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海英 《安徽林业》2009,(3):42-42,43
宁国市是"中国竹子之乡"之一,现有笋用竹(雷竹)面积12万亩,年产鲜笋7万吨,笋用竹已成为部分山区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在笋用竹生产过  相似文献   

2.
竹类植物除生产竹材外,多数竹类的竹笋还是优良的副食品。竹笋可鲜食,亦可加工成笋干、罐头,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人皆喜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竹笋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积极发展笋用林,不断为市场提供优质竹笋,乃是林业生产中急需发展的项目之一。基于此,本场于1987年拓建了毛竹笋用林500亩,并拟逐年扩大到1000余亩。本文就是我场拓建笋用林的技术措施,现介绍如下,供生产上参考。 “深”、“清”是基础 所谓“深”,就是深挖。即对已选作笋用林经营的地块,在8月份以前要进行全林深挖,深度25—30厘米。连挖两年,以后每隔  相似文献   

3.
德清县上柏乡龙凤村农民江坚林种植的1.37亩早竹,1986年亩产笋1462公斤,产值2082.1元。1987年亩产产笋1883公斤,产值3492.7元,是县早竹笋高产典型。高产技术措施有5条。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永福县百寿镇党委政府根据本地资源优势,组织、扶持群众大力发展竹子种植,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到目前止,全镇12个村公所笋用竹种植总面积近6000亩,成为永福县首屈一指的“竹子之乡”。1993年,该镇被区林业厅规划为广西第二竹产品生产基地。 百寿镇地处桂北半丘陵山区,(?)场、坡地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发展竹笋生产。1993年冬镇党委、政府制定了“百寿镇发展竹笋经济林三年规划”,并确定每年以2000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泰国曼谷附近的竹子生产和科学研究考察,以及有关资料的分析,全面论述了泰国的自然环境、竹子生产和科学研究。气候区大致划分为热带雨林区和热带稀树草原区。竹子种类有12属41种,面积10,000平方公里,主要为天然竹林,生产杆材、竹编胶合板、竹笋和日常用品。竹类科研经历了三个阶段,当前主要进行的研究内容是竹种收集、笋用林营建、竹林生态生理、竹林防腐和保存等。泰国建有全国性的竹子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6.
<正> 角竹(Phyllostachys fimbriligula Wen.)是1982年在浙江省上虞县新发现的笋、材两用竹,1983年正式定名为角竹。角竹材质好,用途广,笋味鲜美,营养丰富,并且是在毛竹笋下市后鲜笋上市,解决了这时市场上缺笋的问题。角竹笋、竹产量均高,集约经营的竹林,每亩年产笋量可达3,000多公斤,产竹1,200多公斤,笋、竹合计年产值可达2,000余元。  相似文献   

7.
竹笋高产早出四次施肥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食用笋竹迅速发展,竹园施肥已相当普遍,施肥是竹笋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但施肥不当,事倍功半,影响竹林生长和产量。四次施肥法是长期试验和探索的结晶,是我县亩产三千公斤竹笋的高产早出施肥新技术。四次施肥法,根据竹子一年四季不同的生长规律及所需要的养分,采用四种施肥办法,一年进行四次施肥。施肥量以亩产三千公斤为例。  相似文献   

8.
竹笋是竹林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竹笋的地下分布规律,将可为笋用竹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5亩毛竹丰产笋用林进行观察分析,表明出笋株数随土层从上至下呈少—多—少logistic曲线分布,其产量与出笋株数呈正相关;单株笋重呈小—大—更大幂函数分布。随出笋时间推移,出笋株数和产量由浅土层向深土层增加,各土层出土的竹笋均在出笋盛期个体达到最大,末期次之,初期最小,竹笋产量主要分布在20~40cm间。因此培育竹笋要做到:增多株数为主,以大个体为辅,浅挖冬笋,深挖春笋,盛末之交养竹,初期、末期挖笋。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竹子产业发展现状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九五”期间浙江省竹子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覆盖早出笋用林开花衰败严重、竹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竹材竹笋加工机械化程度低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洪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以地带性黄壤为主,土层较厚、呈微酸性,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各类竹子生长,截至2018年底,全县各类竹林面积达44万亩,主要竹种有慈竹、冷竹、苦竹等。其中,慈竹为材用竹,年产竹材30万吨,主要用途为生产竹钢、制浆造纸、竹编等方面;冷竹、苦竹为优质笋用竹,年产冷竹笋1万吨、苦竹笋1万吨,主要以原材料形式销售。  相似文献   

11.
余姚市二六市乡李家村村民蒋训全,从1980年至1988年在1.23亩毛竹笋用林里采用年年留笋养竹,调整立竹结构,使立竹成丛状式分布和狠抓肥水管理等措施,在同一块竹林里每年能挖取春笋、鞭笋和冬笋。1985~1988年四年合计产笋(春、鞭、冬笋)6985.17公斤,平均每年产笋1746.29公斤(1988年只有春笋)。1987年的产量为最高,亩产春笋789公斤、鞭笋722.3公斤、冬笋152.5公  相似文献   

12.
《广西林业》编辑部: 竹笋的天敌是“竹象虫”,每年盛夏竹笋破土拔尖的季节,活动最猖獗。这种害虫用嘴把嫩笋尖钻成洞眼,然后往洞里下卵,不久卵变虫往外钻,竹笋一旦被这种虫钻寄卵就不能再长。一只竹象虫一个早上飞来飞去能钻坏好几枝笋,每逢这个季节竹农防不胜防。采取老办法给笋戴竹帽又编不了那么多,而且笋帽只用一年便烂坏。田阳五村乡是竹乡,这里仅大路村就有竹子3960亩,人均3.5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竹子资源大国,笋用竹资源也非常丰富。本文介绍了笋用竹林营造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措施,一年中各时期的食用竹笋及其不同的栽培方法,同时对各类笋用竹的品质及经济效益也有介绍。  相似文献   

14.
竹业生产在桂林地区的上层领导议事日程中有着重要地位。5月上旬,桂林地区行署在资源县召开了地直有关单位和各县主管林业的副县长、林业局长、供销社主任等参加的“桂林地区竹类生产现场会”。参观了初见成效的资源县中峰乡浦竹冲毛竹竹、笋两用林试验点和资源县林科所丛生竹笋用林造林点。桂林地区行署蒋济雄副专员在竹类生产现场会议的总结中说:要把发展竹类生产作为桂林地区的优势产业来抓。竹子生长快、效益好,一年种竹成功,连年受益,各县都有发展竹类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合多种竹类生长,新造2万公顷竹林,改造2万公顷低产竹林是完全可能的。现有竹  相似文献   

15.
竹笋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我国人民食用历史悠久.竹笋及笋制品国内外市场需要量很大.江苏人口稠密,竹类资源丰富,随着竹材供应矛盾的缓和,发展竹笋生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其技术策略应是:立足于材用竹林的疏笋,重点建设笋材两用林,恢复并扩大培育挖笋专用林,推广发展优良笋用竹种笋用林.在基础上,开辟笋制品加工行业,拓宽本省竹类资源利用途径,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一、人们喜食竹笋多数竹种的竹笋滋味鲜美,清脆爽口,并具有丰富的营养,是优良的副食品.据分析,新鲜的竹笋中含有糖类2.0—4.0%、脂肪类0.2—0.4%、蛋白质类2.5—3.0%,以及磷、铁、钙、镁等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竹笋蛋白质类物质中,至少含有16—18种氨基酸,其中不少是人体所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竹笋与肉类、鱼类及各种蔬菜调配烹食体道更佳.各种笋干、笋衣、笋罐头更为烹调菜肴配料之上品.  相似文献   

16.
毛竹为宜兴市林场的主要竹种,现有竹林面积近万亩.为了提高毛竹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已将600多亩材用竹林改为笋用竹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该文着重介绍了毛竹笋用林的培育技术,可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毛竹笋具有极高的食用保健价值,竹产业在中国林业产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的背景下,如何安全高效培育毛竹笋用林、实现竹林经营从丰产高效模式向安全生产模式转变已成为笋用林经营的重点。文章概述了毛竹笋用林主要栽培技术,分析了笋用林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实现笋用林安全生产应重点突破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低产毛竹林改建笋用林成效显著。试验区每度平均亩产笋828.8公斤,经济收入935.02元,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5.05。低产林能迅速改变成为每年出笋养竹的花年(均年)笋用林,竹笋产量与对照区同期比较,提高6.84倍。实践表明:集约经营,科学管理,适当施肥,年年留养是改变毛竹山笋大小年现象的捷径。  相似文献   

19.
散生小径竹笋用林的营造及丰产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笋用林是竹林经营的一个重要类型。笋用竹林以其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可持续发展性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以及鲜笋市场的拓展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笋用林的发展。笋用林已成为竹产业或开发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散生小径竹(包括混生竹)笋用林营造和丰产培育的关键技术作一简要介绍,供生产单位参考。1 散生小径竹笋用林的营造11 林地选择笋用竹林地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根据竹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林业局、鄞县林业局和鄞县林科所三家合作,在秀丽的东钱湖畔着手建设面积为30亩的优良笋用竹种引种园,着重引种6—10月份出笋的优良笋用竹种,如水桂竹、绿竹、吊丝单、巴山木竹、方竹、浙东四季竹等,以丰富宁波市场秋季竹笋的供应。现在已派员赴有关地区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