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稻米》1994,(2):24-24
1994年6月15-16日,“中国杂交水稻研究30周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首次颁奖”三项庆典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100多位农业专家与领导参加了会议。同时并举行了杂交水稻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米》2011,(5):3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建立于1984年,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专业科研机构;1995年以其为依托单位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职工225名(其中在职职工145人),其中院士1人,高级研究人员65人。设有育种研究室、杂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19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重召开了湖南省第6次超级稻研究开发协作组会议暨第4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大会。湖南省政府副省长杨泰波,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理事长袁隆平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宋再钦,省政府副秘书长戴军勇以及省财政厅、省农办、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厅等单位领导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来自全省各地工作在农业一线的科技人员出席了大会。会议由戴军勇副秘书长主持,省超级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雷秉乾总农艺师代表省超级稻办作了工作报告。宋再钦书记…  相似文献   

4.
刘英 《杂交水稻》2004,19(5):74-74
2004年9月1-3日,首届水稻的未来国际大会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泰国公主诗琳通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泰国国王向袁隆平院士颁发了"金镰刀"奖,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谢长江 《杂交水稻》2004,19(5):76-76
根据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第 3届理事会第 1次会议决定 ,“第 3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授予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建立了卓巨功绩的李必湖、冯克珊、颜龙安、谢华安和邹江石等 5人 ,每人获得奖金 5万元。他们的主要功绩如下。李必湖 (湖南省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 )、冯克珊 (海南省动植物检疫站高级农艺师 )1970年 11月 ,在袁隆平老师的思路指导下 ,他们在海南南红农场附近搜集野生稻资源。在采集野生稻的过程中 ,共同发现了“野败” ,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 ,对杂交水稻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颜龙安 (江西省农科…  相似文献   

6.
7.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1):39-39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接受中央台记者满朝旭专访时表示,“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意味着我国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捧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建议国家将长沙打造成‘国际稻都’,以持续保持中国水稻产业领先优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本届政协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院士联合部分在湘全国政协委员发出联名提案,建议——将创建长沙国际稻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长沙国际稻都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4,(5):92-93
<正>2014年9月15日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研究50周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孙金龙,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科技部农村司司长陈传宏,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主任董庆九等到会祝贺并致辞,湖南省第11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出席。来自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委员会、外事办、民政厅、长沙市委市政府、怀化市委市政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研究与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昕  李海林  罗斌  徐庆国 《作物研究》2009,23(5):306-309,313
总结回顾了中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指出了今后我国杂交水稻和水稻分子育种工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现状及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的背景和前景,提出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战略,并针对杂交水稻技术出口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进入3月,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也将开始。这几天,蒙自市草坝镇前进村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来自蒙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农田里精耕细作,为“超优1000”的育秧工作做好前期准备。据中心工作人员杨柳梅介绍,3 月15 日,“超优1000”将开始撒种育秧,开启新一年的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参加辽宁省农科院建院50年庆典时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指出:“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使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在确保粮食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质量。”70多岁的袁隆平正与其他专家一道,致力于杂交稻产量900kg/667m^2的科技攻关。从2000年到2004年短短几年间,以他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便接连攻克了杂交稻产量700kg/667m^2和800kg/667m^2两个大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杂交水稻在泰国的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国辉 《杂交水稻》2002,17(6):49-51
概述了中国育成的8个杂交稻组合引种至泰国后的试验示范表现,结果表明,参试杂交稻组合尽管生育期大大缩短,但普遍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且抗倒伏性及对病虫害的抗性或耐性较强,参试组合大多数米质性状达到了泰国优质米标准,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是杂交稻品质改良的重要方面,同时,以泰国研究和发展杂交水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马达加斯加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对稻米需求量大,且存在较大的粮食缺口,这在非洲国家粮食需求案例中很典型。中马杂交水稻合作起源于20世纪末,经历了近30 a的发展,以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为主的农业援非机构、企业深耕马国市场,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中非农业合作声誉与效益的双赢。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马达加斯加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其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同时对其他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整理相关数据,归纳、总结中马杂交水稻合作的发展模式,探究其可借鉴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马杂交水稻合作的前景与潜力。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2,(4):43
刘爱民研究员、肖层林教授主编,袁隆平院士审稿并作序的《超级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一书,于2011年12月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在概括了30多年杂交水稻制种理论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近10多年来超级杂交水稻安全、稳产制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制种生态条件选择技术、父母本  相似文献   

17.
为了帮助解决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的粮食短缺问题,提高巴基斯坦的稻谷产量和米质,湖南省农科院筛选了10个中国杂交水稻组合分别参加上述3国2001和2002年的全国水稻区试,其中GNY50和GNY53表现突出,GNY50通过了孟加拉旱季品种审定,GNY50和GNY53同时通过了印度尼西亚旱季品种审定和巴基斯坦品种审定。介绍了中国杂交水稻在上述3国的栽培技术要点及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垦殖与稻作》2006,(5):F0002
第三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于2006年9月12~15日在辽宁省沈阳市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是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由辽宁省稻作研究所(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承办,大连希林索科工贸有限公司协办;共有来自5个国家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相似文献   

19.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新近育成了准S、早S及H37A等一批两系、三系不育系。这批不育系于2 0 0 2年 7月 17日和 31日先后通过了湖南省农业厅、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及亚华种业科学院等单位有关专家的现场评议 ,并建议申报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两系不育系准S主茎总叶数约 12叶 ,属中熟偏迟早籼类型。育性稳定 ,随机抽取 10 0株镜检 ,不育株率 10 0 % ,花粉不育度 10 0 % ;套袋自交结实率 0 .0 6 %。异交习性好 ,在未喷“九二○”的情况下 ,柱头外露率 79.4 % ,其中双边外露率 2 2 .5 %。配合力强 ,所配组合准两优 5 2 7…  相似文献   

20.
水稻在尼泊尔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杂交水稻在尼泊尔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分析了2018—2019年来自中国和印度种子公司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尼泊尔种植的适应性,以期为尼泊尔找到高产、抗病虫的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结果表明,Keyou-16、Bokai-18、Bokai-77、MC-13、Chuanyou-8377、Chuanzuoyou-619、Shuyou-217、NPH-X等品种的产量优势明显、生育期适宜、抗性较好,适宜在尼泊尔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