等别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可以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研究区耕地质量等别从整治前的国家自然等12等、利用等13等提升至整治后的国家自然等8等、利用等12等。土地整治项目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式正向影响耕地质量,对研究区耕地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实施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是关系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五指山市丘陵山区为例,基于Arcgis平台构建耕地整治潜力基础信息数据库,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在测算出耕地自然潜力的基础上,构建"生产能力—景观格局—基础设施—整理需求"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修正。同时运用熵权法、修正层次分析法确定耕地现实潜力修正的各因素指标权重,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确定耕地整理潜力大小,划分潜力综合分区。该研究方法有利于实现评价结果的动态化更新,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用于指导宏观尺度土地整治战略安排和重大工程布局。  相似文献   

15.
一、耕地质量检查 耕地质量与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地面状况、选用机具的类型和拖拉机机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必须对耕地质量进行检查,并分析影响耕作质量的因素。耕地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耕后是否达到规定的耕深;耕后地表是否平整;土垡翻转及肥料残株的覆盖是否良好;有无漏耕或重耕;地头是否整齐。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农用地资源评价及其利用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评价了福建省农用地资源的数量、质量、潜力及其分布 .结果表明 ,福建省农用地资源总量和人均数量均以宜林地占绝对优势 ,宜耕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三明、南平和漳州 ;宜园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漳州、南平和宁德 ;宜林类资源优势主要集中于三明、南平和龙岩 ;而宜水产养殖类资源优势则集中于福州和宁德 .宜耕地的质量较差 ,而宜园和宜林地的质量则稍高 .现状农用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且以现状宜耕地的增产潜力最大 ,中低产现状宜耕地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龙岩、福州和宁德 .全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 95.6 3% ,开发利用的总体潜力已不大 ,但宜园地资源仍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 .在农用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 ,提出了福建省农用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若干对策 .  相似文献   

18.
人口作为影响耕地保护的非稳定性要素之一,其变动对耕地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以人口迁移率反映人口变化特征,利用熵权TOPSIS构建反映耕地区位优劣程度的指标体系,借助K-均值聚类进行合理耕地保护区的划定和差别化保护策略的安排.结果表明:①石柱县总体上以人口析出为主,人口迁移指标与常年外出务工率呈现较强的"冷热"空间集聚;②影响耕地区位优劣程度的次序从高到低依次为与居民点的距离、地块坡度、田间道路通达性、与县城距离、与乡(镇)距离、地块高程;③石柱县耕地中Ⅰ等区位条件所占面积最多,其次为Ⅲ等,占地面积最少的为Ⅳ等;从乡(镇)级尺度上看,西部的耕地区位条件好于东部,行政面积小的乡(镇)高于面积大的,边缘乡(镇)低于靠近城区的;④基于人口流动、耕地区位条件对石柱县耕地保护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本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耕地的自然和生产要素特征、土地整治特点和项目区条件,从自然条件、权属条件、生产条件3方面选择地块面积等9个因子构建了耕地细碎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模型和GIS技术,评价了整治前后耕地细碎程度,探究了土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前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6.15分,细碎度高和较高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和21.25%;整治后,耕地细碎度综合得分为5.02分,比整治前降低了18.37%,细碎度高和较高分别为5.47%、20.4%,耕地细碎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区位指标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100.09km~2,仅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他以草地为主。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东营市和德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多,面积分别为266.59和210.91km~2;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占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比例均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可开垦其他草地和可开垦内陆滩涂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可开垦盐碱地和可开垦裸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其他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576.67k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46%。相对稀缺、零散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特征。耕地保护不应只注重占补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强对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