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道了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福建普查队在福建省柘荣县采集到宽叶泽薹草(Caldesia grandis),该植物为福建省内首次记录,同时也是泽薹草属(Caldesia)植物在福建野生分布的首次记录;同时还采集了莼菜(Brasenia schreberi)、泽芹(Sium suave)、梁子菜(Erechtites hieraciifolius)、小朱兰(Pogonia minor)等植物的标本及图像资料,对植物志的相关记载进行补充与完善,所有凭证标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2.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普查工作中,发现湖南省5种新记录植物。分别为:疏蓼(Polygonum praetermissum)、刺果毛茛(Ranunculus muricatus)、缘腺雀舌木(Leptopus clarkei)、杂配藜(Chenopodium hybridum)、见霜黄(Blumea lacera)。凭证标本存放于吉首大学植物标本馆(JIU)。这些新分布类群的发现,为进一步完善湖南省植物类群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湖南是我国槭属Acer L.植物分布的重要区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木标本室(CSUFT)、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HNNU)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标本馆(IBSC)所收藏的湖南槭属标本的全面鉴定、整理以及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基本查清了本省槭属植物种类,承认湖南槭属植物有41种、3个亚种、17个变种,按照方文培(1981)槭属分类系统,归属于2个亚属、10个组、15个系;将城步长柄槭和绿叶中华槭2变种暂存疑.  相似文献   

4.
报道西藏兰科一新记录种——落叶石豆兰,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该种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海拔750~1 087 m区域,附生于树上或林中多苔藓的岩石上。凭证标本(金效华、李剑武、王喜龙、王程旺19064)分别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和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室(XZ,No.WXL19064)。该种与中国植物志记录的最大区别在于本种花期为11月,比中国植物志记载的晚4个月,且在开花期间叶片并没有完全脱落。  相似文献   

5.
数字标本馆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标本馆管理的产物,是标本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全景漫游技术具有建模容易、高度真实的优点.将全景漫游技术应用到数字标本馆领域,可以方便地对标本馆的藏品及馆体进行全方位展示.根据实际需求对北京林业大学树木学数字标本馆进行了体系结构及功能设计:在全景漫游技术方面,采用柱面投影模型,对拍摄的照片进行投影拟合拼接得到全景图像,对全景图像编辑后得到一个场景,而多个场景间的漫游及切换采用基于Flash的链接方式.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发现于泰顺县的浙江兰科Orchidaceae植物一地理分布新记录属、种——线柱兰属、线柱兰。引证标本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馆(ZJFC)。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玉环县的棕榈科(Palmaceae)地理分布新记录属、种——刺葵属(Phoenix Linn.)、刺葵(Ph.loureiroi Kunth),并编制了浙江刺葵属分种检索表。凭证标本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馆(ZJFC)。  相似文献   

8.
<正> 林区旗(县)进行土壤普查工作,要从林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制定技术方案,以便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一年土壤普查的生产实践,在大片林区、在以林业为主的旗(县)进行土壤普查工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于2022年7月19日,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红花朵林场进行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过程中,发现湖北省槭属植物一新记录种——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 P. C. Tsoong)。庙台槭为秦巴山区特有种,目前报道仅天然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3地,在湖北省属首次发现,为新记录种。本文对湖北神农架林区新记录种庙台槭的形态特征及生境分布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植物标本馆(SDFGR)。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贵州骨碎补科(Davalliaceae)骨碎补属(Davallia Sm.)一新记录种:阔叶骨碎补[Davallia solida(G. Forst.) Sw.]。该种产于贵州黎平县,附生于岩石或树干上。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东山县海岸沙地4种人工林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卷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尾巨桉Eucalyptus grandis×E. urophylla及天然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了南亚热带海岸沙地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及多样性特征,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差异及相关性。结表果明:1)不同林分对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效磷、全碳、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较高,而4种人工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与人工林分相比,天然次生林有较独特的碳源利用方式和较高的活性;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胺类是滨海沙土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3)土壤微生物功能指数与土壤pH、有效磷、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较低的有机碳、有效磷含量可能是限制滨海沙土微生物功能发挥的关键制约因素。4)在防护林更新改造过程中可通过套种乡土阔叶树种、增施磷肥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促进沙土质量的持续改良。  相似文献   

12.
以中红杨组培苗的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浓度、外源添加物和光照条件对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并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结果表明:1)最适基本培养基为MS,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外源添加物的组合为0.5 mg·L-1 6-BA+0.2 mg·L-1 NAA+30 g·L-1蔗糖;2)暗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诱导,光照16 h·d-1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不定芽形成率可达83.3%;3)将叶片再生植株转接到MS+0.2 mg·L-1 6-BA+0.1 mg·L-1 NAA培养基中壮苗培养,在1/2 MS+0.2 mg·L-1 IBA+20 g·L-1蔗糖+6.5 g·L-1琼脂培养基诱导生根,生根率96.4%,生根苗大田移栽成活率86.8%。  相似文献   

13.
以青龙半木质化枝条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建立起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最佳启动培养基为WPM+0.05mg/LTDZ+30g/L蔗糖+6.5g/L琼脂,启动率为96.1%;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0.06mg/LTDZ+0.3mg/LIBA+6.5g/L琼脂+30g/L蔗糖,继代周期30d,增殖系数高达4.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0.3mg/LNAA+6.5g/L琼脂+30g/L蔗糖,培养30d,其生根率达96.7%。炼苗后,移栽到珍珠岩∶蛭石∶泥炭土体积比为1∶1∶1的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危害很大,实施有效监测是对其进行防治的关键。以福建沙县为研究区,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短波红外波段、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等构造归一化植被指数等光谱特性指数,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均值等影像纹理特征,引入坡度、坡向等地形及林木因子构建马尾松毛虫虫害遥感监测指标,通过岭回归分析建立虫情级数估测模型进而反演,进行虫害监测信息提取,并与单纯基于光谱特性指数指标的虫害信息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影像的光谱特性、纹理特征与地形及林木因子影响进行虫害监测,显著增强了虫害的光谱响应能力,相比于单纯基于光谱特性的虫害监测信息提取,其总精度提高了14.28%;2)这些为林业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借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理论认识与信息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以及福建14个地方的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并研究在油茶籽油中掺入不同比例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后掺伪油样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可作为鉴别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通过分析掺伪油样中特征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可以定性定量地鉴别油茶籽油的掺伪情况。该研究结果可为福建地区油茶籽油真伪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套种对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影响,于2011—2014年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开展尾巨桉人工林林下套种(扁豆、乌绿豆×印度豇豆)试验。结果表明:套种豆科植物可促进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生长量大小依次表现为: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对照。套种后3 a,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的尾巨桉林分树高、胸径、材积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23.10%、20.35%,8.97%、5.08%,49.32%、36.32%;套种豆科植物的林下植被种类、丰富度均优于对照,其中套种扁豆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种类上有较大优势。表明尾巨桉人工林下套种乌绿豆×印度豇豆、套种扁豆既对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又有利于保护林地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近年来有关树木文化的概念、文化属性、树木崇拜与宗教、树木美学、古树名木、栽培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树木文化研究趋势,旨在揭示树木文化的内涵,为不同树种的文化层面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耐瘠薄马尾松优树选择标准,对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山地马尾松天然林进行生长量调查,首先采用标准线方法计算各龄级生长量标准线,并由此制定耐瘠薄马尾松优树选择方法,从70株候选优树中初选出20株优树;然后再通过对5个形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各因子载荷量及其贡献率确定了高径比、冠径、树皮厚比为耐瘠薄马尾松的主要形质指标,通过形质评分进行优树复选,最终确定11株优树。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桉树择伐后套种阔叶树的可行性和适生性,摸索适宜的桉树套种混交模式,对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林择伐后分别套种米老排、卷荚相思、灰木莲所形成的复层异龄混交林分的生长量及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桉树择伐后,采用3桉∶3阔的行带状方式套种米老排、卷荚相思、灰木莲的不同混交林中,3个阔叶树种的保存率均较高且生长良好,均可达到速丰林的年均生长量标准;桉树—米老排、桉树—卷荚相思、桉树—灰木莲混交均可以有效促进桉树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套种后混交林中的桉树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纯林提高3.35%~11.24%、4.05%~12.32%和11.85%~40.59%。3)米老排、卷荚相思和灰木莲与桉树的套种方式可作为桉树纯林择伐后套种混交的推荐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