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概念、理论和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敏云  贺金生 《草业学报》2014,23(3):313-324
 平衡理论强调家畜和草地资源之间的生物反馈,主张采取保守放牧策略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草地管理的目标是调节草地牧草供给量和家畜饲草需求量平衡。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新草地科学”,则强调气候因素尤其是降水,决定着干旱、半干旱区草地承载力,主张采取机会主义策略,充分利用草地并维持草地基况。传统上,草地载畜量的确定是先计算生长季末的草地产量,利用草地利用率等校正系数校正,再除以家畜的年平均需求量;但由于其没有考虑牧草质量、饲喂价值和家畜营养需求,载畜量估计存在误差,从而导致争议。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了草地载畜量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比较了草地产量载畜量、营养载畜量(包括标准干草载畜量、总可消化养分及可消化粗蛋白载畜量、能量载畜量)差异,归纳了草地载畜量在应用上的争议。本文指出,由于牧草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采用家畜营养需求法估测的载畜量值通常较草地产量法为低,放牧实践上应采用2种方法相结合估算草地载畜量,根据估算数较低者确定草地载畜量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草地通常既存在平衡态,也存在非平衡态;而基于平衡理论的保守放牧策略在放牧率和放牧压力上,与基于非平衡理论的机会放牧策略存在差异;放牧管理应结合气候条件、草地基况、草地产权制度、政府贴现与否及市场价格等因素,选择保守放牧策略或机会放牧策略,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由于生态模型通过模拟草地对放牧的响应及放牧对草地的影响,是草地管理的基础,本文归纳了草地放牧管理相关的生态模型和放牧管理应用程序,以期为草地放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晏牧场草地畜牧业最适载畜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青海省海晏牧场的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特点,对草地畜牧业最适载畜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夏秋草地和冬春草地地上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A、B两组生物量分别下降了25.66%,20.51%,而C、D、E组分别提高了26.39%,29.44%,33.84%,同时,放牧强度影响草地植被成分和牧草干物质的消化率,由此得出,在不影响草地和家畜生产的前提下,海晏牧场夏秋草  相似文献   

3.
叶面施肥对高寒草地产草量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1997~1998年在青海80306部队海晏牧场的天然草地和人工草的进行了氮(N)、磷(P)和赤霉素(G)配方叶面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能提高禾草和莎草的生长高度(P〈0.01),磷能提高豆草生长高度(P〈0.01),赤霉素能提高各类牧草生长高度(P〈0.01)。施肥可明显增加天然草地产草量(P〈0.01),其中以N90组最明显,最佳配方为N90P45G375,比对照(CK)提高产草量179.70  相似文献   

4.
草地类型梯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泥泉地区位于天山北坡低山带,具有代表性的冬春秋放牧场。本文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排序(DCA)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草地类型的分类及其分布的梯度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草地类型按传统分类划分出18个型,TWINSPAN分类结合DCA排序归纳出8个型,其中6个型为地带性草地类型,2个型为非地带性草池类型;地带性草地类型沿水热梯度分布,非地带性草地类型沿质地梯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叶面施肥对高寒草地产草量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 ̄1998年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进行了氮(N)、磷(P)和赤霉素(G)配方叶面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氮能提高禾草和莎草和生物高度(P〈0.01),磷能提高豆科牧草生长高度(P〈0.01),赤霉素能提高各类牧草生长高度(P〈0.01or0.05),施肥可明显增加天然草地产草量(P〈0.01or0.05),其中以N90组最明显,最佳配方为N90P45G375,比对照提高产草量179.70%;对人工草地仅赤霉素使无芒雀麦产草量明显提高(P〈0.05),N、P增产效果不明显(P〉0.05);施肥影响牧草营养价值,使可食牧草粗蛋白(CP)含量明显提高,粗纤维(CF)含量明显降低。结论为:高寒草地施肥以施N为主,辅助施P和G。  相似文献   

6.
于1998年4~9月在华北农牧交错带承德市鱼儿山牧场进行不同播量、施氮量和刈割期对一年生燕麦与豌豆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比例间的产草量、粗蛋白、NDF、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单播并麦产草量最高。说明混播组合中燕麦是高产的决定因素,随着豌豆播种比例的增加。粗蛋白南含量随之增加,而NDF、ADF含量则有所降低。在土壤不缺氮的情况下,施氮能对产草量、品质  相似文献   

7.
使用NOAA/AVHRR资料进行牧草产量及载畜量监测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详述了如何利用NOAA/AVHRR资料进行草地产草量和载畜量监测的方法性研究。针对NOAA/AVHRR资料和我国草地的特点,提出为消除植被指数资料误差,建立平均植被指数影象;推导出新的修正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公式;提出“面”与“面”相关的概念,建立平均植被指数影象与草地产量级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面”内的不同景观组分对植被指数的贡献,回归出统一的产草量预报模式;进行牧草产量和季节牧场载畜量的动态监测,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的监测方法和步骤。可在大范围的草地上使用NOAA/AVHRR资料,进行草地的分级、制图和估产,并准确地标识出它们的位置和分布规律,进行季节牧场载畜量的平衡分析,为季节畜牧业的实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牧区牧草资源短缺、草畜平衡矛盾突出及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本文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度量的家庭牧场草地-家畜优化配置模型。以青海省玛沁县夏季牧场不足、冬春牧场剩余的1牧户为例,在分析现有家庭牧场草畜供需平衡的基础上,设置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家畜优化配置方案集并求解,进而分析草地-家畜优化配置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及其综合效益。优化配置中,将载畜量由原来的520个羊单位减为418个羊单位,划分冬春季牧场草地面积5.4 hm2为夏季放牧,秋季牧场不作调整,冬春季牧场营养超载,结合补充精料和人工草地补饲休牧40 d,放牧212 d。优化配置方案下综合效益可分别提高11.8%,27.8%和27.8%。返青期休牧补饲可以使经济效益平均提高5%,生态效益平均提高22.5%,综合效益平均提高27.5%。延长夏季放牧时间为97 d可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分别降低24.7%,16.5%和41.2%。  相似文献   

9.
用曼氏血吸虫抗原特异性的保护性单抗D6多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从1只免疫兔分离得到的免疫血清在ELISA试验中对单抗D6的反应,比对血吸虫的其它两株同亚型抗原特异性单抗N(122)和N(34)的反应强,能强烈地抑制单抗D6识别曼氏血吸虫尾蚴抗原(CAP)和虫卵抗原(SEA),而不能抑制单抗N(122)和N(34)识别CAP和SEA。多次实验的结果还证明,单抗D6免疫兔血清不能识别CAP和SEA,正常兔血清不能抑制单抗D6识别CAP和SEA。单抗D6免疫兔血清经饱和硫酸铵和结合有正常小鼠血清蛋白的免疫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其免疫原性不变。这些结果说明,免疫兔血清中含有抗保护性单抗D6的抗独特型抗体。日后可用它免疫动物,探索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在血吸虫病免疫预防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恢复阶段退化草地资源与营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娜  桂荣  呼和 《草业科学》2011,28(8):1522-1528
摘要: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达来诺日镇典型草原区封育7年恢复中天然放牧草地,于2008年6-10月对草地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草地生产力、草地资源以及草地营养物质动态变化并对草地牧草饲用价值进行评价,进而探讨草地理论载畜能力,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围封恢复草地(原)放牧管理体系以及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经过7年的围封恢复,退化至冷蒿(Artemisia frigida)+小禾草阶段的草原生态系统基本恢复到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主的草原群落,整个生长期群落平均盖度37.5%,密度184.6株/m2,平均自然高度18.3 cm,平均鲜草生物量154.3 g/m2,最高产量达到358.6 g/m2;在整个牧草生长期,草群保持着较高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可消化总养分(TDN)和代谢能(ME)含量,平均分别为12.06%、1.87%、57.4%和8.31 MJ/kg,体现出封育后草地牧草较高的饲用价值;根据草地牧草产量估算得出的暖季产量载畜量为0.656 hm2/羊单位,根据牧草与绵羊营养指标(CP、ME、TDN)供需关系估算出草地营养载畜量分别为0.513、0.802和0.774 hm2/羊单位。试验区草地经过7年围封,生态恢复效果明显,草地承载力提高,优等饲用牧草种类增多,营养价值高,家畜亦喜食,适于牛羊适度放牧利用。  相似文献   

11.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地面实地调查技术的结合运用,将阿勒泰的历史资料(1985年前草地类型图、草地等级图、放牧利用图)与2002年遥感影像资料、野外测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地系数、可食牧草系数、草地利用系数,建立了各季节牧场产量模型,计算出阿勒泰地区的产草量、理论载畜量、季节牧场载畜量和草地分级资料,对理论载畜量、临界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进行了对比分析,提供阿勒泰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的信息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Sonora研究站做了为期4年的试验。旨在测定两个放牧系统对草地的影响。每个放 有7个牧场手1群家畜。放牧设计为短时期的(SDG)和高强度、低频率(HILF)两上处理。两个处理的放牧率均为10.4hm^2/any。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部分净初级产量(ANPP)年间相差较多,而在不同处理间没有差异。2.两个处理中草地植被成分在4年之后发生明显的变化。在SOG处理短草产量经1年占总ANPP45%,到  相似文献   

13.
放牧对牧地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管理者、畜产品生产者及广大群众非常关心放牧对草地土地资源品质及其承受性能的影响。在美国怀俄明州夏廷县附近的高平原草原研究站的草地,以三种放牧管理制下进行了11年的试验研究,以重度放牧率(67只牛、天/hm2),轻度放牧率(22.只牛、天/hm2)和围栏封育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重度放牧率中等管理水平,使草地每年产草量不足正常草地产草量的50%。该草地放牧研究开始之前,其放牧历史还不到40年,土壤中有机C、N反应的是0—91cm土壤层取样测定评估的,放牧和不放牧的天然草地相比,0—30cm土壤层中的C、N含量,放牧地大于不放牧地。在所有的放牧处理中,草地0—30cm土层中的N含量大体都近似。在0—30cm土层活植物根系,占其总根系的四分之三强,这一土壤层的C、N活性强度最高。在过去的11年中,放牧方式和放牧率在多种草类混生的高草草原施加的影响,并没危害草地土壤有机C、N含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放牧的确能改善整个草地的土壤品质。以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侧重牧草产量和载畜量管理等方面的多,而注重放牧对草地土壤中C、N含量及其活性强度影响的少。本文通过三种放牧强度(轻度、中度、重度),五种放牧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鱼粉为研究对象,研究直接法和差量法对测定鹅真代谢能(TME)、常规养分代谢率的影响,以评定鹅饲粮中鱼粉的营养价值。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别选取 260日龄健康五龙鹅和青农灰鹅各 42只(公),各设 7个组,每组 2个重复,每个重复 3只鹅,单笼饲养。对照组采用直接法,饲粮中不添加玉米淀粉;6个试验组采用差量法,分别在饲粮中添加20%、30%、50%、60%、70%、80%的玉米淀粉替代鱼粉。代谢试验采用全收粪法。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直接法)相比,采用差量法测得的五龙鹅和青农灰鹅品种内 6个试验组的 TME及粗蛋白质(CP)、青农灰鹅的粗脂肪(EE)、部分氨基酸(AA)、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代谢率显著提高(P<0.05)。2)差量法组间比较的结果表明,五龙鹅和青农灰鹅 70%玉米淀粉组的 TME及 CP、EE、部分 AA、CF、NDF、ADF、钙(Ca)、磷(P)的代谢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80%玉米淀粉组营养代谢率呈下降趋势(P>0.05)。3)青农灰鹅对鱼粉的 TME及 CP、EE、部分 AA的代谢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五龙鹅;五龙鹅的 NDF、ADF、CF的代谢率显著高于青农灰鹅(P<0.05)。由此可见,采用差量法测定鹅鱼粉的营养成分代谢率效果优于直接法,并且以 70%玉米淀粉的添加比例数据稳定性最好,且鹅饲粮中的鱼粉养分代谢率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金有顺  侯扶江 《草业学报》2022,31(5):200-212
放牧家畜养分消化率反映牧草供给量和营养品质、家畜的健康状况以及生产性能等,是草原管理的关键指标之一。放牧家畜养分消化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直接测定和间接估测两种,直接法包括全收粪法、指示剂法、近红外光谱法(NIRS)等,间接法主要有体内或体外发酵法、牧草品质和气候等预测法。全收粪法是较精确的测定方法,然而耗时、费力,对家畜放牧行为有较大影响,难以体现牧场饲草供给的空间异质性;指示剂法根据不溶物的回收比例估测养分消化率,对家畜放牧行为干扰较小,指示剂不易收集,也不适于野性较高的放牧动物;NIRS法效率高、劳动强度低、成本小、不影响家畜,能够大尺度地估测放牧家畜的养分消化率,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完善预测模型;气候估测法快捷、省时,精确性较差,适于大时空尺度。放牧家畜的养分消化率与家畜、草地、放牧方法、温度、降水等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和社会因子密切相关,与遥感、无人机(UAV)和人工智能等结合,可以准确、快速地测定放牧家畜养分消化率,为草地生态修复与健康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草地家畜放牧系统草畜平衡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17.
划区轮牧是提高草地家畜系统产出和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放牧制度.放牧管理的方针是把草层高度(草地牧草生物量)保持在最利于草地生长、草地质量和家畜采食的范围内.饲料计划依据不同的时期和管理层次分为饲料概算、饲料预算和放牧计划三个水平.饲料供给由草地牧草生长速度、草地生物量和补饲确定,而饲料需求由牧场家畜数量及其生产指标水平决定.实行季节畜牧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使草地供给和家畜需求达到季节和全年的动态平衡.系统管理和效益的三个关键是划区围栏、畜群结构和载畜量.  相似文献   

18.
青南牧区草地载畜量对放牧家畜繁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青南牧区草地载畜量对放牧家畜繁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载畜量年动态可归属徘徊、下降、上升、升降和降升降型。载畜量属徘徊和上升型草地,放牧家畜繁活率变异系数在15%以下;载畜量属下降、升降和降升降型的草地,放牧家畜繁活率变异系数在15.01%~32%之间。  相似文献   

19.
 根据生长季末草地产量,利用草地利用率等校正系数校正,除以家畜牧草需求量,是草地载畜量最基本的计算方法。但在草地产量及其测定时间跨度、草地利用率和家畜折算系数等参数的确定上存在争议。基于放牧压力或家畜采食量需求的家畜单位用于不同畜种的折算,牛单位和羊单位是常采用的家畜单位,但家畜单位主要依据家畜活体重量确定,对家畜代谢体重,以及混群放牧中因家畜食性差异造成的采食重叠考虑不足;草地利用率是放牧管理的重要参数,主要根据放牧经验和试验方法确定,实际应用中通常遵循“采食一半、保留一半”的经验法则,但在不同草地类型、地形差异、水源距离等因素影响下,草地利用率并不确定,其估计和测定方法也存在争议。此外,不同草地利用率下的草地载畜量差异很大。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草地载畜量估算中草地产量、草地利用率、家畜单位等参数的概念、确定方法和应用上的争议,总结草地载畜量的计算方法及校正因子,以期为草地放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南方高海拔山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7.5、15、30和45羊/hm2)和放牧季节对人工改良草地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对不同季节人工改良草地适宜载畜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对地上现存量和家畜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地上现存量(Yh,g/m2)与放牧率(S,羊/hm2)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日增重(Y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