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俊儒,男,汉族.1939年生。四11仁寿县人。1963年毕业于前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现任高级农艺师,一直在绵阳市农科所从事小麦的高产、优质、抗病和高效育种工作。周先生是绵阳4~12号的主要选育人之一,曾主持绵阳25~28号的品种选育,主持并参加了多个高产、高蛋白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及制种课题的研究工作,育成T型配套三;。系,并配出优势组合.对不育系繁殖及杂种技术也有一定的研究。目前,周先生主持和参加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已达133、3)Jlilll‘,增加经济效益5叫二元以上。迄今为止,周先生在…  相似文献   

2.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育种专家王岩王岩,男,1959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1980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校,分配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从事小黑麦育种、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麦开发研究L作15年,现任黑龙江省农科...  相似文献   

3.
专家介绍     
沈秋泉 :196 3年浙江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 ,196 6年于该校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专业研究生毕业 ,从事大小麦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三十余年。现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大麦改良中心负责人、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协会会长、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0 0 1年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在“七五”至“十五”期间 ,共主持研究了国家重点攻关专题、86 3、农业部、省重点课题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30多项次。近年来主持研究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大麦新品种选育与材料…  相似文献   

4.
胡廷积,男,1931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1954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曾任河南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小麦研究室主任、河南省小麦“高穗优低”协作组组长、河南省农经学会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省农业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省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和省农业工程学会、省系统工程学会等五个学会名誉会长等职。胡先生大学毕业后就从事小麦栽培、小麦生态和技术经济等学科研究。从1974年开始,一直主持全省小麦高穗优低研究与推广协作工作…  相似文献   

5.
徐沛然,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1943年由华北农专毕业。历任山东胶东农业试验场技术员,莱阳,山东省农业试验站技士,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徐先生40多年来一直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蚰包”麦、烟农15等10余个冬小麦高肥品种。对我国小麦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曹被授予省、市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91年荣获国务院有特殊贡  相似文献   

6.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栽培专家苗果园苗果园教授,山西省河曲县人,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1961年研究生毕业,一直从事小麦栽培与生态研究及教学工作。现为山西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该校黄土高原作物研究所所长兼农田生态研究室主任。曾担...  相似文献   

7.
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改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农艺性状,使其能够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鉴定方法对原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进行了遗传改良,初步转育出了新型蓝标型不育、保持系。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不育、保持系育性稳定,农艺性状较好,生长发育正常。这说明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选择是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转育和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4):F0002-F0002
陆维忠,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出生于1938年7月,1965年8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1965年9月至1972年2月任职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学院小麦研究室。1972年3月随单位涮整,任职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1984至1998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所副所长、所长,兼任农业部和省级重点试验室副主任、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自1986年起主要从事小麦赤霉病遗传与抗性改良研究。“七五、八五”期间,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主要农作物品质和抗病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自1990年起主持863计划…  相似文献   

9.
遗传型小麦核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核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但小麦核不育往往由于缺乏稳定的保持系而限制了应用。标记性状尤其是籽粒颜色标记是解决不育小麦保持问题的一个较理想的途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体系的育成和矮秆基因的导入,为小麦核不育杂优利用创造了基础材料。利用籽粒颜色标记太谷核不育小麦,对于其育种应用和杂优利用有一定意义。作者还对VE型不育系的蓝粒标记,蓝标型不育保持系的粒色表现及杂种优势的表现等同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小麦核雄性不育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但小麦核不育往往由于缺乏稳定的保持系而限制了其应用。标记性状尤其是籽粒颜色标记是解决核不育小麦保持问题的一种较理想的途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体系的育成和矮秆基因的导入,为小麦核不育杂优利用创造了基础材料。利用籽粒颜色标记太谷核不育小麦,对于其育种应用和杂优利用有一定意义。作者还对VE型不育系的蓝粒标记,蓝标型不育保持系的粒色表现及杂种优势的表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著名专家介绍──作物育种及栽培学家师长俭师长俭.男.1911年5月生于河北省南宫县。196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理生化专业,先后在广东省农科院从事小麦育种、资源利用、大麦引种及车等开发栽培研究L作30多年。曾任副fft员、广东省揭西县科技副县长职务...  相似文献   

12.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何蓓如何蓓如,陕西省陇县人,194d年7月生,19引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农学系遗传教研主任。主要从事农业教育和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1991年获rt府特...  相似文献   

13.
穗分枝小麦的超数小穗(supernumerary spikelet)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穗粒数。穗分枝小麦主要有来源于六倍体的分枝型普通小麦和四倍体分枝型园锥小麦及六倍体衍生系.分枝型园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属质量—数量性状.呈隐性遗传。分枝型普通小麦的穗分枝性状则表现为部分显性。国内外已经利用穗分枝性状选育出了一些分枝型的普通小麦品种(系).目前一些有苗头的超高产穗分枝小麦新品系正在培育之中.育种实践中、选育矮秆、抗病、大粒、优质且穗分枝特性稳定的分枝型普通小麦品种辅以模式化栽培应作为小麦超高产育种及栽培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育种栽培专家郭瑞林郭瑞林,男,1961年2月生于河南省林州市。1982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任河南省安阳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1993年被评为“安阳市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新星”和“安阳市优...  相似文献   

15.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黄寿松黄寿松.1935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1958年南开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毕业。现任西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58─1960年曾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从事小黑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自1962年后.黄先生一直在著名小麦遗传...  相似文献   

16.
冯仰强  聂志刚  王钧  罗荣鑫 《作物研究》2021,(2):108-111,140
旱地小麦是甘肃省重要的粮食作物,气候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显著.本文利用APSIM模型模拟评估不同降水年型下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甘肃省定西市1979—2017年的气候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对甘肃省定西市旱地小麦产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丰水年小麦平均产量为2246.48 kg/hm2,平水年和干旱年分别...  相似文献   

17.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张怀刚张怀刚,1962年7月生,四川省华市人。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理学士学位。随即分配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工作。1987年7月-1988年7月赴加拿大农业部温尼伯研究所进修小麦品质遗传...  相似文献   

18.
郑天存,男1944年9月生,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周口市农科所所长,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副理事长。他长期在基层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工作。34年来,主持培育了3个国家审定、6个河南省审定、3个地市认定、2个获国家品种权保护的小麦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成果奖10项,7项为第一完成人;成果累计应用面积2亿多亩,增产小麦78亿公斤;在国家、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28篇,编写专著1部。他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著名专家介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杨武云杨武云,男,生于196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1986年毕业于四月1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同年考取该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1989年获农学硕士学位,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从事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研究工作。现任四...  相似文献   

20.
专家介绍     
黄志仁 ,男 ,1934年出生 ,教授。 196 4年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研究生毕业。原任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理事。现任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啤麦生产协会名誉理事长、麦类作物学报编委。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种子学教学和小麦、大麦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攻关大麦育种子专题、大麦杂优利用研究专题和省科委、教委、农林厅等科技攻关、基金、三项工程以及与澳大利亚合作等科研项目 30多项次 ,对大麦产量、品质、抗性作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