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对贵州省铁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叶枯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原体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铁树叶枯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铁树叶枯病菌菌丝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在15~35℃之间孢子均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25℃;在pH 2~12之间,病原菌菌丝(孢子)均能生长(萌发),其中pH为6时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好,pH为10时病原菌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条件对菌丝的扩展和孢子萌发影响不明显;该病原菌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蔗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以硝酸钾作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供试氮源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均不佳。  相似文献   

2.
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黑木耳河北6号和野生毛木耳杂交获得的8个融合株,从中筛选出具有黑木耳商品性状,表现有明显的杂交优势,遗传特性稳定的翼杂2号、3号两个新种,经在生产中示范推广,生产性能较好。现将其特性研究报告如下。一、生物学特性 (一)温度将菌株接种于未调pH的PDA培养基斜面试管中心,置于5、10、15、20、25、30、35、40℃温度下培养,6天后测量菌丝生长长度,取日长速平均值(mm/日)。结果表明,翼杂2号菌丝生长起始温度、适宜温度和最适温度分别为15℃、25~35℃和30℃,与亲本河北6号一致,翼杂3号菌丝生长起始温度为20℃,高于亲本株(表1)。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2796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双孢菇2796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NH4)2SO4;最适温度为20--25℃;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60--65%;最适pH为6—7;菌丝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抑制菌丝生长;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辐金一号”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诱变育种是培育金针菇新品种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用1500戈瑞的γ射线处理经过驯化的野生金针菇F_(126)的双核菌丝,选育出辐金1号品种。现将该品种的特性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辐金1号,F_(126),C_(17),杂交19,三明1号。 (二)菌丝生长特性测定 用直径7mm的接种器取辐金1号双核菌丝转接于PDA平皿上,置于不同温度及光照条件下培养7天,记载菌丝生长速度。以1NHCl和NaOH将PDA培养基的酸碱度调到不同的pH值,接上菌丝,置于20℃培养6天,观察生长速度。每个处理重复3次。不同品种菌丝拮抗试验在PDA平  相似文献   

5.
滑菇菌丝生物学特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占军  王贵娟 《食用菌》2003,25(6):11-12
本文研究了滑菇(Pholiota nameko)菌丝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麸皮;最适温度20~25℃。变温处理有利于菌丝生长;培养基最适含水量60%~65%;最适pH5~6;菌丝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生长良好。光暗交替显著促进菌丝生长;适宜的CO2浓度可刺激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杨草 《中国食用菌》1992,11(3):34-35
1.注意掌握草菇制种特点。(1)草菇属高温型。和恒温性结实,对温度尤其低温反应敏感,温度多变、温差大均不利于菌丝生长。适宜温度35℃左右,掌握32~35℃为好。温度过高生长快易衰老,温度过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草菇菌丝生长迅速,培养温度过高和时间过长。菌丝易衰老和自溶,因此应掌握好培养条件与时间。(3)草菇的适龄菌丝生长旺盛、呈灰白色。无或有少量厚垣  相似文献   

7.
近年在广西融安县春夏交接温暖多雨季节,发现金桔(金柑)新梢易感染一种霉病,新梢发霉、变黑,甚至枯萎脱落。为了弄清致病菌的种类和生长特性,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基础上,探讨了温度、pH值、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用咪鲜胺锰盐和硼酸(H_3BO_4)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结果发现,致病菌为毛霉属Mucor菌株,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8~9,最适碳源是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牛肉浸出膏,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咪鲜胺锰盐和H_3BO_4均可抑制菌丝生长,当H_3BO_4浓度达0.20%时则完全抑制菌丝生长。经0.10%H_3BO_4处理后,菌丝细胞膜受损,细胞透过性增大,从而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盖玻片培养法研究美味扇菇担孢子的萌发特性,并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对供试菌株的培养研究美味扇菇菌丝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美味扇菇担孢子腊肠形,大小为(4.5~5.5)μm×(1~1.64)μm;在无菌水中不易萌发,液体PDA培养基中容易萌发;培养时间达48 h时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位置和数量不定,在一端、侧面或者两端产生1个或多个芽管;60 h后少数芽管出现分支,84 h芽管分化成菌丝;菌丝在10℃~30℃条件下均能生长,但超过35℃或低于5℃时停止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野生毛木耳菌丝生长特性,以菌丝平均生长速度、菌丝长势为指标,筛选出母种培养基最佳碳源、氮源、pH及菌丝最适宜生长温度。结果表明:最适野生毛木耳菌丝生长的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蛋白胨或酵母粉,培养基适宜pH为5~7,当培养温度为25~30℃时,菌落完整,菌丝洁白,生长速度快且长势最强。  相似文献   

10.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L808菌株为亲本,用多孢自交方法取得164个自交子代菌株,连同亲本分别于填充木屑培养料的大试管中进行6个梯度的变温培养[25、30、32、34、25(恢复)、25℃(生长),每个温度培养5d],考察变温处理下菌丝生长速度的变化和分化。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受到变温的影响,30~34℃的高温对所有菌株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刺激,返回25℃后菌株的恢复和恢复后的生长等均呈现明显分化,供试群体中没有表现完全相同的个体,反应了菌丝生长速度这一性状背后复杂的基因调控体系;而且变温培养的菌丝生长速度应该和恒温培养的菌丝生长速度一样成为菌株特性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对草菇菌株V115在不同营养因子(碳氮源)、不同培养条件(培养温度及酸碱度)下进行了菌丝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蔗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是蛋白胨;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32~38℃;菌丝生长适宜的pH为6~7.  相似文献   

12.
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采后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等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掌握甜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甜瓜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粉红聚端孢霉菌(Trichothecium roseum)在10~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镰刀孢霉菌(Fusarium spp.)和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alternata)在5~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最适生长温度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5℃,其中在最适温度镰刀孢霉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速度显著高于其它2种致病菌;粉红聚端孢霉在pH 4~10范围内都能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pH 4~8,最适pH为6,镰刀孢霉菌和链格孢霉菌在pH 3~10较宽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孢子萌发pH 2~10,最适宜生长的pH为7.光照条件对3种致病菌菌丝的扩展和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黑脉羊肚菌菌丝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集新鲜野生羊肚菌为菌源 ,根据形态特征确定为黑脉羊肚菌 (Morchellaangusticeps)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菌丝体 ,进一步对菌丝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黑脉羊肚菌的最适碳源为蔗糖 ;最适氮源为尿素 ,有机氮比无机氮更有利于菌丝生长 ;在腐质土PDA培养基生长最好 ;菌丝在 1 0~30℃可以生长 ,最适温度 2 0~ 2 5℃ ;有无光照菌丝均可生长 ,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 ;最适 pH5~ 6。  相似文献   

14.
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是新发现的引起龙牙百合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pH、光照、温度等对白蜡树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最适合白蜡树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条件:碳源为葡萄糖和乳糖,氮源为牛肉浸膏,pH值5,温度25 ℃,培养基为OA,12 h光照/12 h黑暗;最适产孢条件: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甘氨酸,pH值9,温度25 ℃,培养基为PSA,24 h 黑暗;菌丝致死温度为53℃,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 ℃。参试6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56 mg · L~(-1);唑醚·代森联的防治效果最差,EC_(50)为64.609 mg · L~(-1)。  相似文献   

15.
梨轮纹病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梨轮纹病原菌的培养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菌株间的致病力、菌丝日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均不同,生长速率最大的菌株为P-16,生长速率最小的菌株为P-10,差异较大。菌株P-16致病力最强,菌株P-10致病力最弱。菌株P-7、P-13、P-16产孢量较大,P-4、P-10、P-19无分生孢子器产生;病原菌菌丝最佳生长温度为28℃,最佳产孢温度为25℃,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温度28℃;在日光灯、黑光灯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黑暗条件下病原菌生长较慢;病原菌产孢在黑光灯条件下最好;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7~9,产孢最适pH值为6~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9;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62℃(10min)或57℃(15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0℃(10min)或55℃(15min)。  相似文献   

16.
对新发现的越橘镰孢果腐病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产孢最适培养基为O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产孢最适温度为21℃;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最佳氮源分别为酵母粉和尿素;pH 5~6适宜菌丝生长,pH 6产孢最佳;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但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菌丝致死温度为51℃(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7℃(10 min)。病菌生长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病菌生长的影响最大。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21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病菌对多粘类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咯菌腈、丙环·嘧菌酯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0.5000 mg·L~(-1)。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咯菌腈和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越橘镰孢菌果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防效较好,能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多汁乳菇菌丝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云南玉龙雪山保护区野生多汁乳菇(Lactarius volemu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对多汁乳菇菌丝生长最为有利;供试氮源中,生长最好的是蛋白胨和牛肉膏;适宜pH为6,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25℃时菌丝生长快、生长势强。  相似文献   

18.
雷银清 《食用菌》2007,29(3):54-54
银耳属于中温型稳温结实性菌类。银耳菌丝(指纯白菌丝和香灰菌丝的混合体)在6~32℃范围内能生长。以22~25℃为最适,其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25℃,以23~24℃最适。根据银耳的这一生物学特性,古田县在高海拔地区利用野外阴棚,在  相似文献   

19.
18种猴头菇菌丝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优化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工厂化栽培的培养条件,筛选优良菌种,本试验选择18种不同来源的猴头菇菌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各菌种的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研究不同猴头菇菌种的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3号(猴头1)和17号(雪梅猴头)这两个菌种的猴头菇母种和原种菌丝生长较好,其菌丝浓密、均匀,长势评分较高,平均生长速率较快,母种达到0.90 cm·d~(-1),原种达到0.79 cm·d~(-1),极显著高于其他菌种,菌丝生长指数也较高,母种、原种的生长指数分别达到了4.42和3.44。因此,从菌丝生长特性方面考虑,13号(猴头1)和17号(雪梅猴头)可考虑作为猴头菇栽培时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20.
以具典型晚疫病症状的番茄病叶为试材,采用薯片夹叶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测定了不同培养基、pH、温度、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通过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引起设施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最适生长pH 6~7;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可溶性淀粉最好,麦芽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菌丝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精氨酸、胱氨酸和氯化铵上不生长。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5℃,15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