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安徽沿江棉区棉花的移栽密度、施氮量、施磷钾肥量、去早蕾数及喷缩节安量与棉花烂铃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建立了棉花烂铃率和烂铃指数对5项栽培因子反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模型极显著,并与实际相吻合,5项栽培因子对棉花烂铃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同时因子间存在着互作效应。此模型可作为近似气候年份棉花烂铃的预测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GM(1,1)模型参数估计方法进行了改进和简化,据此组建了苏北沿海棉区棉花烂铃病流行趋势超长期预报模型,经1980~1989年回报和1990~1995年预报,棉花烂铃病流行轻、重发生的符合率达100%;1996~2000年预报结果为1998年和2000年为重发生,其余3a为轻发生。这将为棉花烂铃病的研究和防治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为GM(1,1)模型能在基层病虫测报站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如:C、K、C_A、I、I_δ、)测定,以及Iwao’线性回归、Taylor’sS ̄2一回归和格局纹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烂铃空间格而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且聚集强度随烂铃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其空间格局的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其大小约为2~5株棉花,平均约含2.84个烂铃个体,且个体群内的个体呈随机分布,经μ检验和方差分析,双对角线5点式、棋盘式和平行跳跃式等3种取样方法均适用于棉花烂铃田间调查,尤以双对角线5点式为佳,用双对角线5点式应样法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一般病情普查至少10个样方(每样方系5株棉花),系统测报和科研调查为20~30个样方。最后给出了棉花烂铃平均密度的零频率简易估计模型。  相似文献   

4.
<正>棉花烂铃可造成其产量品质大幅下降:一般年份,烂铃造成减产10%20%,收入减少25%左右;大发生年份,烂铃高达30%~40%,减产30%以上,减收50%左右。由于目前抗虫棉的抗病性能差,加之"两膜"栽培田的扩大,致使近年来烂铃呈现早而重的上升趋势,已成为棉花的主要病害。我国北方棉区,烂铃一般从7月底开始,8月上旬迅速上升,8月下旬到9月初是高峰期,9月上旬后陡降,但直至整个  相似文献   

5.
秋淋对转基因抗虫棉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2004年秋淋灾害年,对早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5和33B及中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1和SGK321的产量形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阴雨寡照,导致烂铃增多,早衰加重。棉株上部和外围成铃率不足10%,早熟棉花烂铃率达25.4%,比中熟棉花高4倍多,失去早发优势,10月10日早熟棉花收获量比中熟棉花减产31.1%。中熟棉花伏桃比例较高,7月集中成铃性强,与关中棉区最佳成铃期吻合,对关中棉区秋淋发生率高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正>棉苗炭疽病是世界性病害之一,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在长江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苗期和铃期受害较重。棉苗受害轻的影响生长,严重的成片死苗,棉铃受害引起烂铃。  相似文献   

7.
通过主茎早摘心,以叶枝结铃为主的栽培措施可影响棉花结铃及铃重。其单铃重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在7月16日 ̄25日,第2个在8月6 ̄15日。在两个高峰内所结棉铃的平均铃重分别比整株铃重高18.8%和12.7%。  相似文献   

8.
神泉珍珠绿     
彭仁林 《茶业通报》1996,18(1):43-43
神泉珍珠绿彭仁林(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247282)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地处皖南山区,东临九华山,西濒鄱阳湖,海拔20~50m。土壤PH值4.8~5.0。年降雨量1550~1600mm,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达280天以上。龙...  相似文献   

9.
80年代以来,河南省棉区棉红铃虫再度猖獗,其发生特点为:由豫南向豫北逐渐发展。发生期较50年代有所延长;年度内田间生存率逐代提高,棉花受害逐代加重,不同种植和生长类型的棉田受害有显著差别;主害代为第三代,其年度间发生轻重主要受第三、四代棉铃虫防治频度和8、9月份降雨的影响。棉红铃虫对棉花的危害损失率Y与单铃子棉含虫量(包括羽化孔)X呈幂函数关系,第二代为:Y=2.742X1.41,第三代为:Y=5.475X0.936,据此模型估算的防治指标试用于生产,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发生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7 年, 在江苏省常熟市徐市镇棉花落叶型黄萎病地(致病小种为落叶型JC5),对苏棉8 号从6 月初至9 月中旬进行棉花黄萎病调查, 并结合当地的气温、雨日等气象因子对黄萎病的发生消长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平均气温23℃最适宜发病, 平均气温大于28℃时发病停止(隐症)。黄萎病的日增病指与平均气温、雨日相关性较强, 与雨量相关性较差。合并5 年的资料, 通过多因子筛选, 得出日增病指(Y)与雨日(X2)、大于23℃的有效积温值(X1)的关系式: Y= - 0.14949X1+ 0.14544X2+ 0.935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