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正发病原因坏死性肠炎的致病菌是A型或C型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繁殖过程中,A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毒素,C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β毒素,这两种毒素可引起鸡肠粘膜坏死,是导致鸡坏死性肠炎的直  相似文献   

2.
鸡坏死性肠炎与鸡球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原为A型或C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均能产生A毒素,C型还可产生B毒素,引起特征性的坏死性肠炎.魏氏梭菌是鸡肠道内的常在菌,易与鸡球虫病合并感染.现将一例鸡坏死性肠炎与鸡球虫病混合感染的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以往,坏死性肠炎多在肉鸡群中发生,蛋鸡出现坏死性肠炎的现象很少见。但是近年来,在蛋鸡养殖过程中,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且治疗难度和费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引起蛋鸡养殖户的高度重视。1发病原因坏死性肠炎的致病菌是A型或C型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繁殖过程中,A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毒素,C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β毒素,这两种毒素可  相似文献   

4.
正以往,坏死性肠炎多在肉鸡群中发生,蛋鸡出现坏死性肠炎的现象很少见。但是近年来,在蛋鸡养殖过程中,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且治疗难度和费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引起蛋鸡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发病原因坏死性肠炎的致病菌是A型或C型魏氏梭菌,也叫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繁殖过程中,A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毒素,C型魏氏梭菌可产生α、β毒素,这两种毒素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分布1961年,Parish首次报道了家禽的坏死性肠炎,并用病原魏氏梭菌复制出了本病。以后世界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类似的病例报道,我国一些养鸡地区,先后都报道过多起鸡坏死性肠炎。本病又称梭状芽胞杆菌肠炎(Clostridialenteritis)、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小肠细菌生长过度症(SIBO)。病死禽以肝肿大,肠道出血,肠黏膜有麸皮样坏死灶为特征。二.病原坏死性肠炎的病原为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的部分菌株在体外培养等产生毒素较少,难以分型。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α毒素,产气荚膜梭菌C…  相似文献   

6.
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以腹泻和极度精神衰弱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1病原学该病的病原是魏氏梭菌A型或C型,所产生的毒素可引起鸡肠黏膜坏死性病变。魏氏梭菌是革兰氏阳性杆菌,可形成芽胞,培养要求厌氧条件,培养基中需加入人血液或血清。该菌的菌体一般消  相似文献   

7.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原为A型或C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均能产生A毒素,C型还可产生B毒素,引起特征性的坏死性肠炎。笔者在近几年临诊中经常碰到该病,现将该病的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与防制方法综述如下。 一、流行特点 鸡对本病易感,尤以6周龄以上的中、大鸡多发,且以秋冬之交,天气干燥时较为多见。由于魏氏梭菌是健康鸡群肠道内的寄居者,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在粪便、土壤、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或肠内容物中均可分离到该菌。本病的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为主,有多种因素可促使本病的发生:①饲料营养成分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8.
A型或C型魏氏梭菌毒素可引起鸡坏死性肠炎(NE),本病是一种急性非接触性细菌传染病。主要危害14~40日龄的雏鸡,以小肠黏膜坏死为特征,常呈散发病。2005年8月都兰县一养鸡户的142日龄的肉鸡发生鸡坏死性肠炎,现将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鸡的坏死性肠炎又称为肠毒血病,是由魏氏梭杆菌引起的毒性传染病。 1病原 鸡坏死性肠炎的病原是C型魏氏梭菌,而直接致病因素是由魏氏梭菌所产生的毒素。魏氏梭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水、土壤、  相似文献   

10.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原为A型或C型的产气荚膜梭菌,均能产生A毒素,C型还可产生B毒素,引起特征性的坏死性肠炎。魏氏梭菌是鸡肠道内的常在菌,易与鸡球虫病合并感染。现将一例鸡坏死性肠炎与鸡球虫病混合感染的病例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2002年7月,开封市南郊乡某养鸡专业户饲养的1500只肉鸡,在35日龄时发病,开始少数病鸡有血痢并出现死亡,当时饲养者认为是鸡球虫病,用抗球虫药进行治疗,但疗效不佳。并且病鸡逐渐增多,其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不愿走动,常蹲于鸡舍的角落,闭目呆立。嗉囔积液,拉红色或黑褐…  相似文献   

11.
鹅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原为A型或C型的产气荚膜梭菌,两者均能产生A毒素,C型还能产生B毒素,从而引起坏死性肠炎。  相似文献   

12.
肉鸡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α、β毒素感染后导致肠粘膜坏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1—4月龄鸡感染多见,对育成鸡、产蛋鸡均能构成一定危害。  相似文献   

13.
鸡坏死性肠炎又称鸡梭菌性肠炎、肠毒血症(肠毒综合征)和内脏腐烂病,是由A型或C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严重侵害家禽的一种疾病。魏氏梭菌常寄居健康鸡群肠道内,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粪便、土壤、污染的饲料和垫料或肠内容物中均可分离到该菌,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为主。通常情况下,魏氏梭菌与家禽机体共生并不致病,但如果突然更换饲料,有严重应激,恶劣气候刺激,肠黏膜因细菌、球虫、蠕虫等侵害,或长时间、超剂量使用抗生素等引起损伤,均能诱发本病。  相似文献   

14.
魏氏梭菌是引起各种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同时也是引起创伤性气性坏疽以及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致病因子是该菌产生的外毒素。根据主要致病的毒素α、β、ε和ι,将该菌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各型魏氏梭菌均产生α毒素,它是魏氏梭菌最主要的毒力因子。α毒素是依赖锌离子的磷脂酶C,具有细胞毒性、溶血活性、致死性、皮肤坏死性、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血管渗透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1病原鸡坏死性肠炎的病原是C型魏氏梭菌。而直接致病因素是由魏氏梭菌所产生的毒素。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如水、土壤、饲料以及动物的肠道内都含本菌。魏氏梭菌为革兰氏阳性菌,  相似文献   

16.
高峰 《吉林畜牧兽医》2019,40(6):29-29,31
坏死性肠炎主要是由于魏氏梭菌所引起,又被称为肠毒血症,在鸡肠道内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其菌群繁殖增长并产生毒素,即可能出现鸡的坏死性肠炎。此病可发生在一年中任何月份,但是以夏季高发,在雏鸡和育成鸡中感染率较高,并可能导致肠道出血现象,出现溃疡、坏死等症状。如若有规模化的禽养殖场被感染鸡坏死性肠炎,那么经济损失一定惨重。因此,要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本文针对鸡坏死性肠炎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魏氏梭菌是人类、畜禽和野生动物肠炎的病原体之一。由它引发的坏死性肠炎可导致家禽肠管出现坏死性病变乃至死亡。它还同家禽的其它疾病 ,如气肿疽、肌胃糜烂和坏疽性皮炎等有关。已发现患有坏死性肠炎的鸡肠道内有大量魏氏梭菌。使鸡群容易发生坏死性肠炎的因素包括应激、饲料的改变及无临床症状的球虫病等。在饲料中加入大麦、小麦或黑麦能增加肠道内魏氏梭菌的数量 ,导致鸡群发生坏死性肠炎 ,使鸡群死亡率增加。已有报道 ,饲料中添加黑麦能增加鸡粪便中魏氏梭菌的数量。同饲喂不含麦芽饲料的鸡群相比 ,这些鸡群魏氏梭菌出现的频率更高 ,…  相似文献   

18.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所产生的A型或C型毒素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以血便、小肠黏膜坏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2~5周龄小鸡,突然更换饲料,饲料中含鱼粉,小麦过多,以及滥用抗生素造成肠道正常微生态环境破坏均可诱发本病。本病通过粪便、泥土、灰尘及污染的饲料和垫草而传染,死亡率较高。近年来,该病在养鸡生  相似文献   

19.
鸡坏死性肠炎(NE)是由A型或C型魏氏梭菌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非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5周龄的雏鸡,以小肠黏膜坏死为特征,患病鸡出现严重的消化不良、生长发育滞后,一般药物和常规剂量难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笔者用涩肠止泻散加减来治疗鸡坏死性肠炎1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鸡坏死性肠炎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病于1961年首次报导,又称之为梭状芽胞杆菌肠炎(Clostridialenteritis)、菌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小肠细菌生长过度症(SIBO),是由革兰氏阳性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perfrigens,又称魏氏梭菌)A型或C型引起的一种疫病。A型产生α毒素,C型产生α、β毒素。这些毒素是引起坏死性肠炎的主要毒素。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是肠道寄生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但当球虫侵害肠粘膜时,或是小肠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例如,因革兰氏阴性细菌数量的减少导致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过量繁殖),或改变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