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勇奇  张川红 《林业科学》2006,42(11):114-122
外来树种如果形成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会产生多方面影响,其中最严重的是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具有爆发性和长期性,且不可逆转.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比,外来树种的入侵具有很长的时滞,预测比较困难.我国引种的外来树种数量多,过去对外来树种的生物入侵研究很少,开展外来树种入侵性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制定统一的技术规程和标准,确定各种外来树种的入侵性等级,对我国林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国在外来树种生物入侵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外来树种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制定外来树种入侵评价标准与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建立外来树种监测及生物入侵早期预警系统是未来的研究重点.正确处理林木引种与生物入侵的相互关系,对外来树种进行生物入侵风险评估,制定生物入侵防范战略,可以有效地防止生物入侵的发生.同时也要针对树木的生命周期长、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特点,避免夸大外来树种的生物入侵风险,更好地促进外来树种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榆林沙区自然环境恶劣,植被稀少。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不仅要应用乡土树种,还要引进外来优良树种,以丰富榆林市的树木资源,使绿化达到更完美的效果。而如何将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协调应用是关键所在。只有在保护好乡土树种资源的同时,有原则、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引种,使之不发生生物入侵,才是正确的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3.
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指标体系是通过评价外来树种的入侵性(繁殖扩散建群能力)或外来树种的实际扩散程度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综合评价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入侵风险.首先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外来树种的入侵性评价或实际扩散程度评价,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然后通过综合判断表,得出外来树种的入侵风险等级,最后结合外来树种的控制难度等级给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入侵性通过植物的繁殖方式、扩散途径和适应能力等3个方面进行评价.实际扩散程度主要考虑外来树种天然更新的方式、扩散进入的植物群落类型和扩散的速度等因素.生态影响评价包括外来树种对生态系统环境因子、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当地群体遗传完整性和生态系统营养链等4方面的影响.控制难度考虑影响控制的因素、控制的方法和控制的负面影响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鄂尔多斯7种不同种源主要绿化树种胸径(地茎)、树高、冠幅、新生枝长的观测,以及多指标综合分析,以确定每一树种的最佳种源地。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树种和在本地引种驯化多年的树种均表现为本地种源适应性最强,生长表现最好;外来引进树种表现为由自然条件较差地区向自然条件较好地区引进适应性较强,生长表现较好。建议鄂尔多斯市在以后的绿化过程中,要注重推广应用乡土树种和引种驯化多年的树种;而在引进外来树种时,要坚持从相应的种子区(亚区)或相邻的种子区(亚区),以及从自然条件低于鄂尔多斯市的地区选购。  相似文献   

5.
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乡土树种,是指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且在当地一直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以扎兰屯地区为例,植物种类共有96科334属709种。随着园林绿化的迅速发展,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也在逐步引起重视。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现状,对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开发利用作些粗浅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生态条件进行分析为依据,找出大面积发展本地珍贵(乡土)树种存在的障碍,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引种桉树、加勒比松、马占相思、木麻黄等外来树种给海南林业发展带来生机,从而肯定了保护与恢复热带天然林和发展外来树种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姚安地理、气候等基本情况和姚安城市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以外来树种为主的现状,外来树种抗逆性差、病虫害多、养护成本高,遇极端天气极易死亡。通过对县内天然森林资源和名木古树调查筛选,列举乡土树种生物学特性,提出了制定城市园林绿化乡土树种规划,加强良种选育工作,培育发展乡土树种苗木产业,发展乡土树种园林绿化,降低养护成本,突出姚安城市园林特色。  相似文献   

8.
基于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湖北省外来树种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原产地信息,按照《外来树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入侵风险评价技术规程》中的方法对湖北省外来树种进行入侵风险等级划分及评价。结果表明:①湖北省目前共有外来树种74种,隶属31科53属,其中豆科最多,有15种,松科次之的,有14种;乔木有49种,占总种数的66.22%,灌木有22种,占29.73%,木质藤本有3种,占4.05%。②全省各地均有外来树种分布,其中武汉市外来树种种类最多,有61种,其次为宜昌市有36种。③根据来源地分析,起源于北美洲的最多,有35种,占总数的47.30%,其次为亚洲,有17种,占22.97%。④入侵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为低风险的树种有62种,中风险的树种有12种,未发现有高风险的树种。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在公园绿地中引入健康的外来树种,会对公园景观效果造成积极影响,不仅增加公园的绿化树种,还增加了公园绿地的景观多样性,改善公园的生态环境.引进外来树种,也改变了公园绿地植物种类单一的情况,在公园绿地中引入外来树种过程中使用优化措施,还可以避免造成不良影响.在选择树种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应性强的骨干树种,如旱柳,新疆杨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典型抽样法,按照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公共绿地3类对长春市不同绿地类型绿化树种生长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旱柳、垂柳、榆树、红皮云杉、黄花落叶松等乔木树种,榆叶梅、紫丁香、金银忍冬等灌木树种,金山绣线菊、东北连翘等绿篱树种在长春市城市绿地中生长状况较好,以上树种均为较适应长春本地环境特点,生态功能与观赏价值较高的乡土或外来引进树种。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绿化树种选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城市园林盲目引进外来绿化树种的现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例举了乡土树种的优点,提出了发展本地乡土树种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怀宁新县城座落于高河镇,为完全新建,园林绿化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同时适当引种周边地区栽培成功的外来树种,以乔木为主,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安排,相互补充,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乡土树种包括乡土树种和乡土化的外来树种通过乡土树种的资源现状、城乡四绿工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阐述了乡土树种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土树种应用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章古台沙地造林树种选择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比栽培试验分析,选择出适宜章固台沙地造林应用的乡土树种刺榆(Hemiptelea davidii)、小叶朴(Celtes Bengeana)、黑桦(Betulasp.),外来树种铅笔柏(Sabina virginiana)和新疆大叶榆(Ulmus laevis)等造林树种。乡土树种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没有出现任何干枯死亡现象,表现稳定。刺榆的生长量超过大果榆和家榆,小叶朴和桦树也表现出适应性强的特性。引种的外来树种,铅笔柏和新疆大叶榆,虽然在前2~3年发生枯梢现象,但总生长量已超过或接近对照树种,可以在营造混交林中应用。刺榆和铅笔柏选出了不同形态类型,经过不断选择,选育出具有不同形态的树木,可以在不同目的造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扬州古运河城区段大水湾-便益门桥的绿地树种调查表明,共88种,分属43科67属.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为1.44: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为0.63:1,乔木与灌木比为1.5:1;观花树种42种,花期主要分布在3~7月.对绿地模式的功能定位、模式结构、树种配置等作了论述,并对进一步的绿地树种规划和完善提出对策和建议,有利于绿地生态效益、环保功能及保健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常把当地土生土长的、经过长期种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自然分布、自然演替,已经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树种,统称为乡土树种。有些外来树种尽管不是当地土生土长  相似文献   

17.
乡土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优点,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最佳保障.然而我省在以往的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着选择树种较少,大量使用外来树种等弊端,因此建议开展乡土树种种质资源调查;加强科学研究,搞好乡土树种繁育;制订优惠政策,推行乡土树种造林.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城市绿化树种引种驯化的一般要求 ;总结了目前吉林市绿化树种应用及引种驯化情况 ;对引种驯化技术作了介绍 ;指出在积极引进外来树种的同时 ,也要挖掘本地优良特色品种 ,以使城市绿化树种更加丰实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我国城镇绿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树种选择上大量应用外来树种,造成"千城一面",体现不出地方特色,主要原因就是对乡土树种利用不足。乡土树种作为当地珍贵的资源,映现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折射民俗文化与风情,加强乡土树种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对实现生态效益优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巴西:巴西北部阿克州地区柚木人工林的生长清况非常好。亚马孙地区许多地方正在开展森林恢复,外来树种柚木和其它乡土树种如桃花心木、杉树为当选树种。但是,其它乡土树种和柚木相比造林死亡率较高,易受病虫侵袭,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