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闽西客家的传统民居是我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由于地域性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态。本文通过阐述、分析闽西客家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其精神文化,得出不同形态的建筑民居在其精神文化影响下的共同点,并从实例分析入手初步探索客家建筑形态及空间功能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是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艰辛的创业、流动的生活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产物,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奇葩",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民居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对世界建筑和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福建土楼源于客家,根在永定土楼,顾名思义,用土夯筑成的楼。而这用土夯筑成的楼,却能历千年风雨而不损,经沧桑巨变而不坏,其种种神  相似文献   

3.
林禄盛  刘小明  樊国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171-17174
运用现代与传统民居土楼建筑技术,以土楼的建筑环境及传统生态观为依据,对现代民居建设进行探索,并以点带面,以期进行推广。指明设计要点是利用生土材料及无污染之原材料,对新农村民居设计进行生态条件下的构建探索与实践,以寻求在传统理论支撑下的建筑设计在生土材料运用上的突破,进而找出解决当前关于自然生态、节能环保的可应用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4.
正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境内的培田村,至今仍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国南方庄园",有"民间故宫"之美誉。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环境对民居建筑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11-19012,19041
以金寨县民居为例,通过对其形态、材质、做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农业生态环境对地方民居形态的影响,指出民居建筑从选址、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到细部构造等方面,都充分结合了地方传统农业环境,实现了民居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鹏  周哲  蒋玉川  张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95-12397
以成都市龙泉驿洛带古镇为例,从其地理区位概况、历史文化特色和布局概况入手,分析了古镇的选址布局特色,强调古人注重风水考究的精神信仰,以"依山傍水""负阴抱阳"为重要参考依据,解析了古人风水观在洛带古镇的体现,强调其"一街七巷子"的传统格局的构成特点及科学性、实用性。以客家民居、会馆建筑作为洛带古镇最具特色的代表,强调客家民居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信仰、传统建造工艺等相互融合而成的特有建筑风格,而会馆建筑则是明清时代联络乡谊、团结同乡的特色产物,并着重选取了"巫氏大夫第"、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分析了古镇建筑特色,以期对洛带古镇的特色景观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2010,(6):F0003-F0003
<正>福建土楼产生于宋朝时代,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她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迁徙云南,始于元朝,有史可查的应是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等。永胜的毛氏人口现已发展到3000余人了,传到了第24代。永胜全县现有人口38万人,70%为汉族,其他为彝族等少数民族。在汉族中有80%的人自称是客家人。但笔者通过对永胜县汉人所使用的语言、生活习性、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婚礼丧葬、墓穴形态等情况的调查发现,永胜汉族使用的语言为云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系统,未发现有人使用客家方言;丧葬习俗方面也没有发现客家人的“二次葬”习俗,山野间的墓穴形态也与客家墓地不同;民居建筑也无客家围屋。表明云南永胜县无客家人聚居,客家人及其后裔主要为散居。  相似文献   

10.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05-14808
在简要分析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西城乡风貌改造中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尝试,总结了广西的传统民居特色,将其按地域特征分为3类,一是按发展源流分为干栏建筑,院落式建筑和非院落式建筑,西洋建筑;二是按建筑材料分为竹木结构民居、石头结构民居、土墙结构民居、土石结构民居、砖木结构民居、混合材料民居;三是按建筑样式分为干栏式建筑、院落式建筑、非院落式建筑。桂北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是广西民居的代表。笔者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改造;要以更新民居形态为改造的新方向;要善于挖掘、展示和保护传统文化。这些建议对提高城乡风貌改造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0-7071,7167
中国传统民居根植于农耕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内涵。笔者通过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和文化思想以期为现代民居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笔者认为:①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负阴抱阳"的风水观、"因势利导"的节能观。传统民居建筑多顺应自然地形而建,采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择址原则,就近取材,由该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决定建筑形式,使民居具有冬暖夏凉、南向日照充足、通风隔热、防风祛湿的特性,为居住者提供自然的生态居住环境。②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包括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中国传统民居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感来反映伦理规范,在空间格局上多具有明确的轴线,表现建筑群体中的层次与核心;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细部多使用抽象化的花、草、动物、人物图案,富有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与中国各地的社会、文化、居住习俗以及地理、水土、环境、气候、风土人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现代新型民居建筑的设计、改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福建土楼以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的特点进入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土楼民居虽然没有被列为“申遗”中的土楼群.但由于其独特的客家古民居风光.早在2003年就成为福建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入选“中国景观村落”。  相似文献   

13.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传统民居中的居住形态,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社会文化体系的认同:要创造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传统民居可以提供有力的地域文化、设计手法和创作规律,因此研究民居与民俗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卧云铺传统古村测绘调研的基础上,以卧云铺七大院为对象进行院落空间处理、建筑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当地居民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传统礼制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多变的院落空间和丰富的建筑形态,并进一步对院落空间的营建技巧和居住建筑物地域特征进行深入探析。研究认为卧云铺传统民居的营建理念对鲁中山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6,(3):136-139
赣南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建造方式及营建礼俗,是一个地区自然风貌和一个特殊族群伟大创造的成果。赣南建筑作为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在现代城市空间打造的过程中,从城市规划、建筑到园林景观都迫切地需要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根"找到,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境,使城市的居民重新找到"家园"的归属感。本文以江西特色的赣南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建筑文化,并深入研究赣南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运用,为现代城市建设找到其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220-221
传统民居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建筑类型。它在时间上的发展体现人们朴素的生存需求的发展,在空间上的差异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聪明才智。人类向自然展示强大的改造力后,重新审视传统民居,不仅从中汲取合理利用自然之道,更是重新拾起慎而为之的处事之道和尊重自然的"卑微"态度。  相似文献   

18.
务川龙潭村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是仡佬族人民居住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反映了仡佬族人民的自然适应性及社会适应性.通过对务川龙潭村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实地走访调查,选取保存相对完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寨民居庭院作为研究对象,从庭院景观空间围合要素及庭院其他组成元素的外在形态表征,庭院空间功能、空间组成、空间平面形态,庭院空间单元与地形及道路的结合方式,庭院空间组团的组合形式等几个方面着手,详细剖析仡佬族传统民居庭院的外在形态特征并总结归纳,进而通过庭院空间的外在形态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总结了龙潭古寨仡佬族民居庭院的景观空间特征,以期促进人们对该民族及其居住环境外在形态与内在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客家土楼是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仅仅从建筑工艺方面考察它的特征,而应该考虑其中承载的文化符号内涵。传统的皮尔斯三元符号学模型以符形、符指、符义为构架,对大部分客观事物可以做出很好的分析,但对于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历史”与“关联故事”则没有很好的体现。因此在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基础上,应增加“符事”元素,以记载与符号相关的故事,并增加“符史”元素,以记载符号的演化历史。从符形、符指、符义、符事、符史五个角度分析客家土楼文化,有利于理解客家文化在历史跨越和中原士大夫迁移中产生的融合与变迁。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以独特的建筑结构和魅力,吸引海内外游客来观光游览.成了各地旅行社团的重要旅程安排,游客络绎不绝."看土楼吃农家饭菜"的单一游览模式,与多元化游客消费心理不相称.土楼旅游资源期待开发,把传统农业与现代休闻农业有机结合,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