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多文献已论述了有关真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然而从食用菌中分离原生质体的报道却很少,关于食用菌原生质体回复至今还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相似文献   

2.
光木耳和毛木耳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使用Novozym234酶从光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单核菌丝体中,成功地分离出高产量的原生质体;一些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及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的观察结果。菌体的液体培养时间、缓冲液pH值和一定浓度的酶液用量与原生质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原生质体的两种再生型能在液体的CYM(Complete yeast extract medium)和固体的CYM含有0.6M山梨醇的再生培养基中观察到。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与毛木耳在自然条件下不亲和,种间杂交用常规技术很难成功。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与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黑木耳育种课题组,运用原生质体融合这一生物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  相似文献   

4.
木耳灭活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黑木和毛木耳为亲本菌株 ,通过灭活原生质体融合 ,经过初筛和复筛 ,一株新的稳定的木耳高产菌株被选育出来。黑木耳和毛木耳原生质体分别被热灭活 (6 5℃ ,30min)和紫外线灭活 (30W ,30cm ,10min) ,双亲存活率为 3 5× 10 -7~ 3 2× 10 -8。在聚乙二醇诱导下融合继续生存 ,亲本原生质体融合被实现 ,重组频率为4 3× 10 -5。  相似文献   

5.
由湖南省科委下达,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和生物研究所张志光教授为首承担的“经济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及杂交育种的研究”课题,从1986年开始,经三年多的刻苦攻关,获得了如下科技成果: 一、黑木耳、毛木耳、紫木耳、草菇、银丝草菇、佛罗里达平菇、糙皮侧耳、凤尾菇、黑曲霉、立枯丝核菌等十种经济真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再生成功。二、草菇与银丝草菇、细木耳与毛木耳、紫木耳的杂交育种成功,获得了杂交新菌株。  相似文献   

6.
木耳营养缺陷型原生质体再生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核木耳营养缺陷型菌株为试材,观察了原生质体再生方式及其比率。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再生方式包括四大类12种。即:(1)直接发芽再生,包括3种,占43.5%;(2)间接发芽再生,包括3种,占21.7%;(3)直接一间接同时发芽再生,包括4种,占26.1%;(4)裂殖生长不发芽再生,包括2种,占8.7%。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冀杂2号、3号,是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和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木耳育种课题组,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黑木耳与毛木耳进行种间杂交选育出的新种,表现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既有黑木耳商品性能又有毛木耳高产、抗霉力强的优点,生物转化率在180%左右,是适合于棉籽壳、木屑等代料袋栽的优良品种,现已在各地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细胞融合技术,在食用菌的育种工作中,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培育新型的食用菌品种提供了省力的手段。我们拟通过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光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uricalaria polytraclra)的种间杂交。为此,首先进行了这两种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研究,对酶系统、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温度、菌丝菌龄以  相似文献   

9.
天然黑木耳与栽培黑木耳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然黑木耳与栽培黑木耳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对两者的粗多糖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天然木耳的粗脂肪、粗蛋白和总糖高于栽培木耳;而粗灰分、粗纤维低于栽培木耳。天然木耳多糖略高于栽培木耳;栽培木耳的钠、铁含量远高于天然木耳。  相似文献   

10.
木耳是含有多种维生素,无农药污染的保健食品,越来越被人们所亲睐。市场价格也由前些年的每千克36~40元提高到48~52元。常规的栽培方法是用柞木和塑料袋露地栽培。为了合理的利用温室空间,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使木耳提前上市,补充市场空缺,增加温室效益.经过2年的试验研究,我们总结出一套温室吊袋木耳与叶菜立体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喷灌是木耳栽培管理中的主要增产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木耳喷灌筹划设计和设备选型,是木耳喷灌建设的重要技术环节。一、喷灌效益显著喷灌与浇灌相比,有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喷灌雾化程度好,能提高空气湿度,调节耳场小气候,能防轻霜、小冻,延长木耳生长期。喷灌省水、省工、省力,可促进子实体生长,减少流耳和病虫害。喷灌面积大。轻型喷灌机所配PY_140型喷头,全园喷灌面积四亩,可喷灌耳材四十多立米,移动喷头位置,一套机组可控制一  相似文献   

12.
木耳的食疗     
顾智章  陈瑛 《蔬菜》1999,(7):31-31
木耳又名黑木耳,为木耳科,木耳的子实体形似人耳,内面暗褐色平滑,外面淡褐色,密生柔软短毛,湿润时胶质,干燥时革质。原为野生食用菌类,寄生在阴湿腐朽的树干上,现采用段木或代料栽培,全国各地都可生产。木耳的食用部分为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矿物质,是高蛋白、高糖、低脂肪的营养品。木耳含有丰富钙质,可以治疗妇女因生育、受风寒及缺钙所引起的四肢抽搐及腿麻木等。木耳含有各种可溶性糖和聚糖、多聚糖,能激活细胞的免疫功能;木耳还富含各种磷脂及铁和胶质,是滋补强壮药和妇女体质虚弱、产后出血的极佳调养品,可以滋阴…  相似文献   

13.
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单核菌系的建立及其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获得的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根据细胞核的分布与数目以及锁状联合的有无,选出25株单核菌株,对峙试验表明,这些单核株分为核基因型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单核株和始发双核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外漆酶活性和药物抗性等性状指标均有明显差异,表明生成原生质体的过程中,所再生的单核株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富硒栽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木耳具有较强的富硒和耐能力,且子实体中硒含量与硒加入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硒可促进木耳菌丝生长,具有增产和改善木耳品质的作用;硒浓度过高则将抑制木耳菌丝生长,使其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围绕福建木耳历史文化渊源,经文献搜集分析,发现福建木耳始载南宋《仙溪志》,仙游是目前可知最早的木耳之乡,仙游九座山是福建最早的木耳胜地。世界大航海时代,张燮将木耳食用方法载入方志,影响深远。福建木耳另有木耳菇别名以及三种不同来源。针对福建木耳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可重构历史文化符号,结合与之相关的农副产品,融入主题,提出福建木耳文旅产业发展之路的构想。在填补福建木耳历史文化研究相关空白的同时,为新时期木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正黑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其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具有清涤胃肠、清肺益气、滋润强壮等功效。1椴木的培养技术段木栽培方法主要是将黑木耳适生的阔叶树枝干,截成适宜的木段,将黑木耳菌种接种在木段上,放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培养。1.1耳场选择与清理耳场是人工栽培木耳的场地,其条件应以满足木耳的生活条件为依据。只有满足木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水分、光照条件才能获得丰收。  相似文献   

17.
木耳(Auricula)是担子菌纲、木耳目中最重要的一个属。有关木耳分类问题,过去研究还是较多的,但鉴于当时所采用方法和定种标准上的不同,分类比较混乱。早先Sacardo(1882~1931)把木耳列为50个种,而Holterman(1898)和Maller(1895)等人则将其全部划为一个热带种,并认为其它种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不同桑黄分离的原生质体活力、产量和再生能力是否相同,采用酶解法处理桑黄菌株菌丝体获得原生质体。比较分析五种生长在不同树种上的桑黄菌丝的原生质体活力和产量、葡萄糖和p H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并对暴马丁香桑黄原生质体释放与再生过程进行显微摄影观察。结果显示:暴马丁香桑黄的活力与产量最高分别为81.82%和3.85×105个/m L。在p H 7、葡萄糖浓度为30 mg/m L时,暴马丁香桑黄原生质体再生率达最高,分别为23.67%和19.33%。初步摸索通过酶解法制备桑黄原生质体和原生质体释放与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集毛木耳、细木耳优良特性于一体的木耳新种——大光木耳(学名网脉木耳)首次在内陆湖南发现并驯育成功。现已经过湖南师大生物系彭寅斌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顾问杨曙湘教授的鉴定。大光木耳属热带木耳,喜高温高湿,子实体在15—39℃可正常出耳,抗杂抗逆性强,生理结构与黑木耳相类似——没有髓层,柔毛稀而短小,蛋白质成份与黑木耳相同,而含糖量及氨基酸总量高于黑木耳、毛木耳。栽培对比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表明:产量高于紫木耳,显著地高于毛木耳和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原生质体技术获得的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根据细胞核的分布与数目以及锁状联合的有无,选出25株单核菌株,对峙试验表明,这些单核株分为核基因型不同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单核株和始发双核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胞体漆酶活性和药物抗性等性状指标均有明显差异,表明生成原生质体的过程中,所再生的单核株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