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马铃薯是山区、半山区的早熟高产春粮作物,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既可做粮食,又是城镇居民的主要蔬菜之一。根据我县农民多年实践经验,要夺取马铃薯高产,在栽培技术上应抓好以下几点:1.选用优良品种和优良种薯生产实践表明,适应浙南地区推广种植的良种有东农303、克新2号、克新  相似文献   

2.
中稻与秋大豆配套栽培,是近年来我县洞溪乡推广的一种栽培模式。它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变当地传统的种稻习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其中稻增产显著,秋大豆品质好。一、效果好1.粮豆丰收,收入增加 洞溪乡2003年共推广“中稻—秋大豆”种植面积70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是我国人民重要的口粮,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历来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鲜食大豆一直是大众喜爱的菜肴,也是一种重要的旱粮作物。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新型农作制度不断涌现,鲜食大豆—单季晚稻轮作模式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旱粮作物种植,不仅提高粮食产量,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该模式通过水旱轮作既缓解了土壤连作障碍,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粤北山区是广东省春植玉米和夏播大豆的主要产区,由于天气、品种搭配等因素,导致很多地方仅种植1季春玉米或1季夏大豆,没有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产值较低.根据近年来在粤北山区进行大豆、玉米新品种栽培技术示范试验,从良种选择、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栽培模式、施肥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农民种植旱粮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武定县海拔2 300 m以上的高寒山区,热量资源种植一季作物有余,种植两季作物不足,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周年粮食产量和产值,变一年一熟为一年多熟。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一套规范的旱粮多熟制立体种植技术,周年复合产量由种植一季玉米的450 kg/亩增加到787 kg/亩,产值由540元/亩增加到1 500元/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高寒山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1世界椰子生产 全世界椰子生产发展比其它油料作物缓慢.与大豆、向日葵和油菜籽等短期作物不同,它们的种植面积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多了可以减少种植面积,不足就可以适当增加.椰子是一种长期作物,因此不能用同样的调节方法.此外,与油棕和大豆等大农场种植作物不同,椰子是一种小农经济作物,种植户是数以百万计的农民,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源,而且绝大多数是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7.
桂中旱地玉米套种大豆亩产吨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宾县是桂中农业大县,耕地面积245万亩,旱地占64%.旱粮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农民素有玉米套种大豆的种植习惯,但由于种植和管理粗放,产量较低,平均年亩产量不足600公斤.  相似文献   

8.
燕麦是云南省山区传统的粮、草兼用作物。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且丰产的燕麦新品种种植,对解决高寒冷凉山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陕南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经过多年栽培实践,将马铃薯玉米间套技术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有机结合,总结出了马铃薯-玉米-大豆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该模式在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基础上,增收一季马铃薯和一季大豆,增加了粮豆产出,提高了种植效益,在陕南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本文对该模式及关键技术做了详细介绍,以期能够进一步指导种植户生产,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和大豆是勐伴镇主要的旱地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大春播种时少雨干旱及部分香蕉地退蕉还田之后,两种作物年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稳定在2.2万亩左右,占全镇粮豆播种面积的67.1%。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2012至2013年,在勐伴镇钟山村指导群众进行玉米、大豆作立体间作高产栽培模式种植(即起厢种植大豆,隔沟起厢种植玉米)获得成功。从种植过  相似文献   

1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农业种植技术,在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花生和马铃薯等作物种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提高了作物产量,还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改善了土壤因肥料施用过量而造成的理化性质改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是世界四大大豆生产国之一。我省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三四积温带大豆生产面积占全国大豆生产比重较大,而我县正是处于三四积温带。大豆是我县的主载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左右,也是农民的一项主要收入为此我们农技人员都大豆丰产技术进行研究总结。一、目前三四积温带大豆生产现状面积大、总产多、单产水平不高。二、大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迎茬严重,种植粗放,品种多乱杂,整地质量差,施肥不合理,小四轮作业,药害时有发生播种质量达不到标准。  相似文献   

13.
大豆是一种粮、经、饲兼用作物,在榆林市种植历史悠久,曾经是榆林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榆林市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缩减,目前,种植面积为32000hm2,总产量为26400吨。笔者就榆林市大豆生产中存在的大豆产业政策乏力,比较效益差,农户种植积极性普遍降低;生产环境低劣,品种单一,单产低而不稳;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生产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危害严重,大豆加工增值产业缺失等主要问题和政府政策推动战略,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大豆生产环境,加快大豆品种选育,引种试验推广提高大豆单产;扩大大豆生产规模,加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开展大豆深加工,提高大豆附加值等解决途径,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建议,为促进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提升大豆整体生产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周长安 《北京农业》2007,(12):40-40
大豆是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养地作物。近几年。大豆间作玉米技术在我县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发挥这两种作物的优势,起到互补作用。既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又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营养素的产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证明,大豆间作玉米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大豆是一种粮、经、饲兼用作物,在榆林市种植历史悠久,曾经是榆林市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入21世纪,榆林市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缩减,目前,种植面积为32000hm2,总产量为26400吨。笔者就榆林市大豆生产中存在的大豆产业政策乏力,比较效益差,农户种植积极性普遍降低;生产环境低劣,品种单一,单产低而不稳;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生产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病虫危害严重,大豆加工增值产业缺失等主要问题和政府政策推动战略,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大豆生产环境,加快大豆品种选育,引种试验推广提高大豆单产;扩大大豆生产规模,加强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创建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开展大豆深加工,提高大豆附加值等解决途径,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建议,为促进榆林市大豆产业发展,提升大豆整体生产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豆是绥棱县主栽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都在5.34万hm2左右。由于种植大豆较其他作物省工省时,销路顺畅,特别是近年来大豆价格一路走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豆面积逐年呈增加的趋势,然而由于连作重茬严重,使大豆达不到理想的产量水平,甚至有些地块呈逐年减产的趋势。从2007年开始,针对这些问题,对大豆低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低产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是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养地作物。近几年,大豆间作玉米技术在我县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可发挥这两种作物的优势,起到互补作用,既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又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营养素的产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证明,大豆间作玉米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实践证明,实施粮、经、饲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工程,切实把引草入田、发展山区草业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冬闲田地种草养畜工程,是加速墨江县草食畜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墨江县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探索适宜宁南山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对解决宁南山区人口逐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的粮食总量平衡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畜牧养殖业迅速发展对大豆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利于深入推动宁南山区“稳粮增豆”行动。本文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期播种、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农机配套、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化学调控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豆是我国四大栽培作物之一,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同时也是北方旱作区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大部分大豆种植在年降雨量300~600 mm的雨养农业区,由于长期面临干旱的胁迫以及粗放的栽培方式影响,导致大豆平均产量一直徘徊在1 650 kg/hm2左右,产量低,效益差,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用地膜全地面覆盖,使整个田间形成沟垄相间的集流场.将农田的全部降雨拦截汇集到垄沟,通过渗水孔下渗,最后聚集到作物根部,成倍增加了作物根区的土壤水分储蓄量,实现了雨水的富集叠加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