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关于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研究有很大进展。本文就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鉴定方法、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出现的原因、出现的后果以及卵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卵孢子作为新的初 侵染来源在该病害流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将一批分离自楚雄,大理,昆明,曲靖,宣威等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在利马豆-V8琼脂培养荐与A1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47个功株中出现了10个A2交配型菌株。亲和性菌株交配时产生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有性结构。对卵孢子,穿雄生的藏卵器以及雄器的形态特征和大小进行了描述,这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中存在A2交配型菌株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大障碍。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结构的研究是防治该病害的关键。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类型及分布、生理小种组成及其变化趋势、病原菌对甲霜灵的抗性以及分子标记(如mtDNA,RFLP,SSR等)在我国晚疫病群体基因型结构中的应用及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群体结构研究进展,旨在了解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群体结构,明确我国马铃薯晚疫病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生理小种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等表现型群体遗传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世界各国晚疫病菌交配型的分布、生理小种组成及病菌对瑞毒霉抗性菌株的出现频率。同时综述了几种分子标记,如mtDNA指纹、RFLP、RAPD、AFLP和SSR在研究晚疫病菌基因型及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应用及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中国今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0%、22.0%和15.0%,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县、道孚县和九龙县。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7.4%和2.6%,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其中存在A1交配型、A2交配型、自育型和未知交配型菌株。【结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亟待发掘新抗源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6.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检测了2007—2009年在甘肃省采集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79株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69株为A1交配型,4株为A2交配型,6株为自育型;11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检测结果为:60.68%的菌株对甲霜灵表现高抗,11.97%表现中抗,27.35%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7.
晚疫病是云南省马铃薯第一大病害,近年在云南省种植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1998年发现晚疫病菌的2种交配型以来,有性生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文章以2010年来自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86个晚疫病菌菌株为材料,以对峙培养检测法检测结果为准,比较分析了CAPs标记和A2特异性DNA片段扩增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证实了2种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均可以准确检测出晚疫病菌A1和A2交配型,但不能区分A2和A1A2交配型。A2交配型占总菌株的82.56%,在云南省所有马铃薯主产区都存在,已成为云南省晚疫病菌群体中的优势交配类型。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晚疫病是威胁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首要病害,选育和推广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地方品种的频繁调运和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迅速蔓延,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有加重趋势。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品种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提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和探讨我国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表现型多样性,对1997~1999年和2002~2003年采自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区的3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进行交配型和生理小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交配型均为A1,A1交配型在被测菌株中占绝对优势;在38个内蒙古供试菌株中,共发现1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其中以小种3a.3b.4.7.10,1.2.3a.3b.4.5.6.7.8.9.10.11和3a.3b.4.6.7.10发生频率较高,分别占被测菌株的21.05%,13.16%和10.53%,并且发现能克服全部12个抗病基因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5株,占被测菌株的13.16%,但菌株中克服抗病基因R2的菌株比例很小,仅为15.8%。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菌株的生理小种与全世界的生理小种变化趋势一致,已越来越复杂化并出现了优势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5,(5):58-62
2012~2014年在黑龙江省各马铃薯主产区共分离了15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测定了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瑞毒霉敏感性和mt DNA单倍型。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分离的15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A1交配型为103株(68.2%),自育型为33株(21.9%),A2交配型为15株(9.9%)。这说明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瑞毒霉测定结果显示,2012~2014年分离的151株菌株中敏感性菌株占3.3%,中抗菌株占6.6%,抗性菌株占90.1%,表明黑龙江省部分马铃薯主产区分离的晚疫病菌已对瑞毒霉产生抗药性。线粒体DNA单倍型的测定结果显示在黑龙江省部分马铃薯主产区共发现了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分别为Ia,Ib和IIa。其中,IIa mt DNA单倍型的数量最多,发生频率为86.1%。这说明IIa mt DNA单倍型是黑龙江省部分马铃薯主产区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1.
晚疫病是严重危害全球马铃薯生产、且具有毁灭性的一种卵菌病害。该文在简要介绍马铃薯晚疫病菌起源、分类地位和生活史的基础上,着重概述了晚疫病菌卵孢子形成的可能机制、交配型遗传规律及检测方法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从病原、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抗病育种和防治等5个方面对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仍以1、3、4的不同组合为主;我国已在6个省(区、市)发现了A2交配型。病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中心病株的出现是发生的重要标志,6~8月份的降雨是流行的关键因素。培育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是目前抗病育种的重点。为减少瑞毒霉抗性菌株的出现,可将瑞毒霉与瑞毒锰锌、大生和波尔多液等轮换施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研究了中国马铃薯的主产省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发生和分布情况。本试验在白云豆培养基上测试了1995-198年采自河北、内蒙、云南、四川、重庆和北京的142个菌株的交配型。结果表明,其中28个菌析为A2交配型,占被测菌株的19.7%。同时发现不同省份A2交配型的发生频率明显不同,河北、山西和内蒙的A2交配型菌株的比例明显高于云南、四川和重庆,并发现2个自育菌株,占测试菌株的1.4%。  相似文献   

14.
1997-200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并进行了交配型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为:采自内蒙古的143株菌中有140株是典型A1交配型、3株是可自育的A1交配型;采自甘肃的41株菌中有40株是典型A1交配型、1株为可自育的A1交配型;二省都未发现A2交配型。表明内蒙古和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对甲霜灵(metalaxyl)的敏感性测定显示:内蒙古菌株中有50.8%表现高度抗性、42.5%表现中度抗性、只有6.7%表现敏感,说明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普遍对甲霜灵具有了抗性;甘肃的菌株中,26.8%表现高度抗性、29.3%表现中度抗性、43.9%表现敏感;同时发现甲霜灵可刺激某些技性菌株的生长。试验还测定了35株菌对烯酰吗啉(dimethomarph)和腈嘧菌脂(mzoxystrobin)的敏感性:其中对烯酞吗啉表现敏感的占94%、中度敏感的占6%;对腈嘧菌脂敏感的占71.4%,中度敏感的占28.6%;未发现对二种药剂高抗或不敏感菌株,且烯酰吗啉和腈嘧菌脂与甲霜灵均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996— 1997年采自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 2 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在白云豆 -V8蔬菜汁培养基上进行了交配型测定。结果发现 ,在 2 8个菌株中 ,18个菌株为A1交配型 ,占被测总菌株数的 6 4.3% ;10个菌株为A2交配型 ,占被测总菌株数的 35 .7% ,其中 9个菌株采自承德市围场县 ,1个菌株采自张家口市康保县。说明在河北省的 2个马铃薯主产区均存在A2交配型 ,且在同一块田中同时存在A1和A2交配型。同时还发现该病菌单位面积产生卵孢子的数量差异很大 ,为 10~ 2 30 0个·cm-2 。并对藏卵器、雄器、卵孢子的大小、颜色、形态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6.
“全球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倡议组织”GILB(GlobalInitiative on Late Blight),于1996年发起,由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组织召集.国际马铃薯中心也把晚疫病研究列为其优先项目.介绍了近期GILB的主要研究项目和工作,包括①寄主抗性常规抗病育种、群体测试、基因型-环境(G×E)互作效应、标准化国际田间试验(SIFT)、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数量抗性性状定位(QTL)等内容.②晚疫病菌研究包括分子标记技术,病菌传播和病害流行研究等为晚疫病研究的主体和中心;③综合防治这部分的工作仍然需要以上所述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④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⑤世界马铃薯晚疫病会议;⑥全球区域性和专题性联络小组的设置.还介绍和讨论了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的有关合作成果及国内其他有关成果.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分布及发生频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8-1999年,将云南省不同类型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内12个马铃薯产区分离的大量晚疫病菌菌株与A1和A2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 结果表明:253个晚疫病菌株中,A1交配型有204株,仍为优势侵染病原,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A2交配型菌株41株,发生频率为16.2%,除昭通、沾益、嵩明、寻甸和大理外,其余7个产区均有分布。8个自育型菌株被检测到,对其形态特征及有性结构分别进行了描述。本文还讨论了A2交配型的扩散对云南省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潜在威胁,并据此提出了对种薯调运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与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为了明确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这2个省份的交配型分布情况和致病疫霉菌卵孢子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对峙培养的方法对2010—2012年采集自贵州省和云南省的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并采用MTT染色法和隔膜培养法研究马铃薯晚疫病病菌自育型菌株的卵孢子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被测菌株中,自育型为优势菌株,比例高达91%,2个省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贵州省和云南省2个群体的致病疫霉菌卵孢子平均活性率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同时自育型菌株更容易诱导A1交配型产生卵孢子。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与DNA多态性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APD方法初步研究了马铃薯疫病菌DNA多态性与A2交配型的关系,共用27个有多态性的引物对22个菌株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275条有多态性的DNA谱带用于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阈值为8时,将供试的22个菌系划分为4个类群,10个A2交配型菌系中的8个均在第Ⅳ类群中,由此认为该病菌的DNA多态性与A2交配型有一定相关性。同时还发现各地的晚疫病菌系有不同程度的群体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原、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抗病育种和防治等5个方面对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目前,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仍以1、3、4的不同组合为主;我国已在6个省(区、市)发现了A2交配型。病种薯是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中心痛株的出现是发生的重要标志,6~8月份的降雨是流行的关键因素。培育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是目前抗病育种的重点。为减少瑞毒霉抗性菌株的出现,可将瑞毒霉与瑞毒锰锌、大生和波尔多液等轮换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