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大岗山天然常绿阔叶次生林中25个样地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大岗山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钾素养分比较贫乏;(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差异不大,但对全磷及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均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3)就同一林分类型而言,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有效钾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递减;全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但减小不明显;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变化规律不明显,半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毛竹林土壤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25个样地,共计13.6 hm~2面积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有维管植物273种,隶属于89科178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76.4%;地理成分复杂,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种数的86.29%.构成群落乔木层的22种主要树种部属聚集分布,群落层次结构比较复杂,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可分为3个亚层.4种多样性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常绿阔叶林>半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分布规律为中海拔最高,低海拔次之,高海拔最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纬度梯度上符合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升高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水文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和小集水区技术,利用2000年5月至2004年6月的观测资料,对大岗山林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林冠层水量平衡中,穿透水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76.8%、5.4%和17.8%,单次降水过程中穿透水量、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量占降水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80.1%、0~10.6%和9.4%~100%。(2)常绿阔叶林林地枯落物厚度约为3cm,现存量为17200kg/hm2,有效持水量为3.21mm,不同森林类型林地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毛竹人工林。(3)常绿阔叶林具有良好涵蓄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水文生态功能以及调蓄径流、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生态效应,其水文生态功能的综合调节能力达129.31mm。  相似文献   

4.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100m×100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并采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样地平均混交度为0.5051,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4836,非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5823。研宄认为,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保持了较高的树种多样性;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等优势种群因兼有实生和萌生2种聚集繁殖方式所致,降低了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树种混交度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常绿阔叶林总体呈中度混交状况。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5.
青冈常绿阔叶林的太阳辐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青冈常绿阔叶林太阳辐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林反射辐射、透射辐射和吸收辐射的季节动态与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动态相似,各辐射分量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 ̄22%、9% ̄12%和67% ̄74%。林冠层对光强的衰减率达80% ̄90%,且衰减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群落中部以下光强的衰减很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样地调查,对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五岭坑低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内物种丰富,计33科58属124种,种类组成以冬青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蔷薇科、山矾科等为主,常绿阔叶树种104种3 040株,分别占种数和总株数的83.87%、98.51%,群落的树种组成反映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典型特征;2)群落幼树量大,自然更新良好。胸径与株数呈指数分布,立木径级分布连续,表明该群落处于成熟阶段。群落的平均胸径与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3)群落的Simpson指数、Gini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说明树种丰富,分布均匀,优势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常绿阔叶林太阳辐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冈林反射辐射、透射辐射和吸收辐射的季节动态与太阳总辐射的季节动态相似,各辐射分量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22%、9%~12%和67%~74%.林冠层对光强的衰减率达80%~90%,且衰减率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增大.群落中部以下光强的衰减很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定位观测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广州市帽峰山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树干茎流、总径流、土壤渗透水水文过程中6种PAHs质量浓度进行了1a的定位测定,结果表明:大气降雨检出6种PAHs,其质量浓度在旱季明显大于湿季;林冠层、树干茎流对降水中的6种PAHs具有较强的吸贮效应;总径流中PAHs的质量浓度比降雨中有明显降低,反映出帽峰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进入系统水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储虑及降解净化效应;其中,土壤对水体PAHs的吸附含量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而减少,反映出森林土壤的化学储虑机制;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是影响PAHs纵向迁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对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与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方法】在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地段设立样方,调查了森林植被特征,并运用冠层分析仪测定了森林的冠层结构和光环境特征.【结果】青城山常绿阔叶林乔木和灌木层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高于草本层,乔木层丰富度高于灌木层,但两层间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差异不明显.乔木、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冠层上方的光量子通量(PPFD)显著负相关,灌木和草本层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与冠层下方PPFD显著正相关.草本层均匀度与冠层孔隙度和开度呈正显著相关,与郁闭度呈负相关.【结论】青城山常绿阔叶林冠层结构及其引起的光环境变化对草本层的影响较乔木层和灌木层明显,尤其是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更显著.在青城山低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演替进程中,林下光照强度大小是影响林下植物生长和演替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就江西大岗山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效氮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土壤NH4+-N在夏季(7月)最高(6.32 mg.kg-1),春季(4月)最低(1.92 mg.kg-1),NO3--N在冬季(1月)最高(0.89 mg.kg-1),秋季(10月)最低(0.23 mg.kg-1),矿质氮表现出于NH4+-N相似的变化规律。(2)NH4+-N是土壤矿质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在春、夏、秋、冬季,NH4+-N与矿质氮的比例分别为69.46%、88.99%、94.53%、74.92%。这些研究发现,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氮素养分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收获法研究了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波动在0.463 0~0.491 7 g/g,其大小顺序为竹枝竹秆蔸根竹蔸竹叶。随着毛竹年龄的增长,碳密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毛竹林植被层中,碳密度依次为:竹枝竹秆竹鞭蔸根鞭根竹蔸竹叶林下植被枯落物。毛竹林生态系统土壤层碳密度以0~20 cm层最高,且各层次之间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毛竹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43.22 t/hm2,其中土壤层碳贮量占84.03%,植被层占15.97%。毛竹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12.15 t/(hm2·a)。其中植被层年固碳量为11.36 t/(hm2·a),土壤层年固碳量为0.79 t/(hm2·a)。   相似文献   

12.
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分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进行森林状况评估和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的研究数据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指标体系,对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认为:大岗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数平均值为11.14,处于较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大岗山毛竹林中主要树种生态位及DCA排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竹林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与木本植物间的生态位关系,主要采用Levins、MacArthur-Levins和Pearson等指数,对江西大岗山天然毛竹林中20个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种间相关性等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和DCA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是竹林中最强的优势种,其生态位最宽(BA =0.711),且对其他树种生态位重叠度较大(Oij>0.30),而其他多数树种对毛竹生态位重叠度则较小(Oij<0.25),说明它对其他树种具有较明显竞争优势.同时,竹林内种间负关联种对数占67.89%,大多树种间存在较大的生态异质性与资源利用差异性,它们可长期共存,形成较为稳定的竹木混交林,尤其是毛竹与丝栗栲、山乌桕、杉木等树种更易形成竹阔(杉)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林扩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毛竹林扩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毛竹林、常绿阔叶林、毛竹-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毛竹-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针阔混交林等7种群落进行调查,分析毛竹扩张对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立木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林的立竹度为3700株· hm-2,毛竹扩散到其他森林类型,均造成其他树种立木数的降低。受毛竹扩张的影响,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有减小的趋势。灌木层中,由于受毛竹扩张的影响,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增大。草本层中,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基本未受毛竹扩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美国LI-COR公司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了江西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丝栗栲和苦槠栲的光合日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丝栗栲和苦槠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型”,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两者的净光合速率均在上午11:0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84μmol/(m2.s)和9.54μmol/(m2.s);两者的净光合速率均在15:00达到次高值,分别为9.09μmol/(m2.s)和5.13μmol/(m2.s)。造成丝栗栲叶片和苦槠栲叶片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为气孔限制。在一天中,丝栗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均高于苦槠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毛竹扩张对土壤甲螨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夏季,采用样方法对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的竹林、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3个竹密度梯度林地土壤甲螨群落进行了调查,通过室内Tullgren漏斗法对土壤甲螨进行分离并鉴别。结果表明:共捕获土壤甲螨9 259头,隶属于21科77属。竹林土壤甲螨中的优势类群为小奥甲螨属(Oppiella)和菌甲螨属(Scheloribates),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样地土壤甲螨中的优势类群均为圆单翼甲螨属(Peloribates)。3种林分类型中土壤甲螨个体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竹林、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类群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竹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甲螨群落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4个指数变化规律一致,由大到小依次为竹林、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且3个样地间Margalef指数差异显著(P<0.05)。竹林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竹阔混交林与另外2种林地为中等相似。MGP分析I、II结果表明,3种林地的MGP分析I均属O型,但MGP分析II分别...  相似文献   

17.
以永平县宝台山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0~20、2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丰富,并为中等变异,只有有效P为强变异;0~20、20~40cm土层不同群落类型间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0~20、20~40cm土层差异均不显著;全P含量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质一致,0~20cm土层有效P含量高于20~40cm;全K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变化不大,而土壤速效K含量与全K含量变化方向相反;7个指标中只有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浙江龙游县溪口林场竹阔界面,依次设置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和毛竹林样地,比较分析毛竹不同扩张阶段林分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持续扩张,甜槠的重要值从扩张前期的62.59,降低到扩张中期的46.21和扩张后期的0,而毛竹重要值从扩张前期的0,快速上升到扩张中期的26.17,直至扩张后期完全替代阔叶树种,重要值达到100.00.扩张前期径阶分布范围最广,为4~48径阶,呈倒"J"型分布;扩张中期呈单峰山状曲线,主要集中分布在8~20 cm范围内;扩张后期的径阶分布集中于4和8径阶,多度百分比分别是37.5%和62.5%.扩张前期垂直分布集中在4、6、8、10和14 m,总和为84.62%;扩张中期垂直分布比较分散,呈多峰山状曲线;扩张后期的垂直分布结构明显变窄,主要集中于8、10、12和14 m高度级,总和为89.58%.不同扩张阶段物种丰富度、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4个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其数值由大到小均存在扩张前期、扩张中期、扩张后期的变化特征.扩张前期的混交度平均值为0.663,呈强度混交,角尺度平均值为0.420,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380,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优势度均较好;扩张中期的混交度平均值为0.54,角尺度平均值为0.510,呈现随机分布接近聚集分布,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444,生长优势水平中庸;扩张后期混交度平均值为0,角尺度平均值为0.54,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329,生长态势处于亚优势,但林木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为零度混交.毛竹扩张导致其群落组成简单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混交度下降、林木大小分化现象弱化,进而影响群落的动态稳定与生态系统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