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长毛对虾黄鳃病是我省对虾养殖中发病较普遍、流行甚广、威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十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进行虾类病理学研究,以便准确地弄清导致对虾生理病态紊乱和虾体防御的机制及病原体在体内进行的合成作用。B.Z.Bian(1981),S.Egusa(1983),I.Dykova(1988),I.G.Nash(1988)等在对虾黑鳃病、红鳃病、弧菌病和单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我国也开始了虾病的组织病理研究。盂庆显等(1989)开展了中国对虾红腿病的组织病理观察;叶孝经(1990)对中国对虾红足病进行了病理学初步研究;刘正义、张聪洲(1987)报道了斑节对虾外寄生原虫症、细菌性败血症、铁末沉积症的病理病征。但有关长毛对虾黄鳃病的组织病理研究,则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长毛对虾黄鳃病的鳃和肝胰腺组织病理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 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 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_(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_(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_(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_(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_(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_(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_(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4.
对自然发病、投喂感染和注射感染的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进行组织与细胞病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对虾与凡纳滨对虾的病理变化相似,但不同感染方式的患病对虾有差异。临床病理:相同点表现为游动无力,反应迟钝,胃中无食,体色变暗,肌肉浑浊,肝胰腺肿大;不同点为自然发病和投喂感染的对虾临床病理变化比注射人工感染明显,病程长。显微病理:相同点表现为细胞核肿大,细胞变性、坏死等;不同点为自然发病和投喂感染的病虾胃、肝胰腺的病理变化比注射感染严重,坏死细胞数量多,组织大面积坏死溶解;注射感染病虾的肌肉组织显微病理变化比自然发病、投喂感染严重。超微病理:相同点表现为细胞肿大、变性、坏死、溶解,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形态变异,肿大,膜溶解或整体崩解;细胞核肿大或固缩或溶解.部分细胞核中可见WSSV;不同点为注射感染的患病对虾肌肉组织的超微病理变化比自然发病、投喂感染严重,肌细胞核中观察到WSSV的几率较高;投喂感染、自然发病对虾的胃上皮细胞、肝胰腺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比注射感染严重。另外,不同类型的细胞对WSSV的易感性不相同,血细胞为最常见的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血细胞通过细胞变形或形成伪足,贴附于其它组织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5.
青岛饲料厂和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研制的对虾药饵添加剂——对虾灵,系根据对虾生理、病理及发病特点,采用名贵中草药制成,对虾灵含有抗细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的新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7月,辽宁营口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场陆续出现死虾现象,通过组织病理观察和PcR检测,确定为白斑综合症.患病初期,对虾并未表现出典型白斑、甲壳易剥离等症状,而在鳃区头胸甲内侧滋生一种囊状胶状物,导致头胸甲内侧肿胀,病理观察发现该滋生物为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皮下组织"胶质化"的结果,同时胃和皮下组织的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的典型性病变核;细菌分离结果显示,伴随着弧菌和假单胞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查明对虾"玻璃苗"的主要致病原,实验通过对河北省沧州市凡纳滨对虾苗种玻化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病理分析。结果发现,患病虾苗表现为活力降低、厌食直至空肠、空胃,虾体消瘦、暗浊;肝胰腺组织坏死性萎缩、轮廓模糊、颜色变浅呈淡黄色,甚至肝胰腺区由正常的饱满褐色组织变为无组织结构的"玻璃化"状态。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患病对虾肝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肝小管中充斥大量的碎片组织,并逐步褐化、黑化,甚至肝小管组织大面积坏死,留有连片玻璃样均质化区域;肠道内充斥大量的组织碎片,绒毛膜脱落消失。超微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对虾肝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消融,细胞器解体,细胞核固化;其后细胞解体、脱落,甚至肝小管组织结构解体消融;肝胰腺、肠道、胃黏膜周围发现大量细菌,优势菌株为杆状菌且呈弧形,未发现病毒粒子的存在。从患病虾苗分离出2株优势菌(Lv-A和Lv-B),经人工浸染实验发现,Lv-A和Lv-B可致凡纳滨对虾PL7苗种出现与自然患病相同的玻璃化症状,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2×10~3和5.38×10~3 CFU/mL,致病力强。根据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结果发现,Lv-A和Lv-B与溶藻弧菌、新喀里多尼亚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均有较高相似性。初步将该病命名为虾苗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Lv-A和Lv-B均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等敏感,而对新霉素、吡哌酸、利福平等耐药。本研究为BVS的有效防控、保障对虾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夏青  王宝杰  刘梅  蒋克勇  王雷 《水产学报》2015,39(10):1521-1529
肠道是弧菌进入对虾机体的有效手段,因此弧菌攻毒下的对虾肠道组织的形态及免疫反应对对虾疾病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凡纳滨对虾肠道在不同浓度哈氏弧菌的浸浴攻毒作用下的组织形态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组织切片探究对虾肠道组织形态在攻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抗脂多糖因子基因(ALF)、对虾素基因(Pen-4c)和Crustin基因(Cru)以及溶菌酶基因(LZM)、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肠道及水体中的弧菌数目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弧菌浓度的提高和攻毒时间的延长,中肠组织损伤情况逐渐加重,出现上皮细胞形态改变直至溃散,黏膜褶皱形态发生皱缩及脱落,肌层发生损伤。攻毒后40 h内,对虾肠道组织形态持续恶化,未见组织修复。肠道受到哈氏弧菌侵染后8~16 h,ALF、Pen、Cru及 LZM表达量能够迅速上调,Fabp表达量未显著增加。攻毒后,三种攻毒剂量下弧菌数目均处下降趋势,弧菌在0-8h经口大量进入对虾肠道,至32h菌数回落。  相似文献   

9.
对虾病毒性偷死病(Viral covert mortality disease,VCMD)是由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引起的一种新发疫病,近年来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筛查对虾池塘养殖系统中CMNV的自然宿主种类,本研究在山东潍坊一个发生VCM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场排水渠中采集了野生鲫鱼(Carassius auratus)样品,对其携带和感染CMNV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逆转录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鲫鱼样品的总RNA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CMNV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目标基因片段。组织病理和原位杂交分析显示,鲫鱼脑部神经组织空泡化严重,脑皮层锥体细胞和二叠体颗粒细胞核固缩明显,心肌呈现典型的溶解样坏死病理变化,脑和心肌组织的病变部位均可见淡紫色CMNV探针杂交信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显示,鲫鱼脑中可见神经组织空泡化,心肌组织坏死严重,CMNV样病毒颗粒占据了心肌细胞内大部分区域。本研究表明,CMN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跨越物种障碍、感染对虾养殖池塘排水渠中的野生鲫鱼,并导致靶组织明显的病理损伤,同时也提示,CMNV感染其他鱼类尤其是淡水鱼类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由薛清刚、王文兴著的《对虾疾病的病理与诊治》一书已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公开出版。本书内容十分翔实,共七章,详细内容包括概论、对虾病毒性疾病、对虾细菌性疾病、对虾的真菌性疾病、对虾的原虫性疾病、对虾营养性疾病以及对虾综合病症等,本书的出版,特别是对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prophenoloxidase-activating factor,PPAF)在凡纳滨对虾感染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过程中所起的免疫作用,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PPAF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正常凡纳滨对虾和感染IHHNV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克隆获得了1 986 bp凡纳滨对虾PPAF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JQ684529),其中含有一个1 629 bp开放阅读框(ORF),两翼分别存在21 bp(5'端)和336 bp(3'端)的非翻译区。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54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269~517处存在功能结构域——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氨基酸序列494~502区域存在一个ALPHA-2巨球型免疫蛋白功能位点,316~321区域有一个组氨酸酶活性位点;定量PCR分析发现,该基因无论在正常对虾还是感染IHHNV对虾的心脏、肝胰腺、肠、胃和肌肉中的表达量均较低,在血液和鳃腺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但感染IHHNV对虾不同组织中PPAF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虾相应组织中的表达量。定量检测PPAF基因在对虾鳃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显示,对虾感染IHHNV后,PPAF基因的表达量急剧降低,3 h时至最低,之后表达量逐渐上升,48h时达最高值。研究表明,IHHNV可抑制PPAF基因的表达,因而抑制酚氧化酶原免疫系统的有效激活,或是其感染对虾并在对虾组织内增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虾血淋巴、对虾组织捣碎液以及煮沸冷却海水)、三种不同浓度(1%、2%、5%)的对虾血淋巴以及三种不同温度(8℃、12℃、25℃)培养和研究了一种能侵入对虾体内并引起对虾大批死亡的寄生纤毛虫——蟹栖拟阿脑虫。其结果是,在血淋巴及组织液中,纤毛虫繁殖非常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达高峰(大于10~5个/ml)。其繁殖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在8℃时,繁殖到高峰期需5~6天,12℃时,需3~4天,而25℃时仅需1天。纤毛虫的繁殖密度与对虾血淋巴浓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产》2011,(5):54-55
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是由IHHN病毒引起的对虾疾病,主要感染细角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和凡纳对虾(L.vannamei),可引起凡纳对虾慢性"矮小残缺综合症(RDS)"和细角对虾较高的死亡率。OIE列为必须通报疾病。一、病原学病原是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在养殖过程中降低鱼粉用量的同时保持凡纳滨对虾良好的生长性能和抗逆能力,实验在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酶解豆粕(PSM) 0%(A)、2.5%(B)、3.5%(C)、4.5%(D)、5.5%(E)制成5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45±0.02)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8周,检测对虾生长性能及抗胁迫机能。结果显示,8周养殖实验结束后,各实验组对虾的终末体质量为14.65~15.38 g/尾,各组间对虾终末均重、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对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实验组;C组、D组和E组对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组;各组间灰分和水分均无显著性差异;D组和E组对虾肝胰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血清溶菌酶和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均显著高于A组;A组对虾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D组和E组。人工急性感染高剂量副溶血性弧菌的胁迫实验中,A组对虾在弧菌感染48和60 h时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高于D组对虾同期的累积死亡率;低剂量副溶血性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在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检测Toll受体、免疫缺陷(IMD)和溶菌酶3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对虾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最大峰值分别出现在添加酶解豆粕的C组、B组和D组,峰值出现时刻分别为感染后24、42和24 h。研究表明,含10%鱼粉的饲料中添加0%~5.5%酶解豆粕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改善效果不显著,酶解豆粕会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对虾血清丙二醛含量;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凡纳滨对虾对弧菌的抵抗力及其免疫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酶解豆粕添加量达到4.5%时可使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获得最佳的抗弧菌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十多年来,日本随着国民收入和人口的增加、人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对虾的消费量逐年增长。1970年对虾消费才11万吨,1978年增加到20万吨(其中本国产6~7万吨,60~65%靠进口),消费量比1970年约增长82%。据日本农村水产省预计,1985年对虾消费量将达26万吨,为1970年的2.36倍。日本对虾的进口由实力雄厚的进口商组织,他们在世界各主要产、销国均派驻办事机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B1对中国对虾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中国对虾饵料中维生素B1的适宜含量,当100g饵料含6mgVb1时,中国对虾增长率和存活率最高;VB1缺乏或过量,都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存活,VB1在对虾组织中的含量随饵料中VB1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6mgVB1/100g饵料最高,如过量欺一反而降。VB1可影响对虾肝胰脏α-淀粉酶的活性,当100g饵料含6mgVB1时,这种酶活性最高,对虾生长也最好。  相似文献   

17.
石钢德 《海洋渔业》1988,10(5):239-240
通过突然改变培养盐度来研究分析印度对虾(5~10克)的渗透压和氯化物调节机制。其试验方法是在培养时,将目然海水盐度(32‰)突然调节到8‰、20‰、32‰(对照组)和40‰。在盐度改变后的0、0.25、0.5、1.0、2.0、5.0和10.0天,分别取血淋巴的样品,然后对其渗透性和氯化物浓度予以分析.同时,也测定组织水份含量。整个研究时期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在我国分离得到的一株能典型产生麻痹性贝毒(PSP,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的有毒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HK株),研究其是否能通过引发中国明对虾的脂质过氧化作用, 使机体产生过多活性氧自由基, 导致氧化损伤而发挥其毒性作用。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经肌肉注射方式染毒中国明对虾,于染毒后1、3、6、12、24和48 h 测定肝胰腺和鳃SOD,GST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染毒后 1-6 h, 对虾肝胰腺和鳃组织SOD,GST酶活力均增加,12和48h鳃组织的上述指标受到抑制。对虾肝胰腺MDA含量除1h外未见明显改变,鳃中MDA含量随时间增加呈升高趋势。研究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在中国明对虾体内代谢过程中能诱导对虾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塔玛亚历山大藻粗提液能诱导MDA含量增加,降低SOD和GST活力,能够引发鳃的脂质过氧化,对鳃造成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对斑节对虾进行白点综合病毒(WSSV)分离和提纯实验中,台湾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病毒。病毒棒状,140~200 nm×35~50 nm。密度1.154~1. 162 g/ml,麻醉后发现至少有 20、63、110 KDa 3种病毒结构蛋白质。将此病毒给斑节对虾注射,迅速引起大量死亡。组织病理发现病虾的淋巴、鳃、胃、肝、胰、心脏中均有大量的嗜碱病毒粒子。电子显微镜检查病虾的淋巴器官,观察到许多发育的病毒粒子和核壳,包埋在细胞质泡中。此病毒的形态、组织病理和结构蛋白质与泰国的黄头病毒(YHV)近似,RT—P…  相似文献   

20.
凡纳滨对虾中发光坎氏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死亡的致病机理,实验采用TCBS培养基从濒死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分离到浅绿色、直径3~7 mm的发荧光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杆菌;经API20E鉴定,分离株PvL-1与坎氏弧菌参考菌株CAIM249相似度为90%;fitZ序列与坎氏弧菌CP020076相似度为99.31%;gapA序列与坎氏弧菌EF596552相似度为98.89%;采用坎氏弧菌种特异性引物对PvL-1进行PCR分析,可扩增出坎氏弧菌种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轮虫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特异性片段,上述结果表明PvL-1为坎氏弧菌成员。分离菌株在10%脱纤维羊血平板呈β溶血,脱脂奶粉平板出现明显透明圈,表明存在溶血性和胞外蛋白酶活性。分析了PvL-1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溶血素基因、菌毛基因和其他毒力基因,表明PvL-1具有AP4、TLH、vcahHly、flaC、mukF、gloB、sodB和esrB等毒力基因。PvL-1可使健康凡纳滨对虾发病死亡,濒死凡纳滨对虾与自然发病虾呈现类似症状,对凡纳滨对虾半数致死浓度(LD50)2.94×104 CFU/尾;病理组织观察发现,人工感染发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小管细胞脱落、崩解、血细胞浸润等,与自然发病凡纳滨对虾病理特征相同。研究表明,本次实验分离到可发光的坎氏弧菌PvL-1,对凡纳滨对虾有较强致病性,拓展了对凡纳滨对虾发光坎氏弧菌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