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芒雀麦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采用田间试验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确定了无芒雀麦的合理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结果表明:(1)撒播时,无芒雀麦在播种密度为549粒/m2时出苗率最高,鲜重最大;在播种密度为412粒/m2时单株最高,种子产量最高,生长速度最快,密度为549粒/m2时稍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撒播的最适播种密度为412~549粒/m2;(2)条播时,无芒雀麦在行距为20 cm、播种密度为549粒/m2时单位面积的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在行距为25 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的单株最高,生长速度最快;在行距为25 cm、播种密度为206粒/m2时出苗率最高;而且在这几个处理中的生长指标顺序均为:条播>撒播;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本地种的适宜播种方式为条播,行距为20~25 cm,播种密度为412~549粒/m2。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不同无芒雀麦种质材料在萌发期耐盐差异,采用常规纸上萌发法,研究不同浓度(0、50、100、150、200、250 mmol·L^-1)NaCl对37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和芽长的影响,并借助隶属函数对其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无芒雀麦种质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与芽长呈明显降低趋势。采用聚类分析将37份无芒雀麦划分为3种类型,包括耐盐型(R)8份、敏盐型(S)7份、中度耐盐型(M)22份。  相似文献   

3.
崔洪文 《科学种养》2011,(10):42-42
无芒雀麦在我国南北各地都能种植,以华北、西北、东北、内蒙古等地为最多。  相似文献   

4.
甲基磺酸乙酯(ethy methan sulfonate,EM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化学诱变剂,在植物突变体库构建、种质资源创制、功能基因分析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种子萌发是指种子从吸水膨胀到胚轴伸出的一系列有序的生理过程和形态发生过程。本综述简述了EMS诱变原理、优点、种子萌发所需的基本条件,综述了EMS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及EMS诱变可能激发抑制植物种子萌发的基因或改变植物种子萌发基因等方面的进展,并对今后EMS诱变对种子萌发影响方面的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EMS诱变剂处理对苦荞种子萌发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浓度对苦荞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加快苦荞品种改良的进程.本研究以'川荞1号'、'川荞2号'和'川荞3号'3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使用EMS对苦荞种子进行诱变.分别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EMS(0.4%,0.8%,1.2%,1.6%)处理苦荞种子,相...  相似文献   

6.
高粱种子EMS诱变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化学诱变剂EMS对高粱种子的诱变处理效果,进行了不同EMS浓度、不同EMS处理时间对R111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影响的试验,并在适宜浓度和处理时间下,比较了6种基因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成苗率。结果表明:R111的EMS致死浓度为0.5%,半致死浓度为0.25%,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0~15h;经处理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明显不同,说明不同基因型对EMS的敏感性不同,半致死浓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尾叶紫薇的成熟种子为研究材料,比较和分析EMS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尾叶紫薇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MS处理能够抑制尾叶紫薇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4%浓度处理8 h和12 h后全部致死.2%浓度处理4 h的相对致死率为48.18%,接近半致死浓度.利用matlab建...  相似文献   

8.
黄洪云 《种子》2012,31(8):10-14
饲草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动物的生产性能,表现在影响乳品、肉品和毛的质量与产量方面。因而可以通过改善牧草营养品质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而饲草品质的改善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本研究在活体组织离子注入后可以存活的前提下,确定离子束介导无芒雀麦愈伤组织的转化剂量范围是2.6×1015、5.2×1015、7.8×1015Ar+/cm2,然后通过实际的转化实验确定最佳转化剂量为5.2×1015Ar+/cm2。在此剂量注入后将GUS基因和构建好的植物表达载体pBI 121/Gy 3转入无芒雀麦的愈伤组织,并将大豆球蛋白基因Gy 3 cDNA导入牧草无芒雀麦以使其成为高蛋白含量的优质抗旱牧草,从而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通过发实试验探讨温度、发芽床及光照等因素对硬雀麦种子萌发的影响.设8种恒温(5、10、15、20、25、30、35℃和40℃)和2种(15/25℃,20/30℃)变温共10个处理;光照设0(黑暗)和光照(2000lx)两个处理;发芽床设纸上(TP)、纸间(BP)、砂上(TS)和砂间(BS)4个处理.结果表明:硬雀麦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0℃,发芽床选纸上发芽为好,对光不敏感,初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4天,末次计数时间为发芽后第8天.  相似文献   

10.
11.
本研究以29份来自国内外无芒雀麦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期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和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试验筛选出16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3个ISSR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3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92.6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在0.255~0.355之间,平均值为0.310。遗传相似系数范围在0.518~0.902之间,平均值为0.649,说明不同无芒雀麦间存在较大差异。在阈值为0.644处,29份材料被分为4类,UPGMA聚类结果显示,各供试材料间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与聚类结果一致。ISSR分子标记是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黄洪云  杜宁  韩哲 《种子》2012,31(9):12-15,20
介绍了微束装置的主要工作原理,并用2.0 MeV、25μm左右束斑的离子微束,以6×106ions的剂量对无芒雀麦种胚的茎尖部位和根尖部位进行了定点定量注入,详细研究了处理后胚根的生长发育,如主根的伸长、侧根的形成等。结果表明,根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了离子注入的显著影响,由实验结果推测,根尖和茎尖分生组织与主侧根的发育均有关系,但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发育调控机理和信号转导方式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EMS诱变对蒙古国黄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2018,(10)
以蒙古国黄花苜蓿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EMS对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分析EMS对黄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EMS诱变黄花苜蓿种子的最适浓度。结果表明:随着EMS诱变浓度的增加,EMS对黄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表现为萌发时间延迟、发芽率降低、幼苗变短;在同一EMS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黄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呈降低趋势。综合分析认为:EMS处理黄花苜蓿种子的适宜浓度为1.4%,处理时间为18h。本研究为后续构建黄花苜蓿EMS诱变群体,丰富黄花苜蓿育种材料及加快黄花苜蓿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8种不同贮藏方法对扁穗雀麦种子在贮藏3、6、12个月时进行发芽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方式在3个月时种子发芽率无差异,6个月和12个月时常温状态贮藏发芽率急剧下降,而4℃和-10℃温度条件下所有处理间发芽率差异不显著.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扁穗雀麦种子在4℃条件下以牛皮袋包装保存或在- 10℃下以玻璃瓶贮藏均较好,而常温则不利种子长期贮藏.  相似文献   

15.
乔雨  石凤翎  熊梅  张凯旋 《种子》2016,(3):98-100
采用0.9%EMS(甲基磺酸乙酯)对缘毛雀麦和直立型扁蓿豆进行不同时间(15,18,45,48 h)浸种处理,测定其发芽起始时间、发芽率、幼苗鲜重等,以探讨EMS对2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9%EMS浸种处理15h对缘毛雀麦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但延长处理3h后则有较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直立型扁蓿豆种子在处理45 h时相对发芽率显著下降.以相对发芽率达半致死剂量为标准,缘毛雀麦和直立型扁蓿豆种子用0.9%EMS处理的适宜时间分别为18h和48 h.  相似文献   

16.
田宏  刘洋  张鹤山  蔡化  王凤 《种子》2008,27(12)
对硬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硬雀麦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2 h时达最大值0.091 8 g/h,8 h后就达到吸胀饱和,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占种子干重的53.03%。硬雀麦种子在20℃恒温条件下萌发状况好,发芽率达97.5%。发芽指数以25℃下最高,为90.08,其次为20℃,为89.32,两者差异不显著。从活力指数看,20℃恒温条件下的活力指数最高,达1 656.89,与其它各温度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硬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0℃。当温度升高到35℃时硬雀麦种子发芽明显受阻,但可耐5℃的低温。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处理对凤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凤丹种子具有长的休眠期和典型的上胚轴休眠特性,运用不同方法处理凤丹种子,研究凤丹种子的萌发特性及贮藏特点。结果表明,3~5d清水浸泡能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低浓度激素(GA3100~300mg/L、IAA100mg/L、6-BA100mg/L)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高浓度激素有抑制凤丹种子萌发的现象,用浓硫酸和温水处理时萌发率仅为14%和26%。凤丹种子室温存放和室温沙藏比冷藏处理在短期内能保持相对更高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8.
《种子》2018,(10)
高温可促进许多物种的种子萌发。以中国西南干热河谷代表物种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种子为实验材料,在萌发前用60℃(10,20,40min)、80℃(5,10,20min)、100℃(2.5,5,10min)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后观测种子萌发率,以常温(25℃左右)为对照,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研究萌发前高温处理对黄茅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探讨火对干热河谷植物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处理温度为60℃和80℃时,黄茅种子的萌发率高于常温对照组,80℃20min处理的萌发率最高,为(85±4.12)%,具有明显的热冲击效应;2)60,80℃以及100℃2.5min处理对黄茅种子萌发有显著促进作用;100℃5,10min的处理,对种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萌发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3)经60℃10,20,40min和80℃5,10,20min以及100℃2.5min处理后,其萌发势高于对照组,明显缩短了种子萌发时间;4)100℃5,10min处理的黄茅种子活力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5)黄茅种子萌发时间集中在前1周,后续虽有萌发,但萌发率较低。研究表明,萌发前高温处理可促进黄茅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热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19.
磁场处理对紫苏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采用20.9mT和42.5mT两个剂量的磁场对紫苏种子进行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0h、1h、2h、3h、4h、5h。结果表明:20.9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处理3h时发芽率最高,可达89%;在42.5mT磁场强度处理下,不同处理时间内种子发芽率均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对照,说明42.5 mT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有利于种子萌发;在42.5mT的磁场强度下,3h的磁场处理对株高、根长和须根数的增加都有明显促进作用;POD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在3h时相对增幅最大,说明42.5mT的磁场强度处理紫苏种子时,3h为最佳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酸碱性溶液浸泡、不同光照变化、不同低温冷冻、不同温度水浴和不同时间超声波处理对‘伯乐一号’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采用双层滤纸培养法对处理后的种子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显示,pH 9碱性溶液浸泡、持续黑暗处理、 48 h冷冻处理、30℃水浴处理和20 min超声波处理均可以提高‘伯乐一号’黄瓜种子发芽率;其中以48 h冷冻处理的‘伯乐一号’黄瓜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89.33%。总结出‘伯乐一号’黄瓜种子萌发的最适处理方法,对生产实践中有效促进其种子萌发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