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演进过程,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秩序整合作用。近代以来,乡土社会的剧烈变革不断解构着村规民约的社会权力基础,国家权力向乡村地域的下沉不断冲击着村规民约的生存空间,村规民约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这时,能够契合现代乡村公共精神和"乡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期的契约性权力便进入了视野,这种基于同意而形成的社会权力作为村规民约的效力基础最具理性和持久力。契约性权力为村规民约提供了权力支持,有利于实现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在共生共存基础上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2.
辛宝海 《甘肃农业》2005,(9):107-108
梁漱溟的乡村自治是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被抛在主流经济和政府社会保障之外群体(农民)的生计问题而设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使低文化素质和具有落后社会意识(保守)的农民在主流经济中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而在国家政权不统一、政府不能成为这一弱势群体依靠的情况下,在政府的公共部门和以市场为代表的主流经济之间就出现了权力的真空,农民就落在了这无依无靠的真空中。为维持这部分人的生计,客观上需要由新一级组织机构填补这一真空。梁漱溟的乡村自治就试图以乡村社区作为新的组织机构解决这一发展难题,在主流经济和公共部门之外建立起弱势群体的保护网,以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思想,肯定了农村和农民对国家复兴的作用,强调通过社会组织再造、文化教育和多主体合作等途径解决乡村问题,对我国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价值。A省D县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主体关系异化的问题。乡村建设思想的部分主张对整改现实问题、推进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国家提出要"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既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三大路径,也是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的继承和印证。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的乡村合作组织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派的领军人物,其乡村合作组织理论在当时独树一帜。非比寻常。本文拟从乡村合作组识建立的必要性、条件、类型、目标四大方面客观地论述其乡村合作组织理论。本文并不否认梁漱溟的乡村合作组织理论中有某些消极因素.但求从其合理性成分中获取重要启示。对当前“三农”同意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志愿服务乡村是社会参与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乡愁文化"和"社会理性"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所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了解程度和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着力点在于智力支持且具有文教活动倾向性,但也存在意愿与行动脱节、认知流于表面、能动性不强、缺乏思想引领以及对小微志愿组织的支持缺位等问题。乡愁文化嵌入大学文化、引入激励机制、打造志愿组织"大家庭"、牢守宣传育人"主阵地"、强化智力支持优势、补齐理论技能短板、关爱"小微组织"成长、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等可有效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  相似文献   

6.
要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到治国理政全部历史活动之中,搞好新时代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就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乡村基层实践主体结构的差异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主体利益的发展性。同时,深入把握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既要避免"全面开花""一刀切"等机械做法,又要克服"蜻蜓点水""不着边"等敷衍态度,努力做到精深思考、精准施策、精致造就。此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建构新时代公正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自觉,有利于提升基层民众的文化自信。深化理解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实效性,需要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7.
倪宁静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56-260,264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村级小微权力是"三农"问题中尤为关注的话题,村干部的小微权力是否规范运行与乡村发展的进度紧密相连,更是能否实现乡村善治的重中之重.以村级小微权力为切入点,针对乡村善治过程中存在的权责界定有待明确、监督体系有待完善、村干部党性修养有待强化、小微权力问责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借由乡村善治的理论内涵、小微权力的概念界定、主体分析以及"宁海经验"的探索等研究,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与对策:明晰界定村级权责清单化;完善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体系;强化基层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小微权力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入交汇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大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强农兴农的使命感和专业素养,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爱农教育,是农业高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培育文化自信是推动新农科建设、增强大学生爱农教育内驱力的必然要求,也为加强大学生爱农教育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其中李子柒自媒体建构的山水田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李子柒自媒体以乡村想象的叙事结构重建了乡村话语空间,不仅挖掘出想象的主体为"新农人"和现代化用户,以用户内在需求和新农人的"乡村印象"再造了具有乡土性、古朴性和现代性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图景,还巧借多维矩阵式渠道、粉丝社群协同运营以及大众传播的情感共鸣三重场域,重新焕发了乡村活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统乡土社会的逐渐解体,给乡村治理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乡村治理过程中权利与权力的冲突;基层自治组织自治化程度低;文化价值上的迷失等。因此,探析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模式不仅正当其时,更是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中实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治理主体提升自治能力,传承优质文化发挥有效价值观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对民族与文化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与文化前途的深切关怀.由于国内外情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梁漱溟救国救民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诉诸政治到入佛沉潜,再转向文化上寻求安顿,清晰地映现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衍变理路.在某种意义上,民族主义成为理解梁漱溟全部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2.
赵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285-20287,20292
阐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内在思路,分析认为梁漱溟所揭示的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对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起因入手,分析了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乡村发展的科学规划。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要从转变观念出发,从发挥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是关键环节、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是主要任务、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是努力方向、提高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是重要目标、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机制是有力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村党员队伍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的夯基筑石的作用。深刻认识农村党员队伍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重点梳理农村党员队伍赋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通过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党员整体素质,激发党员内生动力,搭建党员参与平台来激活乡村振兴“肌体细胞”,锻造乡村振兴“先锋队伍”,打造乡村振兴“动力引擎”,延伸乡村振兴“续航里程”,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相似文献   

16.
摘要:农业保险是农村社会转型的“蓄水池”,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发挥农业保险在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抓手的“助推器”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面临的弊端,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提出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民宅基地退出并非完全出于"经济理性",还受到个体微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基于禀赋效应的视角,从宅基地的可替代性、心理所有权、农民的不确定性感知三个维度分析相关因素对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旨在为制定引导农民退出宅基地政策提供新的视角和决策参考。通过江苏省两县区的农村调查数据,构建二元Probit模型实证检验发现:主要解释变量中宅基地可替代性低、农民对宅基地较强的心理所有权认知会显著降低农民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失地、养老方面的不确定性感知会负向影响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因此,政府应健全相关政策弱化农民的损失规避心理,降低禀赋效应的发生概率,才能实现农民自愿有偿地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虽然每一要求各有侧重,涉及的领域、建设的重点、发展的规律各有差异,但五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往研究者多着力于研究某一方面要求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本文将跳出传统研究视角,从新的研究视角出发,重点着眼研究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两个内在要求间的关系,首先阐述乡风文明对生态宜居的韵染作用,然后分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以乡风文明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激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实现城乡有序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首创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新时代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探索了一条新路。此项改革关键的是处理好“赋权”“下沉”“增效”三者的关系,通过明责赋权优化职能、建立综合执法平台,引导社区和区属单位在职党员 “双报到”,有效凝聚治理合力,逐步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制,进一步推进首都城市基层治理常态化、长效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