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氨态氮、亚硝酸盐、pH等因子对毛蚶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毛蚶人工育苗过程中,通过试验氨态氮、亚硝酸盐、pH对毛蚶从受精卵孵化到稚贝的不同时期的影响,为苗种的生长发育探索出最佳的环境条件。结果是氨态氮浓度为0.4 mg/L时略有影响,0.8 mg/L时明显影响,1.6 mg/L时作用极明显;亚硝酸盐浓度为0.6 mg/L时略有影响,1.2 mg/L时明显影响,2.4mg/L时作用极明显;pH适宜范围为7.6~9.2,最适宜范围8.0~8.4。  相似文献   

2.
单级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无机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填料上人工接种微生物组成的浸没式生物接触氧化单级处理系统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效果良好。在试验水体体积与处理系统体积之比约为100∶1的情况下,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起始质量浓度分别为4.0 mg/L、1.76 mg/L、800 mg/L,COD质量浓度为16.33 mg/L的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发现处理系统中进行着强烈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处理30 h,氨氮质量浓度下降并一直保持在0.1 mg/L;亚硝酸盐氮浓度48 h内,前6 h从1.76 mg/L短暂上升到2.24 mg/L,然后持续下降,最低到0.22 mg/L;对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作用能力也很强,经48 h处理,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从800 mg/L下降到180 mg/L。根据对处理过程中的水质测定,浸没式生物接触氧化单级处理试验系统具有较强的生物脱氮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脱氮是人工湿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基质上栽培的植物和附着的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是人工湿地生物脱氮的主要路径,植物和多种氮代谢菌群在人工湿地内部相互协同与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氮代谢网络。海水养殖尾水的高盐度和低碳氮比(C/N)又决定了此类人工湿地独特的处理环境和生物脱氮机制。同时,人工湿地的供氧模式、水力负荷(HRT)、水力停留时间(HLR)等水力条件参数对脱氮效能也有很大影响,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控和优化,可以提高湿地的整体脱氮性能。本文从海水人工湿地的构建、基质的选取、耐盐植物的筛选、氮循环相关微生物以及运行参数调控四个方面,对近年来海水养殖尾水人工湿地生物脱氮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机制和优化运行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马齿对海水养殖系统中氮、磷的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量的外源性饵料和排泄物使海水养殖水体N、P以及有机物大量增加,导致水质恶化,是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海马齿面积比为3∶2盐度为15的A、B 2组浮床海水养殖系统,以检验海马齿的N、P移除能力。结果显示,当海马齿处于生长启动期,A组和B组的水质指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当海马齿生长进入稳定期后,A组和B组的氨氮去除率为74%~91%和60%~91%,亚硝态氮去除率为93%~98%和71%~97%,总氮去除率为11%~25%和14%~33%,COD去除率为67%~85%和61%~81%,总磷去除率为41%~68%和35%~71%,试验组氨氮、亚硝态氮、COD和总磷浓度与对照组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不同密度的海马齿浮床系统都显示了较高的N、P去除能力,表明海马齿在盐度5时能有效地吸收N、P,降低COD,减少有机物污染,改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外源性饵料和排泄物使海水养殖水体N、P以及有机物大量增加,导致水质恶化,是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海马齿面积比为3∶2盐度为15的A、B 2组浮床海水养殖系统,以检验海马齿的N、P移除能力。结果显示,当海马齿处于生长启动期,A组和B组的水质指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当海马齿生长...  相似文献   

6.
海水养殖池塘底泥异养硝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李宝  万夕和  许璞  朱彬 《海洋渔业》2006,28(2):147-151
以两种不同养殖对象池塘中的浅层底泥为样品,研究其在外加有机碳源(乙酸钠)的情况下硝化作用所受的影响,包括了NO2--N累积量的变化和培养液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外加有机碳源(乙酸钠)的情况下,供试底泥的硝化作用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仍然存在,且保持了较高的硝化能力。并进一步考察了上述两种底泥对水体中有机质、氨态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能力,探寻了利用异养硝化作用改善水质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水产养殖尾水氮磷污染情况,对微藻吸收水中氮磷的机理及其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藻-菌"耦合共生体系,可为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海水养殖尾水的净化效率,研究了利用高效脱氮菌强化挂膜后的生物滤器对静止和流动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首先利用自主筛选的3株适应海水环境、可有效去除氨氮、亚硝酸氮及有机物的高效脱氮菌[花津滩芽孢杆菌(Bacillus hwajinpoensis)SLWX2、嗜碱盐单胞菌(Halomonas alkaliphila)X...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虾生物絮团集约化养殖尾水含有高浓度硝态氮和磷酸盐的特征,比较分析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盐藻(Dunaliella sp.)3种微藻在配制尾水中的存活生长状况及其对无机氮磷的去除效果,以期筛选出适宜的微藻用于后续尾水净化技术。采用显微镜计数法测定藻细胞密度,国标法测定总无机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含量。结果显示,钝顶螺旋藻在实验前后的藻细胞密度变化不大(P>0.05),约为3.32×106 个/mL和5.88×106 个/mL;牟氏角毛藻和盐藻细胞密度有明显增加(P<0.05),分别从初始的4.00×104 个/mL和2.50×105 个/mL升高至实验结束时的1.66×106 个/mL和1.06×107 个/mL。经过16 d实验,钝顶螺旋藻组对硝态氮和总无机氮去除率分别为79.60%和46.0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第8天时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高达98.55%;牟氏角毛藻组16 d的磷酸盐去除率为98.25%,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3种微藻均可在对虾养殖尾水环境中存活,且对尾水氮磷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分别就鱼类、虾、蟹类、贝类和饵料生物等方面综述了氨态氮毒性危害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氨态氮对各种水产动物的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氨态氮中的非离子氨是主要的毒性物质,其受水温和pH值变化的影响,关于非离子氨的毒性作用一般认为非离子氨渗入生物体内,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使生物呼吸机能下降。其主要侵袭机体粘膜,其次是神经系统。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影响氨态氮毒性的因素,并提出了氨态氮毒性方面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于 2005年 3月 5日 ~5月 3日连续监测了海水观赏鱼居室养殖循环系统的水质,研究该系统中三态氮的变化规律以及添加硝化细菌后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初期氨氮的质量分数迅速上升, 在 1周内达到高峰(峰值2.56mg/L),并在1.50mg/L的范围内维持 1周左右,此后迅速下降至0.01mg/L 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该水平直至试验结束。亚硝态氮的质量分数在氨氮的质量分数迅速回落时(约试验开始后 2周)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并在 3~3.5mg/L左右的水平上维持 2~3周时间(峰值为3.65 mg/L),此后迅速下降至0.01mg/L以下,并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直至试验结束。而硝酸盐的质量分数在整个试验期间基本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至本试验末期,NO3 - -N的质量分数达到 15mg/L左右。2)系统的生物滤器需要 4~5周左右时间才能基本成熟,即氨氮和亚硝酸氮均降至 <0.01mg/L,到达安全的质量分数,适合海水观赏鱼健康生长。3)添加硝化细菌的试验组,氨氮和 NO3 - -N的质量分数变化与对照组基本相似,而 NO2 - -N的质量分数变化与对照组明显不同。试验组从高质量分数水平迅速下降的时间比对照组提前了约 1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竹叶菜对养殖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通过为期2个月的试验,竹叶菜长势良好,并且通过对水质的监测表明,3%覆盖面积种植水上竹叶菜对池塘水中氮磷没有显著的吸收,对藻类的生长抑制作用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Biological degradable polymers,BDPs)为有机碳源进行异养反硝化可以避免多次添加碳源、碳源不足或过量等问题。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已被证明能够作为水产养殖用水异养反硝化的有机碳源。研究了聚己内酯添加量对水产养殖用水硝酸盐氮去除效率的影响。在进水硝酸盐氮(NO_3~--N)负荷为0.1 g/(L·d)条件下,200 m L水体中分别加入5 g、10 g、15 g、20 g、25 g和30 g的PCL颗粒进行反硝化,各组的NO_3~--N去除效率没有明显差异;出水中溶解有机碳的质量浓度随着PCL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5 g组的PCL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PCL添加量的增加并不会必然增加NO_3~--N的去除效率,反而会造成出水中溶解有机碳的增加;添加5 g PCL为最适添加量。  相似文献   

14.
张继平  郭照良 《水产科学》2006,25(10):517-519
将虾塘水配制成含亚硝酸氮1.0 mg/L、0.5 mg/L的水体,按虾塘养殖密度放入体长(9.2±1.0)cm的南美白对虾,向每组试验水体中接入小球藻培养液,密度分别为1.0×104cells/m l、2.0×104cells/m l和3.0×104cells/m l,每组设一不接种小球藻培养液的对照组。96 h后测定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小球藻能显著降低试验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当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一定时,小球藻液的适宜接入密度为2.0×104cells/m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