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沙漠绿洲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对策水利工程对沙漠地区绿洲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强度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取决于许多自然和社会因素,尤其取决于与工程有关的地形、地貌、坝区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和气象、水库参数。以及枢纽与水库的运行管理方式等因素,而且这种...  相似文献   

2.
河西内陆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用水矛盾突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尖锐,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下游均相继出现了土地沙化、农田荒芜、植被枯萎、湿地萎缩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十二五”农业节水规划,分析了不同农业节水措施和水平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支撑能力,对制定生态系统建设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于我国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滨海平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这一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漏斗区面积逐步扩大并最终引起海水入侵灾害的发生。为评估海水入侵灾害胁迫下莱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莱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受水资源数量及利用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海水入侵程度影响明显。研究时段内,地下水超采面积、海水入侵面积均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表明了海水入侵综合治理的良好效果,有助于莱州市水资源承载潜力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计算表明,研究时段内莱州市水资源承载力不断下降,水资源承载的潜力持续减小,体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巨大影响。对海水入侵胁迫下水资源承载力的合理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艾比湖绿洲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利用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3年的逐月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T检验、小波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艾比湖绿洲地区近54年降水的趋势性、突变性和周期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艾比湖绿洲地区年降水量呈7.95 mm/10 a速率增加,四季降水量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春秋微增,夏冬强增的特点;通过M-K检验发现,艾比湖绿洲地区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了增加突变,但未发生显著趋势性变化;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绿洲降雨在长时间序列中呈多时间尺度特征,变化较大。通过以上分析,近54年艾比湖绿洲地区总体气候呈湿润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干旱地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水资源极度贫乏,二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干旱内陆地区要实现绿洲持续发展,必须走节水增效的生态型绿洲之路。从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特点出发,分析论证了河西地区实施节水灌溉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三大流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绿洲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供水管理者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作为干旱区的主要水源,研究其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玛纳斯河流域典型灌区147团1996-2010年的地下水位监测资料,采用水均衡法对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动态处于正均衡状态,均衡差为246.322万m3/a,地下水年内、年际变化的趋势都逐渐减小。人为因素的影响占64%,比自然因素对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大,其中灌水量和开采量是影响该地区地下水埋深的主要因子,它们的荷载分别为0.945和0.930。  相似文献   

7.
从绿洲农业发展对水资源转化影响的角度,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辨证地分析了流域平原区水资源转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洲农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流域水资源的转化格局,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为绿洲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同时,由于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巨大改变,也引发了地表水域萎缩、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泉水资源量衰减、水质污染与盐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和土地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到了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变化对小开河引黄灌区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区通过农田水利体系把灌区范围沟通成为一个整体, 在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相互交叉融合作用下,使灌区生态系统有了良好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小开河引黄灌区建设前后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分析,探讨了水资源对灌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系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建设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与控制,会增加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和复杂性,使生态经济系统日趋稳定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黑河生态输水对流域植被的影响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由于干旱气候和沙质土壤等自然原因与人类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水资源的盲目掠夺开发等社会原因,导致黑河河道断流、尾闾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沙漠化、盐碱化及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自2000年开始实施向下游生态输水工程。输水后下游地下水位大幅升高,植被随着生境的改变,长势出现明显好转。根据实地监测和遥感数据,分析了生态输水工程对中、下游地下水及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后对中游植被生态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在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及植被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狼心山断面地下水涨幅高达1.4m,在东河生态输水对胡杨的影响范围达到距离河道1000m。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成为制约塔河流域绿洲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为此,确定基于生态水权分配和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绿洲经济转型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塔河流域绿洲经济转型效应;结果表明:塔河流域生态水权分配和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能够不断推动未来绿洲经济转型,但2030年经济转型效应只能达到中等;而且,源流转型效应与干流基本相同;其中,叶尔羌河流域和干流中游转型效应相对较低,干流下游转型效应提升最大。塔河流域绿洲经济转型效应提高决定于绿洲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其中,绿洲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主要制约因素;农业用水和产业用水高效配置、农业发展转型是决定因子,产业转型升级是最关键的驱动要素。  相似文献   

11.
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盆地,具有干旱的气候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尤其制约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众多,但针对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状况、脆弱生态环境的干旱区的评价尚为不足。基于系统可持续发展属性细分理论与Bossel指标体系,针对敦煌市独特的气候、水文、地质、人文特征,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人口5个子系统角度综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敦煌市总体属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对定向指标分析:发现系统对共存类指标的变化极敏感,系统对安全、适应、能效类指标较敏感,生存、自由类指标对系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干旱化气候条件下,自然及人为因素造成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下游民勤县水资源严重匮乏,湖泊干涸,植被枯死,沙漠化日趋严重。在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管统配,加大退耕还林、封禁治理和节水灌溉力度等措施的同时,实施跨流域调水,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的作用是恢复民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政府加大投入,每年通过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1亿m^3黄河水用于民勤生态建设,以拯救这片沙漠绿洲。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加剧。在协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明确水资源的承载极限与承载状态是缓解水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对负荷均衡的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引入协调发展度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均衡发展的程度进行度量,将其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计算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滦河流域。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滦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状态大致呈现出好转的趋势;流域内部的唐山地区的承载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差,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4.
发展节水灌溉事业促进水利全面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貌待点,决定了新疆”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决定着新疆开发建设的速度和步...  相似文献   

15.
以水资源视角下的新疆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4年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进行耦合协调性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系统中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效益指数极速增长,水资源系统和生态系统效益指数平稳波动;全系统耦合度整体处于颉顽阶段,耦合协调性整体属于勉强协调型,其中耦合度指数值略高于耦合协调度值,并且呈现耦合系统越多,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越低态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态和社会经济二类用水指标将水资源利用阶段划分为生态安全、生态临界-农业增长、生态临界-工业增长、生态破坏-农业增长、生态破坏-工业增长和生态恢复6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形态和特征,以确定未来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利用走势。对全国水资源二级区2000年所处的水资源利用阶段进行划分,分析了不同阶段水资源与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特征和不同阶段与上下游和气候分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将主成分分析法引入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以辽河干流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辽河干流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因素、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类;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个城市的水资源承载潜力,表明辽河干流的承载能力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18.
黑河分水对中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分析表明分水对中游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分水引起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减弱,同时对地下水的开采有增加的趁势,叠加作用的结果使得中游地区水环境恶化,地下水位下降1.3~2.7 m,地下水储量减少约8.2×108m3,给中游绿洲植物的生长带来潜在威胁;而对下游有一定的正效应,增加了下游的入境水量,下游的河岸地下水位抬升幅度在横向上0.4~0.6 m,纵向上0.3~3.1 m,有效地改善了下游的水环境,从而使下游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植被覆盖明显增加。但对黑河中、下游水质变化监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1987—2017年民勤绿洲面积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影响民勤绿洲面积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方法】基于GIS和RS技术,采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民勤绿洲面积1987—2017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①1987—2017年,民勤绿洲面积呈"平稳增加-相对稳定-急剧增加-急剧减少-迅速增加"的态势,除2012年面积明显退缩外,绿洲规模基本一直处于扩张状态,2007年绿洲面积最大,为1 359.51 km2。②1987—1992年、1992—1999年、1999—2002年、2002—2007年、2007—2012年、2012—2017年6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面积分别为500.99、510.66、625.70、611.67、672.38和514.66 km2,主要是耕地、荒漠和草地之间的转化。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于绿洲的演变起到决定性因素,其次,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影响人工绿洲(耕地和居工地)的演变。【结论】1987—2017年期间民勤绿洲基本呈现逐步扩张的态势,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人工绿洲面积的扩大,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仍是影响绿洲整体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导致该地区目前供水紧张,加剧了该区供水矛盾,水问题已逐渐成为该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因素。从滇中地区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滇中地区缺水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滇中高原调水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