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辽阳市弓长岭人参谷生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辽宁省试点项目.该流域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三区治理思路,根据本流域具体情况设置河道及周边整治区、生态综合治理区、生态自然修复区3个功能区,每个区域因地制宜采取了相应的植物、工程、生态修复措施,构筑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3道防线,实施了面源、沟道、污水、垃圾、厕所污...  相似文献   

2.
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在石板桥小流域治理中,明确治理思路和原则,积极整合各部门资金,紧紧围绕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地布设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初步建成了高标准的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土流失是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污染源,而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结合思茅河盆地流域建设的实际,从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划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构筑、流域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流域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清洁型流域监测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云南思茅河盆地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的技术措施体系,以期指导思茅河盆地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  相似文献   

4.
根据黄塘溪流域特点,结合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现状,将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并针对三大区的不同功能因地制宜地分别配置治理措施,突出每个功能区治理措施配置的特点。从山顶到沟谷依次建设“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将小流域建设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黄塘溪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区、西南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体系日趋成熟,为实现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结合黑土区流域治理的经验,分析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国家扩大内需重点治理项目——老二色小流域为典型案例,探究黑土区小流域可持续经营道路。对老二色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存在问题,坚持坡面治理、沟道防护、自然修复、人工维护的原则,对不同坡面和典型沟道采取生物措施治理、工程措施治理、生物工程综合治理的模式。结果表明:老二色小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了小流域生态脆弱和贫困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新村小流域位于辽宁省朝阳县西部木头城子镇境内,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凌河流域辽宁省朝阳县召苏沟河项目区小流域之一,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侵蚀类型主要为水蚀.该流域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根据当地水土流失特点,注重沟壑治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生态修复,从商品生产、集约化经营和早受益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经济林,各项措施相互补充,工程养植物、植物保工程,逐步形成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立体防治结构,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蓄水保土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研究编制观音阁水库上游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保证水库的良好运行和水库上游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用水安全和水库安全。调查水库上游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水土保持方面概况,分析流域内水土流失成因,诊断流域内对生态环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采取GIS等手段获取流域内土地利用分布情况,从而对流域进行分区。共划分成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3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按照规划要求治理完成后,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综合治理措施保存率8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得到良好的管理;流域泥沙减少70%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深溪河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水土保持能力,结合流域水土保持现状,分析提炼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诱发因素后,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并构建针对性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体系。结果表明,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施工期以人为活动为主导因素,自然恢复期以自然因素为主。通过统筹布设生态防洪堤、植物措施及永临结合等水土保持措施,强化水土保持管理,可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以北票市天鹅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评价综合治理效益.结果表明:通过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与管护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2020年,增产粮食5.05万...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3日,山西省副省长陈永奇赴文水、平遥县调研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实地查看了核心区9#坝、汾河西堤世泰湖湿地、汾河堤防改造试验段,并听取了省水利厅的专项工作汇报。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扎实推进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要把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  相似文献   

11.
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我国“水土保持”一词的提出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公元前16~11世纪)。水和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子,而以水和土为首要立地条件的生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也是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态保护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愈来愈成为水土保持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从水土保持的历史和当今不断丰富的水土保持实践来看,应将传统的“水土保持”称谓改称“水土生态保持”,这样更符合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知度,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2.
As one of the best‐known areas in the world, the Loess Plateau, has long been suffering from serious soil erosion.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variation of climate, vegetation cover,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severe soil erosion. Documentary evidence indicated that climate changes and vegetation cover were the dominant natur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il erosion rates during the Holocene.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consisting of warfare, population growth, deforest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during the anthropogenic perio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specific sediment yields presented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which resulted from decreasing rainfall, large scal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nd reservoir construction. Different phase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ies and techniqu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nsisting of terracing, afforestation, natural rehabilitation, and check‐dams construc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six decades. The progress of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confirmed that the check‐dams systems might be suitable for Loess hilly Plateau, and natural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s the best way for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ther regions with emphasi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based on natural rehabilitation.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土保持的目标与任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7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广泛展开;水保监督执法继续深入;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止;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形势下,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是,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3大目标,认真落实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4项任务,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郑娇琦      王华斌  刘伟玲  张林波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245-249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利用TM遥感影像、植被NDVI以及气象等数据,计算2000—2010年辽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植被覆盖、水源涵养能力、土壤侵蚀强度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等指标的变化,从而分析近10 a来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基本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10 a间,辽河流域城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扩张,但并未破坏生态用地;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都有提高;土壤侵蚀强度有所增加,一定程度受2010年降水量的影响。总体来说,2000—2010年,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基本处于稳定且有转好的的趋势;但仍需注意城镇的扩张对耕地以及生态用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融雪与降雨侵蚀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融雪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缺乏针对性研究。选择吉林梅河口吉兴径流小区2015年、2016年春季融雪侵蚀观测结果和已有降雨侵蚀数据,对比融雪与降雨条件下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产流产沙次数、径流深、侵蚀模数,探讨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侵蚀和融雪侵蚀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融雪条件下P值范围为0.001~0.46,其中生态修复措施对于融雪侵蚀的防控效果最好,在融雪时期表现出周期短,融水量少的特点;水平坑措施对融雪侵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融水的拦控上;融雪条件下耕作措施中地埂植物带侵蚀模数及径流深大于横垄。融雪侵蚀地区(尤其是坡耕地)在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规划设计时,应兼顾降雨和融雪两种侵蚀类型。  相似文献   

16.
根据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的环境特点,提出了自然力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及建设模式,包括退化林地修复模式、荒山荒坡修复模式、农地修复模式和生态辅助措施.并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修复模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当河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农田退化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被盖度提高,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演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野外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油茶林及其自然恢复植被下土壤水势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势及其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旱季土壤水势低于雨季;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势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影响,油茶林30~110cm土壤水势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大于同深度恢复区;随着裸地自然恢复成草丛,恢复区土壤水势变化强度较大的层次从0~10,0~20,0~30cm逐渐加深;降雨人渗及再分布过程中零通量面从表层至深层经历了发散与聚合型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表明了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上下交替运移规律;油茶林具有比恢复区复杂的零通量面类型及发生与迁移转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初步分析了水土保持对植被演替影响的主要方式,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措施、人工恢复植被、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对植被演替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下的植被演替趋向自然演替过程,而人工恢复植被的影响取决于物种选择与营造方式,不当的物种及纯林营造,往往使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植被正常演替中断或逆向发展。反之,则可促进植被正常演替,缩短植被恢复过程。工程措施对植被演替的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其对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但要全面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对区域植被演替的影响,仍需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毕节地区人口和经济因素对生态自然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南疆属于极端干旱生态脆弱带,土壤风蚀已严重制约着南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了造成南疆绿洲区土壤风蚀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风蚀造成的危害,提出了保护、恢复与重建绿洲外缘的自然植被、加强绿洲内部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和进行农作物留茬覆盖等防治土壤风蚀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和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途径,为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基于相关科学研究和文献资料,在综合考虑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开展以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在系统梳理塘背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崩岗侵蚀、林分结构单一和林下流、规模化经果林开发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恶化和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从前期侧重遏制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修复转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为主的新阶段,这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结论]建议以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核心目标,从不同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和水土保持服务的空间流动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入手,研发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包括权衡与协同土壤保持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固碳增汇等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模式,打造塘背河小流域"升级版"和"扩展板",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服务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