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依据2014年8月对山东省近岸贝类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富集情况,并对贝类养殖区进行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As、Cu、Cr、Pb、Cd和Hg;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r、Pb、Cu、As、Cd和Hg;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u、As、Cd、Cr、Pb和Hg.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贝类体中Hg、Cd、Pb和Cr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Cu符合Ⅰ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从大到小为Cu、Cd、Hg、Pb、Cr和As,调查海域贝类体中的Cu、Cd富集系数较高,其他重金属富集系数相对较低.重金属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表明,贝类体中Cd、Pb、As、Cr和Hg的膳食暴露量较低,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建议去除内脏后食用.  相似文献   

2.
祝立 《福建水产》2004,(3):60-63
2003年5至10月对平潭县海坛海峡贝类监控区的养殖环境及贝类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对该海域海水、表层沉积物及菲律宾蛤仔的汞、砷、铅、镉、铜、锌6个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分析,海水中汞的含量较高。但是由于特殊的底质状况与水文条件,海水中较高含量的汞并未过量富集在该海域底质中,沉积物中的6项重金属指标全部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在良好的底质环境条件下,菲律宾蛤仔体内Hg、As、Cu、Zn的含量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但Pb、Cd有部分样品超标。尽管该海域海水中汞的含量较高,但贝体并未受到汞的污染。据此认为影响贝类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因素除了养殖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外,还与养殖环境的地理、水文条件以及贝类的养殖品种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浙南地区(台州、温州)主要养殖海域的海水、表层沉积物及缢蛏、泥蚶、青蛤等主要养殖贝类产品中重金属Hg、As的污染状况,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浙南海域的海水、沉积物中,汞、砷含量符合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贝类中汞、无机砷含量符合无公害贝类质量标准,但缢蛏、青蛤中的无机砷含量仍然较高,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2011年嵊泗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域养殖紫贻贝(Mytilus edulis)重金属的监测结果,对贻贝生物体的汞(Hg)、砷(As)、铜(Cu)、铅(Pb)、镉(Cd)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对贻贝的质量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贻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为Cu〉Cd〉As〉Pb〉Hg,Cu含量最高,而Pb和cd含量超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2)贻贝体内As和cd含量已超过中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经济类海洋生物体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文章讨论了大亚湾主要经济类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甲壳类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最高、头足类的含量次之、鱼类的含量最低.生物体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锌(Zn)>铜(Cu)>铅(Pb)≈砷(As)>镉(Cd)>汞(Hg).大亚湾海域经济类海洋生物对Cu和Zn的富集能力最高,对As的富集能力最低.大亚湾经济类海洋生物体重金属含量低于"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值.潜在危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Cd、Pb和Hg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Cu的潜在危害性很低.  相似文献   

6.
王臻 《福建水产》2010,(3):39-45
2009年8至9月对福建沿海中北部主要贝类养殖区沉积物及贝类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有机碳、石油类、Hg、Cd、Pb、As、HCHs、PCBs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部分海域硫化物、DDTs含量超标,整体上贝类养殖环境质量良好。贝类体内Hg、As、Pb、HCHs、PCBs、DDTs含量均符合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仅有小部分站点贝类体内镉含量超标,但贝类受石油烃污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辽东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铜(Cu)、铅(Pb)、锌(Zn)、镉(Cd)、汞(Hg)、砷(As)的含量及污染程度,2014年10月(秋季)对辽东湾近岸进行了1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重金属Cu、Pb、Zn、Cd、Hg和As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5.53、22.59、72.48、0.21、0.04和10.81mg/kg。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乳山湾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养殖贝类对重金属富集情况,按春、夏、秋、冬四个航次采集湾内和湾外的表层海水,并于秋季采集湾内养殖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分析海水及牡蛎体内Cu、Pb、Zn、Cr、Cd、As、Hg等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海水质量与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结果表明:乳山湾湾内湾外海域水质较好,除冬季Zn以及春、秋两季的Hg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点位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为"清洁"。乳山湾湾内和湾外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没有受到明显的污染。乳山湾内养殖牡蛎体内Cd和Zn的浓度远远高于湾内水体中重金属的浓度,表明太平洋牡蛎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但仍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6-2015年4个航次对唐山附近海域共70个采样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和As 7种重金属的含量和年际变化特征,并利用超标率统计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总体水平较低,除个别站位的Cu和As超过第Ⅰ类标准值外,其他调查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第Ⅰ类标准.2006-2015年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略有不同,其中,Cu、Pb、Cd和Zn4种重金属含量相对比较稳定,Hg和Cr的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As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Igeo)多年平均值为Hg>Cd>Pb>Cu>As>Cr>Zn;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多年平均值为Hg>Cd>As>Pb>Cu>Cr>Zn;两种污染评价结果一致,均显示Hg是唐山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J)年际变化范围为44.26-153.18,平均值为89.92,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RI年际变化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近年来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据2014年5月和8月福建安海湾9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海水、水中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等5种重金属和类金属A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用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评价湾内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海水分布从湾顶往湾内和湾口逐渐降低,以湾顶值最高;水中悬浮物Cu、Pb、Zn、As、Hg含量以AH5站最高,Cd含量以AH6站最高,并向周边逐渐降低;表层沉积物含量从AH5站向湾内及湾口逐渐降低。部分站位海水和沉积物中Cu、Zn含量相对偏高,Pb、Cd、As、Hg含量均符合海水及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第一类要求。安海湾海域不同介质中悬浮物的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次之,海水的含量最低。水中悬浮物8月含量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远大于5月,以AH5站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强,主要潜在生态危害元素为Cd和Hg;表层沉积物以AH1、AH5站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稍强,主要潜在生态危害元素为Cd,Hg次之。安海湾海域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陆源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成为主要来源,本研究为安海湾海域生态环境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略高,各季节综合污染指数比较稳定,海水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戴河口以北的近岸海域,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Pb>Zn,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  相似文献   

12.
华南沿海牡蛎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9年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的监测数据,对产品中重金属元素Cd、Cu、Pb、As、Hg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Cd、Cu、Pb、As、Hg和Zn的膳食暴露量,对牡蛎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牡蛎样品中Cu、Zn、Cd的含量较高,其值分别为92.0、268、1.32 mg/kg(湿重,下同);Hg、As、Pb的含量低,其值分别为9.21、0.11、0.26 mg/kg。不同海域、不同养殖季节的牡蛎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与无公害水产品质量标准的限量值相比,调查海域牡蛎产品中Cu、Zn、Pb、Hg、As的含量符合产品质量标准,Cd的含量超过产品限量标准值。由于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牡蛎产品Zn的含量高、Cd的含量低,Zn的可利用性阻止对Cd的吸收,牡蛎产品中的Cd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每周食用适量的牡蛎,重金属的膳食摄入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通州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通州区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保障区域水生态安全,采集了11条主要河流25个沉积物样品,测定了重金属Hg、As、Pb、Cr、Cd和Cu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全区沉积物重金属Hg、As、Pb、Cr、Cd、Cu平均含量为0.673、6.27、24.40、78.60、0.25、45.80 mg/kg,总体高于中国水系沉积物平均值;(2)全区重金属平均地累积指数为Hg(1.53)Cr(0.75)Cu(0.38)Cd(0.11)Pb(-0.77)As(-0.90),沉积物主要受Hg、Cr、Cu、Cd污染;北运河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的排放;(3)全区重金属平均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Hg(336)Cd(63)Cu(12)As(9)Cr(5)≈Pb(5),Hg具有极强生态危害;通州全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430,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RI=633,重金属生态危害更为严重。研究结果能够为通州区的河流底泥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Hg、As、Cu、Pb和Zn的含量特征、生态效应与潜在生态风险,2017年8月对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1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重金属Cu、Pb、Zn、Cd、Hg和As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5.80、21.83、80.91、0.28、0.06和12.72mg/kg。生态效应评价显示,有7个站位的As含量位于效应浓度低值(ERL)与效应浓度中值(ERM)之间,只是偶尔会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所有站位的Cu、Pb、Zn、Cd和Hg含量均低于ERL,几乎不会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d、Hg和As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高,Cu、Pb和Zn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相对较低,辽东湾北部近岸距离河口较近的海域是潜在生态风险较大区域。  相似文献   

15.
研究鲮体内组织和养殖水体中重金属分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为鲮生态养殖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数据。2015年5、7、9和11月,采集鲮养殖池塘内悬浮物、沉积物以及鲮的呼吸树、大肠、小肠、肠内物、纵肌、体壁组织,测定Cr、Hg、Cd、Pb、As、Cu、Ni等7种重金属含量,数据采用软件Origin 7.0分析,显著性差异比较采用ANOVA法和Tukey多重比较法。结果显示,肠内容物中Cu、Cd、Pb、Cr、Ni、As、Hg含量均最高(P0.05),范围为0.03~0.73 mg/kg;悬浮物和沉积物的Hg含量在4个月份的分布均差异显著(P0.05),在沉积物含量范围为0.01~0.22 mg/kg,在悬浮物含量范围为0.07~1.88 mg/kg,而其他6种重金属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体壁与肠内容物、肠内容物与悬浮物、悬浮物与沉积物之间的重金属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826、0.851。鲮养殖塘内的悬浮物重金属是经过沉降作用逐渐富集到底质,鲮的消化道吸收是其体内重金属积累主要方式,水中悬浮物对鱼肠内重金属污染特征起到了关键作用,鲮养殖水体中生物相与非生物相的重金属含量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来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与污染特征,采集了29个表层沉积物站点并测定了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主成分、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来源,同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南四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As、Hg、Pb、Cr、Cd、Cu、Zn、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41、0.048、25.69、71.10、0.22、30.14、87.55、35.33mg/kg,其中As、Hg、Pb、Cd均超过环境背景值,在空间上表现出上级湖高,下级湖低的分布特征;(2)相关性分析、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显示,Pb、Cr、Cu、Zn、Ni具有同源性,为自然源元素;As和Cr具有同源性,为人为源元素;Hg元素主要来源与其他几种重金属不同,受自然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③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南四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Hg>Cd>As>Pb>Cr>Zn>Ni>Cu,Hg、Cd、As、Pb已处于无污染-中度污染程度,而其它元素无污染。④潜在生态指数法研究结果表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单项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Hg>Cd>As>Pb>Ni>Cu>Zn>Cr,Hg、Cd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等级,为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其它7种重金属元素均为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分析可见,Hg、Cd、As、Pb为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各湖区沉积物污染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南阳湖>独山湖>微山湖>昭阳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2005—2015年其中4年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共6种重金属含量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历次调查重金属含量均较低,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Cd、Cu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其余4种重金属指标空间分布差异不大,在表层沉积物中,As、Pb、Zn富集程度相对较高,而Cu、Hg、Cd较低;东碇临时海洋倾倒区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风险排序为AsPbHgCdCuZn,其中As、Pb和Hg为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6-2014年共5个航次在黄河口附近海域采集的150个调查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监测结果,对沉积物中Hg、Cu、Pb、Cd、Cr、Zn和As共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含量除2011年少数调查站位的Cu和Pb超过第一类标准外,其他调查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重金属Hg和Cd的含量相当,其含量明显低于其他5种重金属元素.7种重金属含量的年际变化有所不同,年平均单因子标准指数均小于1,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7种重金属元素的年平均单因子标准指数排序为Cu>Cr>As>Pb>Cd>Hg>Zn;其中,Cu的标准指数值较高,近10年来其标准指数均值达0.61,应引起重视并加强例行监测;其他6种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标准指数均值均小于0.4.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各航次7种重金属的平均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均小于40,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7种重金属近10年平均Eir排序为Hg>Cd>As>Pb>Cu>Cr>Zn;其中,Hg是该调查海域的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年际变化范围为32.18-53.12,属于低生态风险水平;RI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然后略微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对流沙湾贝类养殖海域渔业环境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海水环境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综合评价了海水有机污染和营养水平,并对沉积物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盐度、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呈季节性变化,其中盐度和DIN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季节性降水有关,而DO、COD和PO4^3-的变化与浮游植物和贝类养殖有关。评价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域水质清洁,海水氮(N)营养盐过剩而磷(P)贫乏,属于P限制型中等富营养化海域;调查海域沉积物中砷(As)和铅(Pb)处于无污染状态,汞(Hg)和镉(Cd)处于轻度污染,铜(cu)在部分区域处于中度污染状态;Ca、Pb、As、锌(Zn)和铬(Cr)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轻微,Hg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中等强度。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长江口南支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变化,分析测定了研究区域2018—2022年表层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及砷(As)的含量,并借助地统计学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变异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显示:Zn、Cr、Cu、Pb、As、Cd、Hg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3.539~101.955 mg/kg、14.390~88.672 mg/kg、3.325~40.441 mg/kg、7.788~26.145 mg/kg、5.035~12.610 mg/kg、0.072~0.436 mg/kg、0.004~0.171 mg/kg, 2021年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年度,元素空间相关性年际变化较大。Cu、Zn、As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下游,C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游,Cr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游,Pb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下游。重金属生态风险表现为Hg生态风险等级上升,Cu中等生态风险持续存在且范围扩大,Cr中等生态风险间歇性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