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隋唐以前人为诱因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中所产生的反面影响,结合这一时期历史上人类活动,深入揭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首先应该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其次应该注意到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改造同步进行,而且也应该明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项长期的、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60年代沙漠历史地理研究创立以来,历史时期沙漠化成因一直是历史地理与第四纪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上的差异,早期历史地理学者多主张历史时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半干旱地区沙漠化主要原因;第四纪学者则认为自然因素,尤其是百年尺度气候变化在沙漠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不断的争论过程中,历史地理学与第四纪研究开始结合,对沙漠化成因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年来,区域内部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差异较好的解释了历史文献所记载的优越自然条件与第四纪剖面显示环境信息的不一致性,成为历史地理与第四纪融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古发掘资料、零星的历史记载资料和环境变迁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古人类遗址分布在时空上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在时间上有相对集中于某一时期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古城废弃主要集中在4~5、7~8、11和13世纪四个时期;在空间上具有逐步向山前地带退缩的趋势。另外,古城集中废弃的时间与气候的暖干突变和战争高峰期有着很好的耦合关系,这可能揭示气候的暖干突变和频繁的战争是造成古城废弃的直接原因;4~5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的暖干突变;7~8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西突厥贵族暴乱、以及吐蕃不断侵犯南疆地区;11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气候的暖干突变和长时间的宗教战争;13世纪古城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海都、都哇叛乱对南疆地区的侵扰。另外,一些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对这些古城的废弃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绿色植保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人类防控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历程,分析了我国绿色植保理念的由来及其发展,提出了绿色植保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要求;绿色植保既是工作理念,也是工作措施;既是目标追求,也是渐进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加强多方合作,强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的融合,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持续提高、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过程的梳理,根据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灌溉农业发展的特征,将该开发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逐水安居阶段(西汉之前)、初步开发利用阶段(西汉-元代)、迅猛发展期(明清时期)和全面开发利用时期(1949-2000年)。通过对比分析黑河流域农业经济政策的演进、灌渠分布、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溉用水量的变化,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波动性、层积性发展的特征。最后结合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指出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为流域的创新管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2000和2007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动态度、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数学方法定量分析黑河中游典型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7年间黑河中游典型绿洲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明显,未利用地、草地、水域、林地不断减少,开垦未利用地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2)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区域生态环境的响应,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好转,EV值从2000年的0.1191上升到2007年的0.1207,同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甘州区和临泽县环境有所改善,高台县环境质量下降;3)生态环境质量表现出总体改善和局部恶化的情况,大面积未利用地的转出和草地的恢复对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度最大,草地和沼泽的退化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银川平原湖沼的历史变迁与今后利用方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银川平原湖沼经历了缩小—扩大—缩小的复杂过程。这种变化受到地面沉降、黄河泛滥、泥沙淤积、气候波动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汉代引黄灌区开发以来,湖沼变迁主要与不同时期灌区的开发活动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大量渠间洼地湖疏干成田,利大于弊。但现存的构造湖、扇缘湖和部分牛轭湖,则应严加保护,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用于发展水产、旅游,并充分发挥其在平原生态系统中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北地区缺水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主要是自然变迁造成的;水资源先天性不足是造成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酷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水资源短缺是开发和再造山川秀美的首要障碍,实事求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正确解决西北地区水问题的理论法宝.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有关本地区地理文字记载,塔里木盆地东部一直是干燥的荒漠气候,干燥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沙源,以及气候的动力作用,是导致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环境变迁和沙漠化必然发展的自然因素。但是,本文认为引起历史时期以来,特别是近代,本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水的地域分配及人类活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笔者在1998年5月,2002年10月,2004年5月,2006年5月、10月和2007年5月、11月对塔河中、下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实地考察资料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历史时期以来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环境变迁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沙漠化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疏勒河流域地处极度干旱的河西走廓西部,是正在兴建的农业灌溉区,随着流域新一轮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必然引起与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转化系统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条件的恶化,已出现了类似石羊河,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出现的植被衰亡,草场退化,泉水衰减,土地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依据20世纪90年代对疏勒河流域的实地调查资料,在对流域生态环境特点,环境变迁历史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生态环境与地下水的关系,并提出了流域地下水影响带内植被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宁夏中部地区资源开发中的非整体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部地区是宁夏乃至全国的土地资源及能源的重点开发区域 ,其生态环境具有鲜明的过渡性、复杂性和脆弱性。文章通过对该区域资源开发历程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 ,指出 :人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非整体性行为 ,是造成森林退缩、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与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只有建立起全局性、整体性的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才能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萨拉乌苏河米浪沟湾MIS 5以来生态环境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毛乌素沙漠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中有机质含量(TOC)和饱和烃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物中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讨论了该地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演变特征和过程。MIS5阶段为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比较湿润,河流径流量较大;MIS4和MIS2阶段气候干冷,以沙漠堆积为主,但MIS2在16.9-18.4kaBP期间有一次持续大约1.5ka的古环境适宜时期,森林草原发育;MIS3阶段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环境,湖泊发育;全新世早中期总体上向干旱方向发展,湖泊动荡短暂,为较少森林的草原环境。到晚全新世以沙漠沉积为主,成为与目前生态环境相似的干草原环境。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反映出主要受冬夏季风变化控制,但如果西风环流加强时期植被也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敦煌市近30年的气候变化,人口变迁,水土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敦煌市荒漠化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的治理对策。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对敦煌市荒漠化影响较小,而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环境、水土资源干预力度加大是造成荒漠化危害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的30年中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了新的飞跃,但是维系绿洲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却受到严重破坏。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有效利用现有水土资源是维持绿洲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是认识其环境演变的基础。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变化。得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近60年来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地利用变迁及人文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史料及土地详查资料分阶段定性和定量地回顾了乌鲁木齐河流域近6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迁,并分析了各个阶段影响土地利用变迁的主要人文因子。得出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如下: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迁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及未利用地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农地继续减少,林地有所恢复,但成林地破坏严重;建设用地面积整体有所增加。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之间,耕地面积继续下降,园地和建筑用地增加。此外,分析了影响乌河流域土地利用变迁的主要人文因子:人口因子、政策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和城市化。并指出地区开发伊始,政策因子是先导因素;80-90年代,人口因子占主导;而目前的发展阶段,四个因子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新疆绿洲的演变和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历史时期的丰富资料,论述了新疆天山南北绿洲的变迁与当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满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变动范围法(RVA)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文情势的变化研究。提出了基于RVA阈值的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渭河中下游林家村、咸阳和华县三个断面,得出三个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分别为5.295亿m3、11.274亿m3和23.908亿m3。与三个断面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分析三个断面不同时期的生态需水满足度,得出三个断面的生态需水满足度最小值出现时间集中于汛期的5月、6月、8月和9月。因而在进行水资源配置时,应注意汛期的生态环境需水调度。  相似文献   

18.
树木年轮1 3C/1 2 C对气候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气候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 ,进而影响树木代谢物质的生成和流动及其同位素的分馏。对树木生长和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含量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响应的全面分析研究 ,可以更为准确的获得树木年轮同位素1 3C/1 2 C比率与历史气候环境变迁关系的资料。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生态环境决定树木叶片的气孔导通度 ,而导通度又影响植物同化速率 ,进而影响树轮中稳定碳同位素的比率 ;2 .大气CO2 的浓度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而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直接影响树木光合作用的速率 ,进而植物碳同位素比率记录了环境CO2的浓度的变化规律 ;3.植物同化速率和气孔导度与气候要素 ,如温度、湿度、降水、光照及风等气候要素有关 ;4.树木年轮1 3C/1 2 C比率与生态环境的响应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碳同位素同环境的相关既存在空间差异也存在树种差异。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与新疆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城市发展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以,如何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成为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讲述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着重讨论了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城市化进程中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在赣南以前是零星分布与为害,而近年来已逐渐上升为柑橘的主要害虫,其主要原因为农药更替、冬季清园不彻底、环境利于该虫成长、防治时期不当、喷药不全面、杀伤天敌等。为此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