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虾是近年舟山地区发展较快的滩涂养殖品种之一。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以往纯手工作业的粗陋方式将难以满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要求。为此,我们试以舟山群众对虾养殖现状,对海岛地区发展对虾养殖机械化的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舟山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病害是烂尾病(即细菌性体表溃疡病),本文对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舟山地区大棚凡纳滨对虾生长缓慢病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以来,浙江省舟山地区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普遍出现生长缓慢、养殖成功率低的现象。为了查明该原因,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对引起对虾生长缓慢的病因开展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270份病虾样本中,对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PCR阳性检出率高达85.19%,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检出率为0;所有采集的病虾样本中也未分离到常见的致病菌;54份正常的对虾样本中EHP和IHHNV均未检出。将病虾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获得的序列片段与Gen Bank中已有EHP相关序列相似性高达99.55%;病虾的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在虾肝胰腺组织中可观察到处于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EHP。通过上述研究,初步认为EHP是引起舟山地区大棚养殖对虾生长缓慢的一个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4.
1984年,舟山地区养殖对虾的面积达到12000亩,比1983年增加了50%,使对虾年产量翻了一番。  相似文献   

5.
从1974年在佛罗里达的墨西湾北部桃红对虾中首次发现对虾杆状病毒以来,感染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已发现近20种。这些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养虾地区出现。一目前已知有9种病毒在西半球对虾中流行,5种已作为严重的病原出现于一种或多种养殖对虾中。病毒病也严重影响东半球对虾养殖业,在印-太地区及东亚的对虾养殖地区,至少发现12种(群)对虾病毒。12种(群)对虾病毒中的5种已被证实(报导)能引起严重的区域性流行病,其中的两种病毒已造成印-太和东亚地区大面积的虾病流行。尽管有近20种不同的对…  相似文献   

6.
OHLES和光合细菌在养虾生产中的使用近年来,对虾人工养殖受到主要的疾病威胁是Vibrio传染病以及病毒性疾病,这二类病原体所引起的虾病已扩散至世界各地,造成了对虾大量死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了一些研究与开发,致力于在养殖塘里建立起一种微生物平衡,...  相似文献   

7.
贺泽生 《海洋渔业》1987,9(2):88-88
<正> 1986年10月15日,舟洋渔业合营公司21.4吨冰鲜对虾在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码头起运,销往日本。这是舟山地区改变传统对虾去头冷冻加工方法,第一次向国外市场销售冰鲜对虾。冰鲜对虾出口与对虾去头冷冻加工出口相比有许多优点:去头冷冻加工最高成品率只能达到64%,加工费用约1,300元/吨,冰鲜对虾出口成品率可达100%,加工1吨冰鲜对虾只需600元,而且对虾鲜度好,加工中省去了冷冻环节,加快了资金周转。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虾疾病也在各地流行起来,虾病已成为发展养虾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据报道,虾病有七大类,约40种。1980年我国养殖对虾仅发现七种疾病,到1989年增加到30余种。河北省沧州地区对虾养殖生产从1983年开始起步,到1990年已形成较大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出现大起大落,很不稳定。我县养虾生产也同其它地区一样,养虾有人赚有人亏,其亏本的主要原因就是虾病的暴发。目前威胁最大的虾病是对虾“白斑病”,对于对虾白斑病的防治方法世界上养虾国家都在研究,我国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上,  相似文献   

10.
三种对虾病毒在浙江省凡纳滨对虾中的流行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综合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是目前威胁对虾养殖业较为严重的3种病毒.分别从浙江省6个凡纳滨对虾的主养殖区随机采样对虾699尾,通过PCR检测对虾的病毒携带情况.检测结果显示,6个养殖地区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总阳性率达100%;萧山、舟山、象山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结果有阳性,总阳性率为5.58%;6个养殖场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症病毒.表明浙江省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和对虾白班综合症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虾病大体上分为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两大类。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虾病对育苗工作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影响虾苗的产量。 1.病毒病 对虾育苗期发现的常见病毒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日本对虾中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是舟山地区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目前养殖对虾大都是加工成无头速冻对虾出口的,加工成品率一般只有60%左右。把养殖对虾加工成有头速冻虾出口,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课题。对此,我们在1981年底做了初步试验。把585公斤养殖对虾加工成每包1.5公斤小包装有头速冻对虾357包,计535.5公斤。成品率达到91.54%,经商检部门检验,全部符合出口标准,冷藏三个月后已运到日本。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已发现对虾病害多达几十种,而在细菌性疾病中尤以弧菌病最难治愈,其治愈难度与病毒性疾病相差无几。弧菌病也是对虾养殖中危害最大、最普遍的一种虾病,其病原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平时广泛潜伏于海水或虾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养殖环境恶化、虾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大量繁殖蔓延,引发对虾发生弧菌病,导致对虾的大规模死亡。 一、典型病症 患病的对虾往往会有游泳无方向性,活动力减弱,多数沉于水底不动,食欲不振,摄食量大减等症状,故检查其胃部,仅有少量食物或空胃。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养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业从南至北虾病灾情严重。汕头地区是全国虾病的早发区、重灾区,自1990年以来已连续发生对虾暴发性流行疾病,1993年对虾发病面积占放养面积的86.7%。特别是中国对虾的养殖每年发病最早,死亡率最高,1993年我市养至5—6厘米的中国对虾几乎全部绝产。为了探索解决我市对虾暴发性病害的新路子,1994年我们在汕头市达濠区金声水产养殖公司协助下,  相似文献   

15.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口、盘锦地区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细菌含量的变化石俊艳刘中王丹姚福相宣明春王晓光高洪军(辽宁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辽阳111000)近年来在对虾养殖中,虾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养虾业,防治虾病已是养虾业当务之急。各种资料报道这几年虾病的原因主要是病毒与...  相似文献   

16.
池养对虾疾病的大规模暴发和广泛流行给各对虾养殖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病毒性疾病是引起对虾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病毒的对虾不具明显的临床症状,从外表及行为特征上难以进行诊断,而且,病虾常伴有寄生或共生的原虫或细菌性的二次感染,增加了及时准确诊断疾病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二、寄生虫病1.对虾拟阿脑虫病(侵袭性纤毛虫病)对虾的拟阿脑虫病是对虾侵袭性纤毛虫病的一种。该病主要流行于对虾越冬场,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98%以上。越冬对虾因此病而全部死亡的现象也常见,是目前越冬虾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拟阿脑虫如果只在伤口处寄生,造成的危害并不太  相似文献   

18.
锌在长毛对虾体内的积累、分布和排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Penaeus)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高档海产食品,深受人们的欢迎。最近几年,福建省对虾养殖生产发展很快。1987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为21万亩,产量达1.38万吨。然而,最近几年对虾养殖过程中虾病问题亦日益严重,出现了“黑鳃病、弧菌病(俗称红腿病)”等各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了对虾的产量和产品质量,给虾农经济上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邵明聪认为,对虾偷死有两种原因:一是连降暴雨,这一方面使得水体盐度、温度和溶氧指标下降,使得对虾产生应激,另一方面也使得藻类死亡,对虾摄食死藻,就会产生空胃空肠;另一种原因是高温季节,水体环境恶化.造成对虾食欲下降进而引发空肠空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1993年和1994年在山东烟台地区养殖对虾发生严重流行病原因的调查结果,着重从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技术上分析产生疾病的原因,提出了在养殖过程中增强对虾体质、预防疾病的七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