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研究韭菜迟眼蕈蚊在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格局,2022年5~6月对韭菜迟眼蕈蚊成、幼虫在略阳北柴胡种植地中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频次比较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多种分布型的拟合计算。结果表明在北柴胡种植地中,韭菜迟眼蕈蚊幼、成虫的空间格局均为聚集型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在北柴胡种植地中主要集中在植株顶部上方飞行,植株顶部上方0至30.00 cm高度内的成虫占比达到71.51%,其中在植株顶部上方约15.00 cm处飞行的成虫最多,粘虫板粘附成虫数量达到10.6头/板。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温室韭菜地迟眼蕈蚊种群动态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棋盘式取样及黄板诱集等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日光温室韭菜地中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成虫全年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4月底、5月底、6月下旬,其中5月底的峰值最高;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未观察到韭菜迟眼蕈蚊;4月下旬后,被害株率已超过80%。  相似文献   

3.
针对韭菜标准大棚、小拱棚和露地3种栽培模式,利用黄板诱杀技术,研究宁波地区迟眼蕈蚊成虫在韭菜不同栽培模式中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标准大棚中韭菜迟眼蕈蚊1年发生5代,小拱棚和露地栽培模式中1年发生4代;标准大棚中越冬代高峰期为3月中旬,小拱棚和露地栽培中为4月中下旬;全年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高峰在春季,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夏季不发生,秋季发生高峰为10月中下旬;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关键防治期春季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秋季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俗称"韭蛆",是危害韭菜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大中棚韭菜田发生危害严重,轻者造成黄叶倒伏,重者缺苗断垄,甚至毁种,严重影响韭菜的产量和质量。一、危害特点迟眼蕈蚊以幼虫  相似文献   

5.
介绍晋南地区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危害情况、形态特征,分析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当地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韭菜迟眼蕈蚊(韭蛆)是我国特有的蔬菜害虫,尤其喜食韭菜。农业上多采用药物的方法进行防治,但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本文根据韭菜迟眼蕈蚊(韭蛆)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危害特点,总结了其绿色防控技术,旨在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韭菜迟眼蕈蚊(韭蛆)。  相似文献   

7.
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发生盛期,在田间研究黄色、蓝色、绿色、青色和白色5种颜色黏虫板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黄色黏虫板对成虫的诱集效果最好,蓝色、绿色次之,青色和白色效果相对较差。研究黄色黏虫板不同方位、不同挂板高度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南面诱集到的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数量最多,与东、北2个方位之间差异显著(P0.05);挂板高度为0 cm时诱集的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最多,与高度20、40 cm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3月,韭菜迟眼蕈蚊在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胡萝卜上大面积发生,部分田块造成严重缺苗现象。这是首次报道该害虫危害胡萝卜,相关植保部门和种植户应注意监测和防控。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其幼虫俗称韭蛆,因其栖息于地下,在作物的地下嫩茎、主根和其地面附近的皮下组织等处危害,防治困难,是造成目前我国韭菜减产和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韭菜迟眼蕈蚊食性很杂,实验室内甚至可用土豆、花生、大豆等材料饲  相似文献   

9.
韭菜迟眼蕈蚊是一种严重危害韭菜的地下害虫,目前防治上以化学防治为主,常常出现过量用药的现象,造成环境污染并严重伤害食用者身体健康,因此亟需探寻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本文就韭菜迟眼蕈蚊的形态特征及危害症状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牛蕴华 《农业科技通讯》2023,(10):190-191+194
韭菜迟眼蕈蚊是为害韭菜的重要地下害虫,对山东省韭菜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作者就山东省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建立韭菜迟眼蕈蚊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防控韭菜迟眼蕈蚊时合理选择防治时期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承德地区野生北柴胡为试材,通过样方调查对不同生境中柴胡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野生柴胡驯化扩繁及野生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海拔变化影响柴胡种群分布及表观形态特征。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野生柴胡株高、叶宽、小总苞片可以解释72.4%的野生柴胡根部颜色信息,野生柴胡花柄长、根部颜色、叶长可以解释94.7%的野生柴胡叶形信息,野生柴胡叶形、具花数可以解释59.5%的野生柴胡伞幅信息。因此,在野生优质柴胡资源驯化时,就地保护驯化扩繁,更有利于保护野生柴胡资源种群的优势性状。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地区韭蛆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哈尔滨地区韭蛆的最佳防治时期、方法及部位,以越冬韭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及室外盆栽饲养技术,对韭蛆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露地、保护地韭蛆一年发生3代,以一代幼虫危害最为严重,露地发生在5月中旬,保护地发生在5月初;越冬虫态发育起始温度为16℃;成虫活跃在土壤表面高度10cm空间,幼虫活跃在土表2cm根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济绿色的韭蛆防治方法。[方法]对德州市拱棚和露天栽培韭菜地韭蛆数量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并研究了寄主植物对韭蛆的诱集能力及利用诱集带防治韭蛆的效果。[结果]通过系统调查,明确韭蛆在德州地区1年发生5~6代,露天栽培条件下1年发生5代,为害高峰在5月中下旬;拱棚栽培条件下1年发生6代,为害高峰在4月中上旬和5月中上旬。几种寄主植物对韭蛆成虫诱集能力为韭菜大蒜洋葱,利用韭菜本身设置诱集带对韭蛆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韭蛆的适期绿色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由烟粉虱专性传播的毁灭性病害,为明确烟粉虱带毒率及其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和危害程度的影响,采用PCR检测方法对陕西和宁夏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寄主作物上的烟粉虱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6月番茄上的烟粉虱带毒率最高,均达到100%,9月次之,为90%,说明5、6、9月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高发时期;陕西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宁夏所采集的烟粉虱带毒率均在60%以上;对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豆角5种不同寄主作物上烟粉虱带毒率检测结果表明,番茄上的烟粉虱带毒率最高,为78%,说明番茄是带毒烟粉虱更喜食的寄主作物。烟粉虱广泛的分布区域、高携带双生病毒率和高种群密度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近年来危害不断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方式下韭菜迟眼蕈蚊发生为害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韭菜迟眼覃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为害韭菜、葱、蒜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研究明确了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韭菜露地栽培和温棚栽培方式下,韭菜迟眼覃蚊不同的发生、为害规律。露地栽培韭菜田中,韭蛆1年发生5代,为害高峰为春、秋两季;温棚栽培韭菜田中,1年发生6代,冬季扣棚以后是该虫为害高峰,而欣棚后从春季到秋季养茬这段时间,成虫和幼虫发生量很小,为害极轻。韭菜迟眼覃蚊的发育速度及年发生代数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土壤湿度是决定其发生数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0.5%毒死蜱药肥混剂对韭菜韭蛆的防治效果。[方法]于2012~2013年,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进行了0.5%毒死蜱药肥混剂防治韭菜韭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0.5%毒死蜱药肥混剂在1875g/hm2施用量下,2012和2013年药后21d的防效分别达77.15%和80.00%,21d虫口防效分别达99.55%和97.30%,增产效果分别为59.06%和30.09%,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毒死蜱颗粒剂。[结论]应用0.5%毒死蜱药肥混剂防治韭蛆,推荐使用剂量为l125~1875g/hm2。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温室中可周年发生为害,在露地4月份开始为害,12月份进入越冬,春秋两季为害高峰,以秋季为甚。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适期是成虫期和低龄幼虫期,试验药剂中,防治成虫较好的药剂有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以及印楝素,3种药剂常用浓度对成虫药膜1 d的LT50值分别为20.13、27.21和57.68 min,药膜3 d的LT50值分别为66.61、54.49和104.05 min。防治幼虫较好的药剂有灭幼脲三号、吡虫啉、灭蝇胺和辛硫磷,4种药剂对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39.62、110.67、6.46和378.30 mg/L,田间14 d的防治效果都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自制的饲养器具,建立了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方法。将野外采集的幼虫饲养在自制装置中,(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用滤纸收集蛹,用葱白片收集卵。采用此法饲养的韭菜迟眼蕈蚊可顺利完成生活史,其孵化率为91.0%~94.2%,幼虫的存活率为86.4%~92.0%,化蛹率为82.0%~87.6%。本方法节省人工和饲养空间,可有效实现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批量繁殖。本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其它根蛆类昆虫的饲养。  相似文献   

19.
以北柴胡根为试材,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方法,获得uingene序列信息,研究分析SSR分布、基元特征,设计、验证EST-SSR引物的有效性,为开发、丰富EST-SSR分子标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北柴胡根转录组中共筛选到31 176个SSR位点,分布于21 732条unigenes,出现的频率为20.08%,分布密度为3.20个/10 kb,主要重复基元类型以二核苷酸最为丰富,共21 056个,占SSR位点总数的67.54%;其次是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19.05%和12.07%;四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基元数量均较少。不同核苷酸基序类型共有131种基元,重复基元次数在5~11次的数量最多,占SSR总数的91.7%,且长度基本小于15 bp,其中AT/AT和AC/GT这两种基元在二核苷酸中出现频率最高。2 064条和1 004条含有SSR位点的unigenes分别注释到GO和KEGG通路,获得注释的基因功能主要与基础代谢相关。从22 090对具有潜在多态性的EST-SSR引物中,随机挑选20对引物对3个北柴胡种质DNA进行PCR扩增,扩增成功率最高达85%。北柴胡根转录组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