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锥虫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种类很多.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锥虫,从地域上讲有非洲锥虫、亚洲锥虫和美洲锥虫;从传播方式上讲有唾液传播锥虫(含机械传播锥虫)和粪便传播锥虫.非洲和亚洲锥虫多为唾液传播锥虫,美洲锥虫主要是粪便传播锥虫.能够在哺乳动物体内进行抗原变异的是唾液传播锥虫.唾液锥虫寄生于宿主血液之中,也存在于宿主其他部位,如马媾疫锥虫寄生于马、驴的生殖系统.大部分种类的唾液锥虫能够在昆虫体内发  相似文献   

2.
作者观测不同保护剂、稀释液、PH值、降温方法、复苏温度、冻融次数、液相气相交替以及解冻后在普通冰瓶中存放时间对伊氏锥虫浙江虫浙江虫株的感染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此试验基础上,又对伊氏锥虫的6个不同虫株、媾疫锥虫、铡果锥虫、布氏锥虫等4个种的9个早株,进行了超低温保藏试验和长期保藏效果观察。已测定的有效保藏期伊氏锥虫达574-3200天,媾疫锥虫达2866天,则果锥虫达763天,布氏锥虫783天。通过  相似文献   

3.
以抗广西株伊氏锥虫和抗南京株伊氏锥虫免疫血清分别与广西株伊氏锥虫和南京株伊氏锥虫进行体外中和作用,然后接种小鼠。结果经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大部分失去了对小鼠的感染力,而经非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仍然可使小鼠发病死亡。说明两株伊氏锥虫间具有完全不同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湖北、广西、新疆和浙江4省的伊氏锥虫及1株布氏锥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分离的锥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小鼠的红细胞或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雏虫18S rRNA序列设计1对锥虫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载体中,经酶切、PCR确定,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7个锥虫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大小为2 188 bp.利用DNAS-tar对试验所获得的这7株锥虫和GenBank中部分锥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2个进化系统发生树.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生树显示:自我国上述4省分离的伊氏锥虫来源于同一株系,布氏锥虫和广西分离的伊氏锥虫株的18S rRNA核苷酸与其他锥虫分离株仅有较小差异,与国外的6株锥虫的同源性为99%~100%,与另外7株的同源性为62%.  相似文献   

5.
应用SDS—PAGE和IEF电泳对伊氏锥虫和媾疫锥虫的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在SDS—PAGE中,伊氏锥虫有21条带.媾疫锥虫有19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分子量40000~90000之间存在差异,尤其表现在表面糖蛋白上,伊氏锥虫为43000,媾疫锥虫为60000.在IEF电泳中,伊氏锥虫出现26条带,媾疫锥虫出现33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等电点4.8~5.6之间相同,而在5.6~7.0之间存在差异.本实验还对马媾疫锥虫的蛋白质进行了双相电泳分析,显示出86个多肽斑点.  相似文献   

6.
伊氏锥虫TR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国外研究者已报道在布氏锥虫、枯氏锥早、刚果锥虫中发现了存在TR酶,此酶是锥虫代谢的重要酶之一。伊氏锥虫TR酶研究的尚属空白。本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伊氏锥虫中是存在TR酶。我们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出了伊氏锥虫中有TR酶活性,但无GR酶活性,测出了TR酶的Km和Vm值;发现了治疗锥虫药物安锥赛和盐酸锥双对TR酶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28%和31%;比较了七株中国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敏毫克蛋白中TR酶活力,其  相似文献   

7.
我县牛的锥虫感染率较高。目前应用的抗锥虫药,购买常有困难,价格也较高,我们试图寻找在农村易得的抗锥虫药物。疟原虫、锥虫都是血液原虫,它们有某些共性,抗疟药也可能有一定的抗锥虫作用。1968年开始,用四种抗疟药试验于感染锥虫的牛只。  相似文献   

8.
伊氏锥虫不同株的表面变异糖蛋白提取和重要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原变异是锥虫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于锥虫表面变异糖蛋白(VariableSurfaceGlycoprotein,VSG)的变化,而且锥虫的VSG变异非常频繁,国外对布氏锥虫的VSG研究较多,对中国伊氏锥虫的VSG,杨汉春[1]、李国清等[2]曾作过分离和生化分析,但对中国不同地理宿主株VSG的分离比较尚无报道。而我国北方新疆骆驼伊氏锥虫和南方牛、马伊氏锥虫存在来源、地理、宿主和生化特性的变异[3,4],我们对这两个虫株的VSG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特性比较研究,以期为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和伊氏锥虫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和试剂…  相似文献   

9.
应用质粒PTK探针鉴定锥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2P标记质粒探针PTK1、PTK1.1和PTK1.2,对12株中国伊氏锥虫的斑点杂交试验显示,3个探针均能与8株具有正常动基体的伊氏锥虫杂交,而不与其余4株异常动基体伊氏锥虫杂交,对正常动基体株的敏感度为10^2虫体。探针PTK1亦能与马媾疫锥虫杂交,敏感度为10^2个虫体。但PTK1与布氏锥虫仅发生微弱的杂交反应.敏感度为10^5个虫体。试验表明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是同源的,伊氏锥虫与马媾疫锥虫和布氏锥虫的kDNA微环存在着共同序列。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锥虫通过不断地产生表面变异糖蛋白(VSG)而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但在锥虫感染过程中,宿主机体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免疫系统不但能够对其进行免疫应答,还能将侵入的锥虫部分或全部的免疫清除。目前认为,抗锥虫免疫主要由体液因素介导,其中抗 VSG 抗体(特别是 IgM)是宿主抵抗锥虫感染的主要因素。但是,单靠抗体还不能完全清除感染的锥虫,各种吞噬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对最后消灭锥虫起着重要作用。此外,  相似文献   

11.
用DEAE—纤维素柱分离伊氏锥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用国产DEAE—纤维素从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小鼠、大鼠和犬的血液分离伊氏锥虫的具体方法,测定了压积DEAE—纤维素对小鼠、大鼠和犬的血液吸附值分别为0.25~0.41、0.23~0.39、0.33;伊氏锥虫的回收率,小鼠为83.19~98.19%,大鼠为84.87~93.85%。分离的锥虫形态正常,运动活泼,离心浓集后呈炼乳状,镜检无任何血细胞。此外,对用DEAE—纤维素分离伊氏锥虫的有关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 Doflein,1901)1894年在阿尔及利亚发现,是马属动物通过交配经生殖器粘膜感染的一种慢性原虫病的病原。伊氏锥虫[T.evansi(Steel,1885)Balbiani 1888]1880年发现于印度的马和骆驼,是由吸血昆虫虻类等传播的马、牛和骆驼锥虫病的病原。两种锥虫同属锥虫科锥虫属布氏组。迄今为止,各种教材和专著中,都认为这两种锥虫在形态上无区别,但其生物学特性则彼此不同。本文援引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笔者的第一手材料,对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分类性状诸问题,进行如下对比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新疆株(XJCA)、湖北株(HBM)、云南株(YNB)、广东株(GDB2);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刚果锥虫(Trypanosoma congolense)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伊氏锥虫株18S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扩增了锥虫虫株基因组DNA,伊氏锥虫新疆株、湖北株、云南株、广东株、布氏锥虫、刚果锥虫均为373bp的片段;马媾疫锥虫为372bp的片段,PCR产物经电泳鉴定后用试剂盒回收纯化,纯化后PCR产物经连接、转化后测序,将测得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并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与国外AJ009153、AJ223564、D89527株同源性达到99%~100%,与另外11株同源性75%。本研究为锥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伊氏锥虫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生化技术对八个中国伊氏锥虫株及一个布氏锥虫株的同工酶、蛋白质和抗原组分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同工酶电泳结果,可将伊氏锥虫和与其形态上不能区分的布氏锥虫区别开来,亦可将伊氏锥虫分为两个酶株群(Z1、Z2)。根据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和免疫印迹试验的结果,可将酶株群Z1分成五个不同多肽群(株)。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伊氏锥虫遗传变异程度较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种群。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发现的锥虫有伊氏锥虫、马媾疫锥虫、路氏锥虫、泰氏锥虫和鸡锥虫。这些锥虫有广泛的宿主群。不少经济动物感染锥虫病后,未经及时诊治而死亡,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近几十年,我国在锥虫病的流行病学、免疫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别在伊氏锥虫病、马媾疫和泰氏锥虫病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主要就目前我国锥虫病的研究情况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用我室研制的伊氏锥虫多因素致弱苗免疫马血清中的补体,观察其灭活前后对体液免疫和细胞的作用。结果:灭活补体的免疫血清,在体外试验,对锥虫形态活力不认异常,巨噬细胞对用灭活补体的免疫血清处理的锥虫吞噬率仅达8%;在体内试验,锥虫对小白鼠具有致病力,潜伏期为3-5天,存活期为8-16天,未灭活补体的免疫血清,可使锥虫形态异常,活力减退、停止;用示被灭活补体的免疫马血清处理的锥虫,注射小白鼠可健活60-7  相似文献   

17.
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伊氏锥虫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以伊氏锥虫新疆株克隆感染兔,每3天采兔血1次,共采血5次,并用环磷酰胺处理的小白鼠对各分离期锥虫予以克隆,获得5个锥虫克隆群体,经ABC-酶标试验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各克隆锥虫抗原进行鉴定,结果:获得5个表面抗原性互不相同的克隆群体,说明伊氏锥虫新疆株第1次抗原变异发生在4-6日内,以后每3天变异1次,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规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伊氏锥虫对杀锥虫药抗性的体外试验涂洁贵摘译沈永林校1引言随着锥虫病流行地区的抗寄生虫药物广泛应用,开发新的抗锥虫药物来防止抗性的发生尤为紧迫。然而制药厂家对投资开发抗锥虫药兴趣甚微。使今后引进新药明显不可能,因此必须致力保持现有杀锥虫药的效果。在癌症...  相似文献   

19.
<正> 引言锥虫病是牛的一种最重要的寄生虫病。本病由活跃锥虫、刚果锥虫、布鲁氏锥虫所引起。活跃锥虫是导致牛锥虫病的主要原因,而且多半传染猛烈。由活跃锥虫所引起的牛锥虫病,其临床症状为贫血,间歇发热,消瘦、虚弱,始至死亡。贫血是本病最  相似文献   

20.
利用间接血凝试验,对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马、豚鼠,家兔的循环抗原(CA)及其出现规律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感染动物47/57 CA阳性,15分份锥虫培养液CA全为阳性,而健康动物及空白培养液均为CA阴性。伊氏锥虫CA与锥虫属以外的驽巴贝西虫,传贫、鼻疽等血清不交叉,而与锥属的牛泰氏锥虫、路氏锥虫、马媾疫锥虫的血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CA比抗体出现早;感染动物完全治愈后,CA消失,而未彻底治愈者,CA仅暂时消失,但不久又出现,直到动物病死,由此认为,CA的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疗效判定和预后判定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