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茶文化近二十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世人对“茶文化”三个字一无所闻到今天妇幼皆知,海内外年年有活动,有研讨、有节庆、出版了大量书籍,高校设立茶文化专业,就是最好的证明。2.“茶文化”是个大概念,它应包含茶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社科两大类,现在高校把茶文化作为理工科学生应知的文史知识列入教学选修课程,可以理解为对茶文化的狭义(相对广义而言)理解。应该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会逐渐找到应有的位置。3.在茶文化研究与普及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①目前,茶文化书籍良莠不齐,有的抄袭、拼凑,…  相似文献   

2.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正是外出考察的好时机。 10月10日,何融融会长和曾荣华、陈文山常务副会长率领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一行20人的考察团,前往我国著名的茶乡江西婺源参观考察。  相似文献   

3.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5,(4):237-238
每当我诵读明代朱权的《茶谱》,必心生无限的羡慕之情:朱权竟然这么聪明、这么幸运,竟然找到了那样超尘脱俗的一个世外桃源:“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的茶园,“泛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的南涧水,“块然而立,眸然而温,铿然而鸣”的东山石,“癯然而酸,兀然而傲,犷然而鸣”的水渠。朱权在这样一个超然物外、充满仙气的环境中“拳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放下了心中的巨大痛苦,在山、水、石、茶中寻得了生命的乐趣和生活的满足,使他没有因政治的失败而采取极端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千山万壑育佳茗,茶韵书香聚浓情。在这暖春蜜雨万物润,茶乡碧野绿意生的美好日子里。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向光临婺源参加茶文化节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在文化节筹备过程中给予我们关心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5.
王广彬 《农业考古》2007,(5):292-292
2006年4月17日首次参观上晓起粉墙黛瓦一山庄,茶史千秋韵味长。昔日徽商陈迹在,车痕石径印沧桑。2006年7月8日重游上晓起茶韵中华第一村,风光不与旧时同。荷花斗艳争颜色,织在青山秀水中。2007年3月24日再游上晓起旧地重游旧貌非,茶情茶韵两依依。佛国仙乡皆誉是,留连三顾不思归。盛赞陈文华先生只争奉献不求回报的茶品精神(一)送往迎来老骥辛,健谈诙谐富精神。鞠瘁无忘拼奉献,只缘天赋赤丹心。(二)元元大众赞秋翁,迷痴嘉叶逸情钟。自喻年年十七岁,好个南山不老松。注:送往迎来———迎送观光的中外嘉宾。秋翁———古典小说《今古奇观》中…  相似文献   

6.
《农业考古》2007,(2):I0001-I0006
由日本“中国茶文化国际检定会”会长棚桥篁峰率领的日本茶友一行12人,在参加于景德镇举行的中国茶艺师资格考试之后,于2007年3月24日专程到南昌女职白鹭原荼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婺源上晓起)参观访问,与中国学者进行茶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神州山水美,最美在婺源.婺源绝胜处,江湾上晓起. 始发下晓起,溯溪向西行,青石古茶道,宛蜒二华里,山愈幽、水愈清、林愈深.溪道豁然开阔,白浪跳珠,碧波溅玉.缘溪坡道,浓绿丛中,晓和亭翼然,杏黄旗招展.登亭四眺,上晓起--"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尽收眼底.  相似文献   

8.
王广彬 《农业考古》2005,(2):343-345
青山抱绿水,古木衬娇阳。山花春烂漫,遍地溢茶香。阳春三月,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上晓起,显得风光更加明媚,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纷至沓来,给这方天地,展现出一副、极其迷人的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9.
尚筱启 《农业考古》2004,(4):264-272
晓起村位于著名茶乡江西省婺源县东北约34公里,始建于唐代乾符年间(公元874-880年)。一条清澈见底的晓溪从村中穿过,掩映着两岸的青山古树和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构成如诗如画的迷人风光,恍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相似文献   

10.
11.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06,(2):275-276
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的晓起村是一个山水秀美的村庄,分上晓起和下晓起。中国著名的农业考古和茶文化专家、原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华先生,近年来在这个村庄投资建设,把一个原本原生态的村庄建成了一个有浓厚茶文化风味的村庄,把一个原本只有山水观光和民居观赏的村庄,建成  相似文献   

12.
叶静 《农业考古》2004,(4):62-63
2004年5月1日,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隆重开幕。本届茶文化节由《中华儿女》杂志社、婺源县人民政府、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婺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以“展茶乡风采,会四海宾朋”为主题,在为期半个月的节庆时间,举办了国际茶文化论坛、国际茶艺汇演、茶文化节纪念碑揭碑仪式、无我茶会、名茶展销会和婺源茶业发展战略座谈会、茶乡名人詹天佑精神研讨会等10项活动,  相似文献   

13.
邓少华 《农业考古》2004,(2):106-106
金樽香茗论今古,同聚盛会沐馨风。在第一届婺源国际茶文化节即将闭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向热情支持和光临盛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4.
调整生态布局 才邀吟逛黄金海,又复芳游共赏荷. 云锦织进佳山水,田园花鸟入绫罗. 新农村建设见成效 心裁独具不模规,茶香花俏鸟梢啼. 乡村土特纯天质,休游品购见端倪.  相似文献   

15.
郑云云 《农业考古》2006,(5):293-295
晓起村中看水 高山雾里品茶 7月23日,记者在婺源县江湾镇下晓起村下了车,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徽婺古道进山,可以远远看见1公里外山谷里的上晓起村。青石板路从山谷中的小平原上蜿蜒穿行,路面有被车辙辗出的深深浅浅的凹槽,明清年间人们用独轮车运送茶叶等货物北上安徽休宁、南下婺源紫阳镇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  相似文献   

16.
3月28日,婺源县诗词学会诗友一行21人,应陈文华教授相召,赴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举行赏春诗会.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最近荣获全国最佳人居范例奖,而上晓起可谓是婺源最佳人居范例之范例.这个迁居已历千余年的文化古村,与下晓起相比古韵更浓.从下晓起到上晓起一公里许的石板路,中间一条久经历史车轮碾磨出的车辙清晰可见,令人想象起古代农民推着手车运茶运货物的情况.水口古木交柯,石栏干沿溪而立,荷塘连接村口.小亭依岸而建,揉茶的石盘作几.溪流两面,民居错落有致.山峦环抱,阔叶林一片郁郁葱葱;溪流如带,碧波中游鱼可数.田畴沿溪山延伸,油菜花一片金黄;阡陌与石径交连,稻草垛相间耸立.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老乡村的风情画.  相似文献   

17.
3月24日,应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教授邀请,婺源县诗词学会一行20余人赴“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举行菜花诗会。中共婺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婺源》报总编江进民先生参加了诗会,县电视台女记者董玉娟随行采访作了报道。经晓和亭转出下晓起村头,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即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穿插于成群结队的游人之中,迎着“吹面不寒杨柳风”,漫步于长长的有独轮车辙痕的石板古道上,一眼望去,数十亩金灿灿盛开着的油菜花在微雨中吐艳。清新的空气中透着淡淡的清香,沁入肺腑令人心醉。到婺源观赏油菜花,历来首推江岭。上…  相似文献   

18.
朱自振等编著的《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收录唐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茶书114种,纵览其中所关联的汉水流域茶文化,史迹清晰,意蕴深厚。分别呈现唐至五代茶之出、茶之事、水品次等基本内涵;宋元时期茶艺掌故及其意蕴、茶之生长环境与采拾、茶政体系及其样貌等发展样态;明清时期茶诗意向、水品意蕴、陆羽生平、茶之品名等多元意蕴。基于中国古代茶书,探究历史时期汉水流域茶文化,可为当下对其内涵研究、价值开掘、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清荣 《农业考古》2006,(2):270-274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牧渔副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它既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1)开发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更可以防止农…  相似文献   

20.
余悦 《农业考古》2005,(4):60-66
今天,“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婺源召开,别有一番风味和情趣。我们沐浴在和煦阳光之中,沉浸在品味香茗之际,置身在青山绿水之间,得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到这里开会,是一种极好的享受,是一种很好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