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1):308-309
农村振兴依靠人才,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一支热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建设农村、发展农业提供人才支持,是实现农村振兴战略和人才强农的重要环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应该承担新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培育出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观念障碍、机制障碍、制度障碍和生活环境欠佳的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从业氛围,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激励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4.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要求,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困境,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的途径,以期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由农技人员传授给农民,需通过一定的途径.笔者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多年,觉得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存在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农民-农业技术的最终使用者.通常的农技推广过程,由县到乡、由乡到村,逐级以会代训,传授技术,对农民培训以广播讲座为主要途径.听广播,听得到、看不到,比较抽象,对新的东西不容易理解;听得到、问不到,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怎样解决,技术难掌握,这就造成了适用技术到位率低.我市1993年引进"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在农技推广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分析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帮助农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赵倩 《河南农业》2022,(3):51-52
培育高素质农民是达成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战略举措.当前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问题主要有:农民作为职业缺乏吸引力、培育对象来源不足、培育师资建设水平不够高、管理和服务仍然不够健全等.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途径包括:丰富高素质农民主体来源、提高农民职业吸引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跟进后续培育的...  相似文献   

8.
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翻开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篇章。本文通过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在总结宁波市鄞州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工作经验及探析目前亟待解决的三大培育机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必须要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优秀人才回流的动力机制、创新职业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9.
何侠 《古今农业》2020,(1):15-22,14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型职业农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理应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为此,应通过大力培育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村产业发展新引擎,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培育文明乡风,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并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就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人才振兴支撑。随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文章阐述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分析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并从完善农民培训项目组织体系、加强乡村数字基础建设、提高高素质农民的社会认可度、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优化路径,以推动高素质农民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田间学校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810-12811
介绍了我国农民田间学校发展阶段,分析了农民田间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支持不到位、操作不规范、本土化不足,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保障,加强示范带动、扩大社会影响,总结各地经验、规范办校标准,加大师资培训范围、丰富师资培训形式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关键。剖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存在的培育政策不完善,全育体系尚未形成;培育模式和培育对象单一;培育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低的现实困境,系统提出优化路径,通过完善培育政策,优化培育体系;创新培育模式,科学选择培育对象;拓展培育内容,厚植“三农”情怀对当前的培育体系进行优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促进乡村农业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有效处理和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还需要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这样才能够达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富裕。然而从实践角度进行分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念不够先进,而且具体在培育途径、内容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尚未构建出健全的培育平台,缺少可靠的保障机制。本研究主要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新型职业农村培育路径进行了研究,指出该战略的重要意义,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效的培育改进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培育效率,为乡村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农民田间学校作为延伸培训服务、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市青浦区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进而培育出一批农业人才,在总结青浦区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了推进青浦区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对农民田间学校师资的培训、提高田间学校的综合利用率、开展精准培训、激发学员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在于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乡村的发展离不开“领头雁”式治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交汇点,突破乡村人才困境,打造一支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立足振兴产业发展培育的原则,以打造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规范项目管理和实施,创新培育培训模式,加快建立高素质职业农民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两大抓手,积极组织高质量培训,提高教学成效和实施产业增收。阐述了安徽省怀宁县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的经验,指出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以后的全面乡村振兴培育培训工作起到引领和借鉴作用,让高素质农民成为带头致富的标杆。  相似文献   

16.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昆山市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通过重视学历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内部联结、打造职业新名片等举措,培养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产业领军型人才队伍,形成了“政策育人、人才兴业、产业富农”的良好机制。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547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52名,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行政推动、制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加强宣传不断扩大影响等加快我国农民田间学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敬轩 《河南农业》2023,(12):50-51
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培育高素质农民。针对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要加强思想道德主阵地建设,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内生动力;科学设置适应农民现实需求的培训内容,灵活谋划培育的有效方式;政府引领,多策并举,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合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首在人才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培育的新需求,明确人才培育的类型及定位,揭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机理。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对专业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新需求,应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型、农业经营型、农业科技型、农业管理与服务型4种类型人才的培育活动,并且人才培育工作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乡土情感两大定位。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驱力、内推力应形成合力,以此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实现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本文首先介绍了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发展现状,并且从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方面分析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经验借鉴,最后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提出加强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