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麦004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广适性小麦新品种,2004年9月通过国家审定,现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2.
郑麦366农艺性状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麦366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室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矮秆小麦新品种,是2005~2006年全国50个小麦主导品种之一,国家跨越计划核心品种,河南省“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十五”863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对85个品种(系)的12个叶、穗部及其他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幅度,最大的是芒长,变异系数为36.8%;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籽粒灌浆期,为6.4%。欧氏距离的变异区间为1.85—11.32,平均为5.62。在欧氏距离为16.25处可以把所有品种分为3大类6小类。  相似文献   

4.
1983—1993年黄淮麦区小麦品种鉴定及利用技术改进研究薛喜梅,范和君,赵虹,闫新甫,王西成(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郑州450002)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与推广的纽带,它既是鉴定育种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也是品种审定、良种...  相似文献   

5.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性状特点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1992年黄淮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该区育成品种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抗性等性状的累计频率,以及“六五”期间、“七五”期间(以下简称“六五”、“七五”)该区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的生态型以半冬性(约占42%)和弱春性(约25%)为主。“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半冬性品种相对下降了6%;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则上升了17%和4%;株高降低约5~10cm;产量潜力明显提高,亩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品种抗病性提高;而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提出了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亩产350~450公斤)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6.
新麦18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C5/新乡3577)F3d1s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高产稳产、矮秆抗倒、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4年通过国审。2004年3月获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20241.3。2005年被定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2002~2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强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9023的适宜播期,设5个播期进行试验,对其产量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与产量存在显著关系,郑麦9023在lO月16—17日播种,产量结构最协调,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黄淮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淮麦区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表现并为筛选合适的优质小麦资源提供参考,采用近红外分析仪对3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沉淀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的差异较大,而容重、出粉率和吸水率的差异较小。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正相关性最大r=0.97**),容重与稳定时间、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与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稳定时间与形成时间、沉降值、出粉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和江苏五个省份选育品种在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等品质性状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全部品种各项指标进行筛查,综合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以及稳定时间等品质因素,皖麦38、安农0419、郑麦366、山农0919、衡6061、扬麦23在本次试验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冬春季极端气温频发,强筋小麦品种因其早熟性、抗病好、适应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受规模种植户的喜爱。为筛选出适合高邮市的优质稳产强筋小麦品种,该市开展强筋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以高邮市大面积主推品种扬辐麦4号为对照,比较8个强筋小麦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综合抗性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镇麦12产量最高,为506.53~554.1 kg/亩,其次为农麦88、扬麦23、扬麦33,2年产量范围分别为503.4~546.7 kg/亩、505.0~553.0 kg/亩、497.9~527.0 kg/亩。这4个品种综合抗性较强,产量潜力大,适合在高邮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将法国小麦材料在山东济南环境下与当地品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引进种质具有穗长、小穗数多、分蘖成穗多等有利性状;穗粒数表现突出,但基因型间差异较大;同时也表现出红色籽粒、植株偏高的不利特点。法国小麦种质较当地推广品种抽穗期延后8~11天,灌浆后期高温逼熟,导致粒重降低,不经改造很难直接利用。经过诱变处理选出的法国小麦种质早熟突变体生育期明显缩短,有的抽穗期已经接近当地品种,同时也选育得到白粒突变体;试验中突变体有效分蘖数多于当地品种,穗长和小穗数也优于当地品种;多数突变体株高虽得到降低,但生产中直接利用仍有难度,只能作为"中间体"为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11.
回顾近60年黄淮麦区品种间杂交育种与其他育种途径技术演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指导该地区冬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12.
近60年黄淮麦区冬小麦育种规律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黄淮麦区近60年冬小麦育种目标和品种特性的演变,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初步探讨,以为该地区小麦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陆成彬  范金平  印娟  王朝顺  褚正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91-1092,1095
[目的]研究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赤霉病抗性影响关系,为抗赤霉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进行了以苏麦3号×安农2号和望水白×安农8455 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多年的农艺性状与抗赤霉病扩展和侵染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同年度间,小麦赤霉病侵染和扩展的病小穗率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穗下节间长度也呈负相关,但相关显著的年份较少;与小穗数在多数情况下无显著性相关。赤霉病侵染的病小穗率与小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赤霉病抗性相关显著性不稳定。[结论]小麦农艺性状对赤霉病抗性影响因试验材料、方法及环境而不尽相同。小麦赤霉病遗传和表现复杂,在育种过程中可将适中的株高、小穗密度和穗长等作为初选性状,实现综合性状协调,提高抗赤霉病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4.
小麦遗传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对小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种质资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也有利于进行核心种质的研究。为了解黄淮麦区种质资源在农艺性状上的遗传多样性,对130份品种(系)的2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4个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潜力,在12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穗下空节,为48.267,其次是叶夹角,为45.35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株高,为8.934。该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变化在2.281~14.242之间,平均值为6.599。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9.200处把供试材料分为10组,各组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利于育种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抗性且农艺性状、品质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方法】选择河南省小麦抗赤霉病组区域试验中参试的5个新品种及2个对照品种,在2019—2020、2020—2021年连续2 a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与Fhb1、Fhb2、Fhb4、Fhb5、Fhb7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其冬春性、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和抗寒性等主要农艺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测定。【结果】7个参试品种平均病小穗率为42.2%,平均严重度3.0,参试品种的2 a平均产量为7 105.4 kg·hm-2,平均分蘖成穗率为42.4%;郑麦113为弱春性,其余小麦新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参试品种平均全生育期为217 d,抗冬寒性变幅为2~3级,抗春寒性变幅为2~4级,平均株高为76.7 cm,百农207和机麦1号落粒性为3级,属易落粒品种。参试品种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4.8%,总淀粉含量平均值为61.2%,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值为19.4%,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直/支比)平均值为0.47,糊化温度...  相似文献   

16.
川麦42(99.1572)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利用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Syn-CD768(Altar 84/Aegilops tauschii 188)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在四川省区域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增产46.50%和16.3%,平均产量达5.86t/hm^2,最高产量达7.53t/hm^2。川麦42不仅创造了四川省区试平均产量最高新纪录(6.13t/hm^2),连续2年省区试产量超过6t/hm^2。该品种对条锈病高抗一免疫,品质达到优质中筋小麦标准,综合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2是一个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和品质表现俱佳的突破性穗数穗重并重型品种。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笔者从河南省科技厅了解到,由河南省农科院培育、不久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弱筋高产型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004",现已成为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的主导弱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8.
国审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品质与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国审小麦品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11—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旱肥组、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国审小麦品种数据,对36个小麦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品质与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产量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4.9%,增产超过8%的品种有尧麦16、汶农14号、鲁原502、中麦816和农大5181等5个品种,黄淮北片、旱薄地和北部水地审定品种成穗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北部冬麦区水地各年度审定品种平均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所有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达国家中筋小麦以上品质标准,湿面筋含量达强筋标准的小麦品种占75.0%,52.8%的品种沉降值偏低;稳定时间达到强筋标准的占22.2%。品质性状综合分析表明,符合强筋小麦标准的仅有1个品种(舜麦1718),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的有石优20号、山农26、晋麦92号、津农6号和津农7号等5个品种,整体品质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抗病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5.0%,11.1%和5.6%,感病品种分别占75.0%,88.9%和94.4%;仅有2个品种兼抗2种病害;所有育成品种对纹枯病、赤霉病和黄矮病均表现感病,需要引进抗源,尽快培育多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9.
高产小麦产量及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 1 9个高产小麦品种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建立 90个组合 ,对 1 8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除剑叶宽和剑叶面积主要由基因加性效应决定 ,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 ,其余 1 6个性状表现由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决定。株高、穗长、穗下各节长度等穗部和株型性状的遗传力均较高 ,生物产量、收获指数、株粒重、千粒重等产量性状遗传力较低。除有效小穗数和剑叶宽外 ,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 GCV)均较大。各性状中亲值与 F1 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 ,表明用双亲表现可预测 F1 。多数性状亲本自身表现与其一般配合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对22份蓝粒糯小麦和22份紫粒糯小麦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糯小麦的单株穗数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5.76%和18.52%;穗下节间长变异系数分别达到14.55%和15.68%。通过对蓝、紫、白粒糯小麦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蓝、紫粒糯小麦与其他3种类型小麦在千粒质量和主穗粒质量方面差异显著。对8种参数标准化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蓝、紫粒糯小麦成各自聚类趋势,表明蓝、紫粒糯小麦为不同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