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人工种植和野生三叶青地下块茎中总黄酮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农科院人工种植与野生三叶青地下块茎中都含有较高的黄酮,人工种植三叶青黄酮含量相当于或高于野生三叶青,两者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浙江丽水人工种植三叶青品质优良,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8种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和2种储存方式对三叶青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处理的三叶青块根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传统的干燥方式晒干和阴干次之,烘干最低;在3种不同冷冻干燥方法中,以-50 ℃真空冷冻干燥(后续系统设置加温至55 ℃)方法较佳,其总黄酮含量为8.13%;干燥方法相同、温度不超过80 ℃时,干燥处理时间越短,三叶青块根总黄酮含量越高;与未储存过的冷冻干燥三叶青块根总黄酮含量相比,在-20 ℃储存1 a后其总黄酮含量变化不显著,而常温储存1 a后其含量显著降低(2.15%)。  相似文献   

3.
总黄酮是三叶青的主要功能成分,通过对杀青、干燥和材料部位等处理后三叶青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同处理对三叶青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部位和干燥方式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显著,杀青方式对三叶青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材料部位>干燥方式>杀青方式;采用三叶青嫩茎段为材料,经过锅炒,然后烘干制得的三叶青茶总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窄叶与阔叶2种生态型三叶青为材料进行人工栽培,连续3年考察主蔓长度、分枝数、茎叶鲜重、T/R(地上部鲜重/块根总重)比值、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总重(鲜重)等6个农艺性状,并比较不同生长年限以及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2种生态型三叶青以三年生产量为最高,不同组织均累积了较高含量总黄酮,适宜全草入药与采收。窄叶三叶青有效成分高于阔叶三叶青,但产量远低于阔叶三叶青。  相似文献   

5.
为开发三叶青地上部分潜在价值、更好地推广利用三叶青的药用功能,以1年生三叶青为试验材料,用3个不同发光二极管(LED)光质进行处理,分别为红光(波长660 nm)、蓝光(波长450 nm)和白光,以白光为对照,光照强度控制在(50±5)μmol·m2·s~(-1),研究60 d后茎叶形态指标、显微结构和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的差异,以及形态指标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红光有利于三叶青新生茎的伸长,新生茎长度增加19.3%,蓝光则有助于三叶青新茎直径增大(6.3%),茎的皮层、初生韧皮部、韧皮纤维、纤维细胞、髓射线结构厚度和髓直径显著大于红光和白光,且叶面积和叶片厚度增加,促进植株矮壮;红光下三叶青茎叶中GA含量较高,蓝光下则是CTK含量最高;三叶青新茎的伸长速率与其GA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新茎直径、叶面积和叶片厚度均与CT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蓝光下三叶青茎的增粗可能有利于输送光合同化物促进块根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林下栽培三叶青单株块根产量和总黄酮含量。[方法]选择光照强度差异较大的5个地块,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林下栽培三叶青块根产量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林下栽培三叶青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三叶青单株块根产量明显提高,块根中总黄酮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结论]建议种植地光照强度在2 000 lx以上,三叶青块根产量和总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DPPH清除率、还原力、ABTS清除能力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四种方法对三叶青地下、地上部分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地上部分提取物中黄酮和多酚含量略高于地下部分,但差异不显著.在ABTS,DPPH和还原力试验中,地上部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地下部分提取物,而地下部分提取物的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光光度法在430m下测定不同地区同一时间采集的中国沙棘果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总黄酮在青海沙棘果中含量最高,甘肃沙棘果、山西沙棘果、辽宁沙棘果次之;高海拔地区沙棘果总黄酮含量较低海拔地区沙棘高。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242份黑米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黑米品种及籼、粳、粘、糯类型之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黑米/白米、籼/粳、粘/糯各类型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总体呈现粳大于籼、糯大于粘的趋势。242个黑米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成10大类群,184个籼型品种聚成10类,58个粳型品种聚成6类。黑米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分别与其中的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表明黑米的抗氧化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韦玉  高雅  张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265-3266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火炭母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火炭母总黄酮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13.65x-0.0045,在0.008 64~0.06912 m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2.01%,样品中总黄酮含量为1.60%~3.74%。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鱼腥草根中黄酮类化合物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黄酮含量,研究单因素对提取液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料液比1g∶40mL、提取温度80℃、乙醇φ=60%、回流提取时间180min。影响黄酮含量的因素有日照时间、海拔及降雨量,其中年日照时间和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海拔1 800m以上、年日照时间大于2 000h的地区,鱼腥草黄酮含量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NaOH-Al(NO3)3-NaNO2比色法对尖叶胡枝子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以芦丁为对照品,检测波长为510nm。结果表明,在0~1g·L-1范围内,芦丁吸光度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8),对测定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及回收率进行试验,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99%~1.023%。根据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对尖叶胡枝子不同提取液中总黄酮进行定量,所得测定数据分别为0.029 0、0.024 0、0.315 0、0.379 0和0.012 4g·L-1。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尖叶胡枝子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从南非叶中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以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总黄酮提取率的高低为指标,比较多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表明用12倍量75%乙醇溶剂超声提取60 min,提取二次,提取效果最佳。因此优选的实验工艺具有提取效率高、省时、省溶剂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戴春燕  余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51-17452
[目的]测定海南臭黄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海南臭黄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不同,其中,叶中最高为5.33%,茎中为3.78%,花中为3.4|D%,根中为2.44%。[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稳定性好,重现性好,适合海南臭黄荆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为海南臭黄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珠子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NO3)-NaOH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黄珠子草根、茎、叶、果实4个部位中总黄酮、总酚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根、茎、叶、果实4个部位乙醇提取物对7种常见病原菌(草莓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青霉病菌、黄瓜枯萎菌、西瓜枯萎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叶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1.07 mg·g-1、23.85 mg·g-1,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是茎、根及果实的2.86、1.83、1.21倍;叶中总酚分别是茎、根及果实的27.10、22.29、2.52倍.叶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均较其他部位高,果实次之,茎最低.在预设质量浓度为40 mg·mL-1时,叶的乙醇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特别是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分别为100%、89.78%、100%,且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 mg·mL-1、20 mg·mL-1、10 mg·mL-1.果实部分的抑菌效果稍次于叶部分的,但对黄瓜枯萎病原菌表现出强抑菌性,其抑制率为98.13%.根部分整体抑菌效果较弱,但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5.28%,90.04%.而茎基本上没有什么活性.叶和果实的活性成分含量均较高,抑菌活性也较强,药用价值很高,是黄珠子草的主要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16.
分析黄顶菊黄酮类成分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为黄顶菊的综合利用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献县的3个村庄附近黄顶菊样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及黄顶菊黄酮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速效磷、碱性磷酸酶对黄顶菊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的积累显著相关;环境的微小变化会影响黄顶菊黄酮类成分的累积。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陕西产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总黄酮和鞣质质量分数,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在体外对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结果表明,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的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16.53、18.62、22.65mg/g,鞣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8.31、32.78、41.44mg/g。地锦、斑地锦、小叶地锦对大肠埃希菌MIC、MBC均为125g/L,对鼠伤寒沙门菌MIC分别为62.5、31.25、62.5g/L,MBC分别为125、62.5、250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分别为125、31.25、62.5g/L,MBC分别为250、125、62.5g/L,对无乳链球菌MIC分别为125、62.5、125g/L,MBC分别为125、250、125g/L。陕西产斑地锦,尤其是小叶地锦为中药地锦草的潜在新基原。  相似文献   

18.
以5份普通枇杷(单优1号、单优2号、单优3号、湖南早熟和森尾早生)和3份野生枇杷(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和贵州2号)的叶片和花蕾为材料,分析其总黄酮、总酚质量分数及抗氧化活性,以期为枇杷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1)湖南早熟叶片总黄酮质量分数最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枇杷花蕾中,单优2号的黄酮质量分数高. 2)除栎叶枇杷外,花蕾总酚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叶片,叶片中质量分数高的材料为栎叶枇杷和森尾早生,花蕾中总酚质量分数最高的材料为贵州2号; 3)枇杷花蕾抗氧化活性高于叶片,总黄酮、总酚质量分数均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但总酚质量分数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更强.综上可得,在这些枇杷材料中,栎叶枇杷和森尾早生可作为叶片开发材料,贵州2号(花蕾)总酚质量分数和抗氧化活性最高可作为花蕾开发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黑大豆种质抗氧化能力及其与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分析127份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及与其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各类型之间差异采用平均数的t测验,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结果】127份黑大豆种质种皮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分别为0.44~3.56 mmol·g-1、7.05~74.82 mg·g-1和0.22~1.87 mg·g-1,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类型及不同生态区黑大豆种质的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黑大豆/黄大豆、黑大豆春播/秋播、夏播/秋播、东北春/南方春、东北春/南方夏、北方春/南方春、北方春/南方夏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总体趋势是北方春最高,东北春次之,南方春最弱。127份黑大豆种质可聚成6大类群,分别由3、24、20、31、37和12份种质组成。黑大豆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其中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结论】黑大豆的抗氧化作用与其种皮中所含的多酚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