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减小生物质原料粒径是提高生物质精练过程中组分分离效率的关键步骤,生物质粒径的大小以及不同机械处理方式对原料反应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对比了机械粉碎与双螺杆挤压机联合盘磨处理获得物料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机械粉碎物料受到剪切力作用,长度变短导致粒径变小,纤维仍然呈紧密的束状结构;随着粒径减小,比表面积与吸液能力随之增加,反应性能越好,粒径小于0.18 mm的物料反应性能最优。双螺杆挤压机联合盘磨机利用剪切力、摩擦力、挤压力使物料纤维微纤丝化,打开了部分闭合纹孔。与粒径小于0.18 mm的粉碎机粉碎物料相比,双螺杆挤压联合盘磨获得的物料比表面积提高了31.54%,吸液能力提高了43.46%;过氧化氢预处理时,木质素去除率提高31.93%,预处理后酶解葡萄糖得率提高54.19%。实验表明,双螺杆挤压机联合盘磨处理比机械粉碎更利于提高生物质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物质一体化制氢工艺,考察了不同金属元素(K、Ca、Mg、Fe、Zn)对玉米芯制氢过程中产氢率、产品气体组成以及碳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元素催化效果依次为KFeMgCaZn,其中K元素的催化效果最为明显,碳转化率达到85.65%,添加K能够促进生物质在热解段和气化段的热化学转化,分别使碳转化率最大提高了5.31和10.30个百分点。当热解温度600℃及气固同步转化温度850℃时,产氢率、潜在产氢率和碳转化率分别为70.02g/kg、86.97g/kg和90.11%。同时,随着温度升高,生物质炭产率降低,K元素损失变大,在850℃时,生物质炭产率和K元素损失分别为13.56%和74.11%  相似文献   

3.
4.
阐述了生物质热解机理,并综述了热解温度、升温速率、物料的种类与形态、压力、滞留时间、反应气氛、物料含水率、灰分含量等因素对热解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共催化的方式可以为生物质转化提供氢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物质和不同醇类(有效氢碳比为2)在流化床中共催化转化的研究,发现生物质和不同醇类的共催化转化都能够提高烃类化合物的产率,其中和甲醇共催化提高的幅度最大(24%)。在催化热解工艺研究方面,发明了一种集生物质催化热解、热量自给和催化剂再生等多个过程一体化的工艺方法和装置,提出了能够实现该方法的内循环串行流化床反应器,并对该新型反应器冷态流动规律和热态制备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冷态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定义了该反应器的六种气固流动结构,绘制了流动结构相图,获得了稳定的操作区间和颗粒循环量的调控方法。热态实验研究表明,该新型反应器能够连续稳定地制备烯烃和芳香烃等化学品(以稻秆为原料,烯烃和芳香的产率之和保持在20%以上),同时能够实现热量的自给和催化剂的再生。在该反应器中对稻杆和具有高有效氢碳比的废弃油脂共催化热解研究结果显示,烯烃和芳香径的产率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6.
7.
影响玉米秸秆颗粒状燃料性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碎料为原料,在不同含水率和不同原料粒径的情况下,使用环模压缩制成玉米秸秆颗粒状燃料,分别测定压缩密度和耐久性,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在工业化生产中原料含水率是影响颗粒燃料的重要因素,而原料的粒径则是非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以棉秸秆为原料,利用环模式颗粒成型机制备颗粒燃料,通过研究原料粒径及含水率的变化对颗粒燃料的成粒率、长度、直径、颗粒密度、机械耐久性、灰分及低位发热值的影响规律,探索棉秸秆颗粒燃料的较佳制备方法。结果表明:原料的含水率及粒径对颗粒燃料的基本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当原料含水率控制在20%左右,原料粒径为2~4 mm时,颗粒燃料显示出了较佳的性能特征,具有较大的商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自1947年Watt提出林窗概念以来,林窗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阐述了林窗的形成方式及其对光照和温度、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期为森林生态系统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以西藏自治区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特殊环境,分析了其对常用灭火装备的影响.阐述了高原林区水泵灭火的优势,水泵灭火的主要原理及方法,水泵灭火的主要作用,高原林区水泵灭火应把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沼气燃料在小型柴油机上燃用措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沼气成份、性质、燃烧特性和沼气净化,分析在柴油机上燃用沼气的影响因素,及采用的技术措施。通过对改装的沼气一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和原机对比试验研究,证明在原机压缩比不变,增大进气量,控制引燃量及增大供油提前角等技术措施下,柴油机能取得明显节油效果,其动力性接近原机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直接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笔者构建了阴阳两极均为液体杂多酸的光催化剂生物质燃料电池,其中杂多酸既是光催化剂也是储存电子的载体。以葡萄糖为燃料,研究了该电池在不同的燃料浓度、温度和流速条件下的电池性能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阳极磷钼酸的还原度是决定电池功率的关键因素,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磷钼酸的还原度呈线性增加。相同电池运行条件下,随着电池燃料浓度的增加和光催化反应时间的延长,还原度增加,电池输出功率增大;随着温度及电池液循环流速的增加,电池的输出功率也增加。经光照充电后,该电池可在无光照条件下持续工作放电,试验中的电池输出功率为10 m W/cm~2以上,最大值达31.5 m W/cm~2。该燃料电池可直接、高效利用生物质能,在新能源领域有较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绞盘机阻抗扭矩的特点和柴油机的速度特性,提出了索道绞盘机与柴油机动力特性的合理匹配原则;并通过负荷特性分析,提出可采取调整绞盘机的传动比和调整柴油机某些参数的方法,改善索道绞盘机与柴油机的经济性匹配。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高致密固化生物质燃料产品的环保性能进行检测,其结果表明:该固化生物质燃料产品的污染气体释放量非常低,完全符合国家在污染气体排放方面的标准;固体颗粒释放要好于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烟尘平均浓度只有25 mg·m-3,排烟黑度也小于1度;燃烧后产生的灰分不含污染物质,可以直接排放,并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油松-沙棘混交模式对生境和油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油松纯林为对照,对油松与沙棘行状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宽行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林地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及油松的存活率、高度、地径、顶梢年生长量等进行13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均高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林地的光照强度为油松纯林的较高,带状混交、宽行混交沙棘平茬、行状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宽行混交和行状混交的较低;土壤储水量在11年后表现为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油松纯林的较低;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表现为沙棘郁闭度、高度越高,土壤密度越低,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越高.与油松纯林相比,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油松的高度和地径在6年以后明显较低,存活率在7年以后显著降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高度在7年以后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油松高度在10年以后高于带状混交的油松;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地径在9年以后大于油松纯林的油松地径;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的油松顶梢年生长量在6年以后较大,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的较小.油松与沙棘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促进了油松的生长,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降低了油松的存活率,抑制了油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减少运行车辆燃料消耗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我国运行车辆燃料消耗的现状,分析影响燃料消耗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提出一些减少燃料消耗的措施,对于指导道路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木本植物油脂是一种占有重要地位的生物原料,具有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可再生等特点。木本植物油脂热化学转化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转化途径,所得富烃基燃料通过酯化降酸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现有的化石燃料。目前对于富烃燃料燃烧动力性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采用B20(富烃燃料20%,0#柴油70%)和0#柴油进行参照对比进行了研究考察。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木本植物基富烃燃料B20的排放性能(烟度、CH、CO、NOx)优于0#柴油,台架实验考察的转矩性能和功率性能等动力性能指标与0#柴油相比略有下降,但其能够很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王培东  马文杰  文丰  马召威  张平 《绿色科技》2022,(4):173-176,180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揭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探索区域生境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北京市良好和优等的生境分别增长39.52%和2.18%,中等级生境减少30.68%,生境质量总体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生境质量最高的区域为门头沟区,生境质量平均值为0.9...  相似文献   

20.
木塑复合材在使用时应考虑不同的环境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密度的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经高/低温和浸水处理后材料的弯曲性能的变化情况,为木塑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