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克字号小麦品种性状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克字号小麦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单株产量,株粒数,千粒重增加,株高变矮;品质性状呈现高低高的“V”型变化趋势,说明90年代我所在品种选育上基本实现了高产和优质的结合,从克字号小麦品种演进规律和关联度分析可以明显,今后克字号小麦高产育种的目标为:在保持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或在保持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3.
4.
小麦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55~1997年75个试验组别、786个参试品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非-致性变化。同时有的年份气候条件对性状表值的影响程度超过了遗传因素。提出现阶段高产、超高产育种中各性状的理想构成模式应为株高在偏高年型85~90cm,偏低年型75~80cm,穗数525~600万/hm^2;千粒重分别为40~45g和38~40g;穗长9~11cm;分化小穗数20~22个;结实小穗数18~20个,穗  相似文献   

5.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及抗病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中23个品种(系)6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基本苗、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及2个常发性病害(条锈病、白粉病)与产量的关联度及相互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依次是有效穗(r=0.797 8)生育期(r=0.752 7)基本苗(r=0.719 7)穗粒数(r=0.715 3)白粉病(r=0.697 9)千粒重(r=0.678 9)条锈病(r=0.670 6)株高(r=0.649 0)。根据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有效穗与生育期、基本苗关系最密切,其后依次是白粉病、条锈病、穗粒数、千粒重、株高。说明在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在保证基本苗较一致的前提下,应重视具有白粉病和条锈病综合抗性的品种,注重选择生育期适当偏长、有效穗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小麦新品种(系),同时不要忽略对株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7.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根据黑龙江省不同小麦产区的气候条件与生态特点;在相继育成克旱10号、新克旱9号、克丰3号等系列高产、多抗性、优质小麦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且分别获国家发明奖及部、省、厅多级奖励后,"八五"期间又取得了较大进展,育成了克旱2号、克旱13号、克涝五号、克旱14号、克丰6号等小麦新品种。同时,后继苗头品系材料多,种质资源材料极为丰富,科研人员配备合理并有丰富的育种经验,具有较强的育种后劲。本文对该所近几年来小麦常规育种的进展情况及育种经验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体现在:穗粒数增多,果穗变长,变粗,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在中密度条件下对产量提高相对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DPC=1.0844)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穗长(DPC=2.302)和穗行数(DPC=0.7791)在各密度处理条件下,获得高产量的构成要素一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相比较,对产量贡献最大的公顷粒数(DPC  相似文献   

9.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对6个农艺性状和19个品质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小麦地方品种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信息。结果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它品质性状方面,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性状方面,也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高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低千粒重类。且AS1675、AS1656、AS1594、AS1643和AS1590等5个材料同属于上述两类优质类型,它们可用于小麦的品种改良。  相似文献   

10.
康媛 《大麦科学》2011,(4):21-23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在"十一·五"期间共育成推广了七个小麦新品种,即克丰11号、克丰12号、克丰13号、克旱20号、克旱21号、克春1号、克春2号。"十一·五"期间小麦育种特点为优质、高产、多抗,小麦生产上主推优质强筋小麦和超高产小麦品种。克旱16号、克丰10号、克丰12号、克旱21号在小麦大面积生产上表现突出,克丰10号、克旱16号分别在2009年、2010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克旱21号、克丰12号在2010年、2011年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在十一·五期间共育成推广了七个小麦新品种,即克丰11号、克丰12号、克丰13号、克旱20号、克旱21号、克春1号、克春2号。十一·五期间小麦育种特点为优质、高产、多抗,小麦生产上主推优质强筋小麦和超高产小麦品种。克旱16号、克丰10号、克丰12号、克旱21号在小麦大面积生产上表现突出,克丰10号、克旱16号分别在2009年、2010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克旱21号、克丰12号在2010年、2011年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2.
小麦育种目标性状几种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适合于小麦育种性状综合评价的最佳权重确定方法,以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11-2012年度小麦3个杂交组合F2代20个单株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专家确定法、灰色关联度法、层次分析(AHP)法、离差最大化法和信息熵法对株高、单株穗数、单株产量、饱满度、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等7个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的权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法用于小麦育种目标性状的权重确定时,不仅具有专家确定法权威可靠的优点,而且具有动态性、可调性和灵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专家确定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体现在:穗粒数增多,果穗变长、变粗,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在中密度条件下对产量提高相对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DPC=1.0844),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穗长(DPC=2.302)和穗行数(DPC=0.7791);在各密度处理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构成要素—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相比较,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公顷粒数(DPC=0.7212),其次是千粒重(DPC=0.3860)。植株和穗位变高、茎秆变粗,耐密性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强,当代品种更具高产稳产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上升,企业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导力量;2001-2005审定品种60个,2006-2010年审定76个,2011-2015年审定95个,2016-2020年审定324个。品种选育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占比90.99%;种质资源利用集中、品种同质化严重。亲本资源集中在周麦16(87次)、矮抗58(76次)、周麦22(59次)、豫麦21(35次)等种质上。企业选育品种数由2001-2015年间的86个上升至2016-2020年间的202个,占同期科研机构育成品种数比例由54.7%上升至185%。(2)品种单产增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延长。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均产分别为7 932.4 kg·hm-2、7 488.6  kg·hm-2。半冬性品种单产增加了610 kg·hm-2,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提高4.7 g,生育期延长3.3 d;弱春性品种单产增加672.8 kg·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7 g,生育期延长5 d。(3)品质改良取得进展,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稳定时间分别上升了2.6 min、0.7 min。审定品种以中筋为主,中强筋(含强筋)较少,弱筋最少;单一指标达标品种多,综合指标达标品种少,品质结构不平衡。(4)河南省小麦育种宜选择高生物产量(株高80~85 cm)、适宜群体(550~660万穗·hm-2)、高结实率(穗粒数35~40粒)、高千粒重  (≥45 g)的中大穗品种,需重点改良蛋白质质量,促进各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Mogh.  M 卢恩双 《麦类作物》1998,18(3):23-26
近年来,人们重新重视起了小麦地方品种,并将其视为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的重要资源。笔者用来自伊朗东南部7个普通小麦地方品种的53个纯系估测了13个生长发育和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状况及遗传力。用通径分析将籽粒产量与6个籽粒产量构成因素间的遗传相关分成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部分。还将地方品种的平均值与来自加利福尼亚和伊朗的3个改良品种作了比较。各地方品种之间以及来自这些地方品种和各纯系之间,所有检测性状的基因差  相似文献   

16.
17.
18.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分析了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6个农艺性状和36个品质性状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为2.000~2.064。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大,其中氨基酸含量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354~2.068之间,其余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668~2.390。由此说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在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方面都存在较为广泛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20.
四川省近年育成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四川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生产提供参考,统计了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的100个小麦品种的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并对其性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0kg·hm^-2;产量三要素中,穗数和粒重呈下降趋势,穗粒数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平均每年缩短0.36d,株高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明显。高产品种的穗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增加穗粒数可能是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关键。近年审定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相对较高,但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等指标相对较低;同一品种多个品质指标间强、中、弱筋层次交错。总体来看,四川省小麦高产优质育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穗数接近350×10^4·hm^-2、穗粒数44粒、千粒重45g以上的多穗型品种可能更适合四川气候和生产条件;相同品种的多个品质指标间不协调,总体较差,品质遗传改良研究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