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罗汉果青枯病菌的生长温度、pH、碳氮营养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罗汉果青枯病菌Lu L3菌株能在pH5.0~8.5和12~40 ℃的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的pH范围为6.0~7.5,最适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8~35 ℃。测试的6株病原菌株,其生长均能利用蔗糖、葡萄糖、乳糖、山梨醇、麦芽糖、甜醇和甘露醇作为碳源,利用蛋白胨、牛肉浸膏、酵母浸膏、硝酸铵、硝酸钾和脲作为氮源。气温、土壤种类和罗汉果的生育期对病原菌入侵寄主有影响。在20~35 ℃范围内,气温升高利于病原菌的入侵,病害发生严重;病原菌在黏土中入侵寄主容易,在壤土中入侵寄主困难;罗汉果植株越小越利于病原菌的入侵,花蕾期后,未观察到植株被病原菌侵染。接种病原菌Lu L3菌株后,12 h时植株的根表分离到接种的病原菌株;24 h时根内分离到接种的病原菌株;36 h时茎内分离到接种的病原菌株。  相似文献   

2.
内生细菌B47菌株的鉴定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于番茄茎部能较强抑制茄青枯病菌生长的内生细菌B47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其最适长pH5~6,最适生长温度为35℃。室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淋根法先接种B47后接种病菌和用注射法先接种B47菌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可取得81.25%和92.10%的防效,而用淋法、注射法同时接种B47菌与病原菌的处理防效较低。  相似文献   

3.
烟草内生短短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烟草青枯病区采取健康烟草植株,从其茎杆内分离到2株对烟草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arum)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009和011。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菌株009和011均归属为Brevi-bacillus brevis,009、011菌株与B. brevis(AY591911)相似性分别为99.5%和99.0%,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444284、DQ444285。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最适生长pH值分别为6.5、7.5,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30℃。温室内用淋根法分别先接种009和011菌株,后接种病原菌,其防效分别为87.25%和52.30%。用009和011菌液分别和烟草青枯病菌的混合液淋根,其防效明显低于前者。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011菌株的防效明显高于009菌株和农用链霉素。  相似文献   

4.
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于番茄茎部能较强抑制番茄青枯病菌生长的内生细菌B47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其最适生长pH5~6,最适生长温度为35℃。室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淋根法先接种B47菌后接种病原菌和用注射法先接种B47菌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可取得81.25%和92.10%的防效,而用淋根法、注射法同时接种B47菌与病原菌的处理防效较低。  相似文献   

5.
近年在黑龙江省保护地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植株黄萎病害,从其病茎上分离得到10个菌株。将其接种番茄幼苗,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该菌。经鉴定,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适范围20-25℃,以22.5℃生长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病菌菌丝在pH4-8都能生长,以pH 5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6.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木霉菌株GAS1-1,经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该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AS1-1被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为甘肃省木霉新记录种。该菌株对玉米镰孢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穗腐病菌F. verticillioides、棉花枯萎病菌F. oxysporum、玉米腐霉茎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玉米腐霉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100.00%。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其在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产孢温度为25℃;在pH 5~12的培养基上菌丝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均为5;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9℃,10 min。表明短密木霉菌株GAS1-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引起云南核桃叶枯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本文对分离自叶枯病病斑上的一株拟盘多毛孢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采用生长速率法、悬滴法和载玻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是引起云南核桃叶枯病的新病原。该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光周期L//D=12 h//12 h,最适生长pH为4~8。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受pH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在中性及碱性环境下不萌发,最适萌发pH为4~5;在高于90%的相对湿度下才能萌发。分生孢子在20~25℃下萌发率最高,全光照最适于孢子萌发;核桃叶汁液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内蒙古、河北地区燕麦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8S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以离体和活体叶片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分离到3株菌株R1、H44和B8,根据形态学特征和18SrDNA序列分析将3株菌株均鉴定为燕麦内脐蠕孢菌Drechslera avenacea(M.A.Curtis ex Cooke)Shoemaker,有性态为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 S.Ito et Kurib.。3株菌株均为致病菌,在离体和活体叶片上均能产生腐烂坏死病斑。3株菌株的菌丝在5~30℃、pH 5~11范围内均可生长,其中菌株R1和H4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为8,菌株B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生长pH为7~8。3株菌株对碳源的利用效果中均以淀粉最好,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菌株R1的最适氮源是硝酸铵,对蛋白胨和尿素利用效果最差;菌株H44和B8的最适氮源是蛋白胨,菌株H44对硫酸铵利用效果较差,3株菌株都不能利用碳酸铵,且菌株B8也不能利用尿素。  相似文献   

10.
 净作11年的橘园首次套种芝麻,发现园内芝麻青枯病发生严重。为探明芝麻青枯病初侵染源,本研究从芝麻青枯病株上分离到菌株JXRs02,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聚类分析,鉴定其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利用针刺接种法,将JXRs02菌株接种至柑橘园中的4种杂草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以及加拿大蓬,发现JXRs02能够侵染凹头苋杂草,造成枯萎症状;LAMP检测的结果显示,在凹头苋病株组织内能够检测到青枯雷尔氏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了对凹头苋杂草具有致病性的菌株和造成芝麻青枯症状的病原菌同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同时发现,在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4种杂草的根际土壤中芝麻青枯病菌均能够定殖繁衍。推测凹头苋杂草可能为芝麻青枯病菌的中间寄主,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等杂草根际土壤积累的菌源可能为橘园套种芝麻后青枯病的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对制定作物青枯病的防治策略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拮抗放线菌St-145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先接种放线菌St-145菌株2d后再接种茄青枯雷尔氏菌的植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83%;先接种病原菌2d后再接种St-145菌株对该病的防效为30.86%。St-145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16.39%。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黄萎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自疑似感染黄萎病沙打旺植株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依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验证,同时在室内条件下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分别利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生理小种和交配型特异性引物对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进行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13株病原菌菌株,其形态学特征和培养性状基本相似,经鉴定引起沙打旺黄萎病的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该菌具有较宽的温度和酸碱度适应范围,最适生长和产孢的温度为25℃,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分别为pH 7~9和pH 6~7;该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和D-甘露醇,最适生长氮源为牛肉膏和胰蛋白胨,最适产孢氮源为甘氨酸。分离获得的13株大丽轮枝菌菌株均属于2号生理小种和MAT1-2-1交配型,表明无性繁殖可能是大丽轮枝菌的主要繁殖形式。  相似文献   

13.
花生青枯病内生拮抗细菌的鉴定、抗菌活性及其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区健康花生植株茎秆内分离到1株对花生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命名为BZ6-1菌株.拮抗试验表明,该菌具有较广抗菌谱,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形态观察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糖蜜10g·L-1,蛋白胨0.5g·L-1,酵母膏0.5g·L-1.最适发酵条件为pH8.5、装液量50mL/250mL、温度25℃、转速200r·min-1、培养时间21h,在此条件下拮抗圈直径达34.0mm.田间试验结果表明BZ6-1菌株对花生青枯病防效达62.3%.  相似文献   

14.
病原细菌无毒基因avrD介导的抗赤星病转基因烟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从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中获得的无毒基因avrD片段与病原菌诱导型的特异启动子PⅠⅡ、CHS和PAL构建成表达盒,通过土壤农杆菌分别转化烟草品种K326和Bottom Special。经烟草赤星病菌孢子定量接种转基因植株及其离体叶片,筛选到一批高抗植株。Southern分子杂交检测证明,启动子-avrD嵌合基因已整合到寄主染色体并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15.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造成的烟草青枯病是烟草主要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从运城盐湖湖岸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FY-C;并进一步分析了菌株FY-C的抑菌谱、对青枯病菌的潜在生防效果。结果显示,经菌株FY-C无菌滤液处理24 h后的青枯病菌细胞壁降解,内容物外渗;且对青枯病菌产生的抑菌活性表现出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通过形态、生理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FY-C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且菌株FY-C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制作用。促生试验显示,菌株FY-C发酵液灌根处理烟草45 d后,株高和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28.54%和24.90%;防治试验显示,菌株FY-C发酵液灌根预处理5 d后接种青枯病菌较对照处理(LB处理)防效增长了59.74%。此外,发现菌株FY-C具有分泌纤维素酶、蛋白酶及生成生物膜的能力。综上,贝莱斯芽胞杆菌FY-C具有较大的生防潜力,能够为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内生菌B47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从番茄茎分离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47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株的抗链霉素突变菌株,研究其在土壤和番茄植株根、茎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47可在土壤和番茄植株中定殖。B47施到土壤中后的15~45天,其数量逐步增加,45天后,其数量逐步下降。B47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随土壤的种类和土壤的处理情况而异。施入菜地土后的第45天,B47在非灭菌土中的数量是9.91×105cfu/g土壤干重,而在灭菌土中的数量是9.84×107cfu/g土壤干重。接种后,番茄植株根和茎中的B47数量,从苗期到结果期逐渐增加,但到了成熟期呈下降趋势。B47和番茄青枯病菌混合施入土壤后,随B47的数量增加番茄青枯病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当番茄植株根和茎中B47的含量分别为1.17×104cfu/g鲜重和3.33×104cfu/g鲜重时,接种番茄青枯病菌后的第20天,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达79.79%。  相似文献   

17.
测定15种农药、芽孢杆菌By22菌株及其分泌的拮抗物质对罗汉果根腐病的抑菌效果,以斑锈灵最强,抑菌效果为96.03%。盆栽防治试验,先施药处理后接种罗汉果根腐病菌和先接种后施药的植株,都是斑锈灵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77.58%和68.75%;Bv22粗提取物加斑锈灵次之,防效分别是51.35%和65.55%。  相似文献   

18.
青枯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活性物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生青枯病的土壤中分离得到4株对植物青枯病病原菌青枯劳尔氏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HY96-2的拮抗活性最强。该菌对其他5种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原真菌均具很强的拮抗作用。通过对HY96-2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等进行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多粘类芽孢杆菌。在此基础上,通过盐析等方法得到HY96-2产生的对青枯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粗提物,检测了温度和pH对粗提物活性的影响。当温度高于40℃、pH低于4.3或高于8.2时,活性很弱;蛋白酶K作用容易失活;超滤结果表明,该粗提物可能是分子量低于5kD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19.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先接种放线菌St-145菌株2d后再接种茄青枯雷尔氏菌的植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3.83%;先接种病原菌2d后再接种St-145菌株对该病的防效为30.86%.St-145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16.39%.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作者通过分离筛选自然弱毒株、60Co辐射诱变和EZ-Tn5插入诱变,分别获得3、12和40株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经盆栽番茄苗致病性检测,15 d后均未发病,证实均为无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进一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试验表明,从番茄青枯病发病田块分离的无致病力突变菌株FJAT1458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100%。该菌株能定殖番茄植株根系土壤、根部和茎部,定殖数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并且接种浓度越大、苗龄越小,定殖数量越大。从构建的防效模型可以看出,不同接种浓度条件下,植株发病率随时间变化符合的回归方程不同,相关系数R值也不同,接种浓度越大,R值越小。本研究获得的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菌株FJAT1458对番茄青枯病具有很好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