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它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社会文化多彩多样。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过度的人类干扰,导致区域植被退化,引起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整个岷江流域乃至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成了当前生态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详细阐述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科学的恢复对策。本项研究对区域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藏干旱河谷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上游高山峡谷地区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有进一步退化的趋势。生态恢复是改善西藏干旱河谷生态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生态恢复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干热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论述了西藏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的途经,并提出一些模式,旨在为西藏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白水江干旱河谷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脆弱区域之一,该区域植被恢复尤为因难。在干旱河谷核心区域不同立地条件下通过多年造林试验,岷江柏、侧柏造林成效较好,刺槐造林成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红河、怒江和澜沧江等流域中、上游地区。该区域气候干热、植被稀少、土壤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 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也是我国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极为困难的区域。文中通过回顾其植被恢复历程, 对现有植被演变过程、植被恢复的途径与方法、植物逆境适应保护机制研究及其适宜树种筛选与引种、植被恢复与特色资源培育利用等进行系统比较分析, 总结了数十年来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阐述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提出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是实现干热河谷地区及其所在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西南地区森林"双增"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向玫 《绿色科技》2022,(1):45-47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为科学选择树种,重建和恢复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以1年生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2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测定了6个树种造林后的成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评价了不同树种在白龙江干旱河谷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在干旱河谷成活率较高,植株叶...  相似文献   

6.
程海流域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天然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难度较大。为了提高程海流域干热河谷区森林覆盖率,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水平,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该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并从营造防护林、特殊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植物种类选择情况,最后总结了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及植物种类选择的要点,以期为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区的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九寨沟县干旱河谷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干旱河谷区气候、植被、土壤、造林现状与成效影响因素,从区域的生态特点出发,遵循自然规律,总结干旱河谷区造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扼要归纳了干旱河谷区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及现状分析,得出该区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森林和草原生态破坏、水资源和水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方面。同时,依据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特性及植被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恢复机理,提出较为具体的植被恢复措施,试图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独有的生态脆弱地带.受当地气候条件约束以及地形地貌等综合影响,植被以及土地存在严重的退化以及失衡等情况.目前,干热合谷地区业已成为我国造林的主要难点.结合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特性等进行分析,并就植被恢复等有关技术展开讨论,以期对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以及环境改善等有积极帮助.  相似文献   

10.
元谋干热河谷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该区气候炎热干旱,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给造林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木豆根部具有根瘤,是干热河谷地区荒山、退耕还林地造林的优良树种。在对印度木豆多年适应性研究和木豆造林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了在该区域采用木豆进行造林的关键技术,即选择合适品种,采用鱼鳞坑或隔坡水平沟整地造林方式,施足底肥,直播造林,加强管理等。可为干热河谷区的造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元谋干热河谷在云南干热河谷区中最具典型性。在了解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的前提下,从植被物种的选择、植被物种的生理特性研究成果、植被人工恢复技术的研究成果等方面论述了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的研究进程。并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盘点。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类型区划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成因及植被恢复技术进行了分析.在充分研究四川干旱半干旱区现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暖河谷区、横断山区干温河谷区和横断山区得荣乡城半干旱区等4个造林类型区.指出要将水分和土壤作为植被恢复技术的重要因子,并针对4个造林类型区提出了不同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资源、土地沙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变化,论证了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因地制宜、乡土树种筛选、人工林纯林化、现有林保护及造林规划等方面充分论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最后,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对策和基本途径,即(1)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划分,初步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2)保护现有林,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和保护体系;(3)加强造林困难地带植被的保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4)构建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生态公益防护骨架体系,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最终目标;(5)增加现有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6)应着重对干热干旱河谷、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等困难地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树种选择与培育以及乡土树种和资源植物的选择与栽培等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干旱河谷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频发。以甘肃南部白龙江干旱河谷区为研究对象,样方法调查3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组成。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物种组成不同,自然恢复模式25科42属53种,封育恢复模式25科33属36种,造林恢复模式11科18属19种;荆条和杭子梢对白龙江干旱河谷的生境条件适应能力较强;3种植被恢复模式结构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自然恢复模式最大,优势度指数造林恢复模式最大,均匀度指数封育恢复模式最大。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五年历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以恢复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导目标的生态建设工程,它的实施对象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生态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如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重点水土流失区和风沙危害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以及其他一些生态重要地区,涉及我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的前因后果(一)生态需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源于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沙化土地面积1…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脆弱生境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岷江上游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加之"5·12"汶川大地震对该区生态环境的破坏,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成为其恢复重建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观点,恢复与重建的主要类型,主要目标等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岷江上游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状况及其主要成果;针对岷江上游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研究重点、方向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金沙江上游奔子栏到羊拉河段干旱河谷的植物区系特征,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对该河谷维管植物的组成、分布区类型和区系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金沙江上游(奔子栏-羊拉河段)共调查记录维管植物51科95属111种,含单种的科属较多;(2)植物区基本特征是温带成分占优势而有很多热带成分;特有现象明显,研究区中国特有属2属,中国特有种达60种,有4种金沙江干旱河谷特有种;干旱河谷的植物区系与外地植物区系之间联系广泛;植物区系热带向温带过渡。(3)干旱河谷植被有演变成类似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木型温带荒漠植被的趋势,其环境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18.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干热河谷区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困难。在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红河、澜沧江和怒江等流域。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我国干热河谷区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植被情况及造林技术,分析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的优缺点,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树种配置较单一,造林成活率较低,综合效益较差;需优化造林树种及配置,创新造林方法及种植设备,保护原生生态环境,建立长期生态环境监测及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山区一种特殊的地理景观,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其景观格局形成和演变关系到区域生态安全。本研究在介绍干热河谷景观格局3个研究阶段主要特征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干热河谷景观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过程、与生态环境、驱动力研究等方面研究现状,发现目前该区域在景观分类、区域特征、驱动力研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认为未来应加强景观格局多尺度特征、驱动力机制、人为干扰、景观格局与脆弱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研究,以期为干热河谷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