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鳢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BamHⅠ,EcoRⅠ,HindⅡ,HinfⅠ,MspⅠ,PstⅠ,SmalⅠ,XhoⅠ,DraⅠ,SalⅠ等十种限制内切酶对纯化后的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线粒体DNA(mtDNA)进行酶切,然后用电泳技术分离酶切片段。结果表明,十种限制性内切酶只有DraⅠ,Sal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有多个酶切位点,且计算出乌鳢mtDNA大小约由17200个碱基对组成。 相似文献
2.
草鱼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用BamHⅠ,BglⅠ,BglⅡ,ClaI,EcoRI,HindⅢ,PvuⅡ,SacⅠ,XbaⅠ,XhoⅠ等十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草鱼线粒体DNA,计算出各酶切片段长度及草鱼mtDNA大小。其中六种酶有多个切点,在所检测的样品中未发现碱基替换。 相似文献
3.
4.
鲢鳙线粒体DNA的九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十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鲢鱼mtDNA进行单酶完全酶解的切点数:SaI和BglⅡ为0;Pst I.Kpn I和Sac i为1;Hpa和Xba I为2;BamH I为3;Bgl I和EcoR I为4。以九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鳙鱼mtDNA进行单酶完全酶解,其切点数:Pst I.Xho I.Sal I.Kpn I.Bgl Ⅱ均为1;Hpa I和Xba I为2;Sac I为3;Bgl I为4。采用琼脂糖凝胶电 相似文献
5.
以十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鲢鱼mtDNA进行单酶完全酶解的切点数:SalI和BglⅡ为0;PstI.XhoI.KpnI和SacI为1;HpaI和XbaI为2;BamHI为3;BglI和EcoRI为4。以九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鳙鱼mtDNA进行单酶完全酶解,其切点数;PstI.XhoI.SalI.KpnI.BglⅡ均为1;HPaI和XbaI为2;SacI为3;BglI为4。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得鲢鱼mtDNA分子量为15930±220碱基对(bp);鳙鱼mtDNA分子量为16650±150碱基对(bp)。用单、双酶解法和部份酶解法构建了鲢鱼九种酶18个切点和鳙鱼九种酶16个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另外,对这两种鱼的酶解位点数,片段大小和限制酶图谱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用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4条条纹斑竹鲨的线粒体DNA,PstI,HpaI,XbaI,EcoRI,EcoRV,BglⅡ在条纹斑竹鲨mtDNA分子上分别具有0至2个切点,mtDNA分子大小为16.6kb,根据单酶和双酶完全酶解片段的大小,构建了条纹斑竹浙江省mt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7.
8.
9.
利用差速离心法及RNase消化法制备并纯化了采自山东东昌湖野生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的肝脏及性腺线粒体DNA,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mtDNA进行酶解,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解片段,用Gel-50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显示,东昌湖野生鲤的mtDNA分子大小为(16.62±0.15)kb,BglⅠ、BglⅡ、EcoRⅠ、HindⅢ、PstⅠ、KpnⅠ和BamHⅠ的酶切点分别为3或2、1、3或4、4、1、0、3;其中,BglⅠ、EcoRⅠ和BamHⅠ 相似文献
10.
利用差速离心法及RNase消化法制备并纯化了采自山东东昌湖野生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的肝脏及性腺线粒体DNA,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mtDNA进行酶解,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解片段,用Gel-50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显示,东昌湖野生鲤的mtDNA分子大小为(16.62±0.15)kb,BglⅠ、BglⅡ、EcoRⅠ、HindⅢ、PstⅠ、KpnⅠ和BamHⅠ的酶切点分别为3或2、1、3或4、4、1、0、3;其中,BglⅠ、EcoRⅠ和BamHⅠ内切酶具有限制性多态性,多态酶比例为42.86%,并检测出12个限制性态型,可归并为5种单倍型,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0.0075~0.0365,揭示了东昌湖野生鲤存在较高的种内多态性。试验结果与以前报道的其他地区鲤属线粒体DNA酶切结果相比较,表明鲤属mtDNA在限制性酶切位点数量及其长度上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鲇鱼淋巴样器官的发育ONTOGENYOFLYMPHOMYELOIDORGANSINCATFISH(SILURUSASOTUSL.)¥ZhongMingchao;HuangZhe(DepartmentofBiology,ZhongshanUnivers...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黄河中上游水域中特有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与鲇(Silurus asotus)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血清生化指标,以期对兰州鲇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兰州鲇的颌须长/全长显著大于鲇(P<0.05);眼径/全长以及口裂宽/全长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兰州鲇眼径显著低于鲇(P<0.05);兰州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显著高于鲇(P<0.05),血清钙(Ca)、磷(P)和白球比(A/G)显著低于鲇(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尿素(BUN)、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兰州鲇眼径较小,第一颌须较长,2种鲇在形态和血清生化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在钙磷矿物营养代谢上有较大差异,而在蛋白与脂代谢强度上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14.
六个鲫鱼品系线粒体Cytb基因PCR-R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6个鲫鱼品系肝组织中提取总DNA,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细胞色素b基因。利用5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I,HaeIII,MspI,TaqI,HindIII)对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单酶切,结果显示HinfI和MspI2种酶在品系间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同时在红鲫、金鲫这2个品系内也存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6个品系的12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种组合单倍型。经数据统计分析,这6个鲫鱼品系的细胞色素b基因大小基本在1260bp左右,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共享度,分别计算出4种单倍型和6个品系的群体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鲫和黑龙睛的遗传距离为0,高背鲫与彭泽鲫的为0,野鲫与红鲫为0 00039,其次是金鲫,然后是高背鲫、彭泽鲫。 相似文献
15.
0.4hm2池塘放养规格为5.0cm的土鲶(Silurus asotus)夏花鱼苗,密度4.5万尾/hm2。经92d饲养,平均规格405g;产量11 846.25kg/hm2;饵料系数3.50;利润8.0万元;投入产出比1∶2.47;出塘率65.0%。 相似文献
16.
鲶生长激素基因cDNA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脑垂体中提取总RNA,用RT-PCR扩增并克隆到鲶鱼的生长激素(GH)基因cDNA。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鲶鱼生长激素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包括603个核苷酸;编码200个氨基酸;其中包括22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17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把GH成熟肽的cDNA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 a,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其表达量超过细胞蛋白总量的50%,主要为不溶性的包含体。细菌裂解液沉淀溶于8 mol/L尿素后,用固定化金属配体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分子量为22.5 kD的单一蛋白带。 相似文献
17.
利用形态学和组织连续切片技术,对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鲇(Silurus asotus)及其杂交F1的肝、胰脏胚后发育和卵黄吸收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3种鲇出膜后约2天在心脏后方有一肝细胞团,3天后肝细胞团逐步增大,4天后肝分叶.以后随着各种鲇生长速度不同肝、胰脏发育程度也不同.3种鲇的胰脏均为紧凑型,卵黄囊依照先卵黄球、后脂肪的顺序被吸收,3种鲇只有怀头鲇和杂交F1代卵黄吸收方式相同.出膜后4天,各鲇的卵黄均被全部吸收,腹腔上部大部分空间为肝脏占有,同时腹腔内出现结构简单的胃及肠.研究还发现肝脏的发育与卵黄囊密切有关.[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60-465] 相似文献
18.
19.
鲇胚胎及其仔鱼发育的连续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鲇的成熟卵为典型的多黄卵,为不完全盘状卵裂;水温(24±1)℃时,鲇胚胎发育历时35 h,总积温840~875℃.h;脱膜后第1 d,仔鱼口未形成,2日龄口基本形成,口裂宽(B)与日龄(d)的关系可表示为:B=0.0165 0.3282d(r=0.9756,n=7,P<0.01,2≤d≤8);仔鱼孵出后第3 d开口摄食,仔鱼存在混合营养期,持续时间1 d,仔鱼开口摄食的适口食物为枝角类;发育至8日龄时,仔鱼期结束,此时鲇鳍褶消失,鳍条分化,外形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