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优化试验,分析不同桑椹果浆含量、酵母接种量、初始总酸含量、初始糖度对发酵酿制枇杷-桑椹复合果酒的酒精度、残糖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总酸含量的影响,并优选最佳发酵工艺。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显示,发酵工艺条件对复合果酒酒精度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初始糖度、桑椹果浆含量、酵母接种量和初始总酸含量;对残糖含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桑椹果浆含量、初始糖度、酵母接种量和初始总酸含量;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桑椹果浆含量、酵母接种量、初始糖度和初始总酸含量;对总酸含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初始总酸含量、桑椹果浆含量、初始糖度和酵母接种量。确定枇杷-桑椹复合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桑椹果浆质量分数20%,酵母质量分数0.35%,初始总酸质量分数0.6%,初始糖度26%。在此条件下,枇杷-桑椹复合果酒的酒精度达到12.41%,总抗氧化能力达到2.68 U/mL,残糖质量分数为2.03%,总酸质量浓度7.78 g/L。  相似文献   

2.
试验通过在种子液培养基中添加腐植酸钠,探讨腐植酸钠对酵母菌发酵特性的影响。将腐植酸钠按不同比例添加到酵母菌种子液培养基中,以活菌数为指标筛选腐植酸钠的最适添加量;再将含有最适比例腐植酸钠的酵母菌种子液接种到稻壳粉、精料、豆粕和统糠4种固态培养基中,测定发酵产物中的活菌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真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试验结果为:种子液中添加1%~4%的腐植酸钠对酵母菌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当腐植酸钠添加量为2%时,酵母菌活菌数最高(P0.05)。种子液中添加腐植酸钠可明显改善酵母菌在固态培养基中的发酵特性:种子液中添加腐植酸钠可显著提高4种固态发酵基质中酵母菌的活菌数,且在豆粕中提高量最大(P0.05);可显著降低精料、豆粕、统糠发酵物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稻壳粉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其中统糠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最为明显(P0.05);可显著提高精料发酵产物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0.05),对稻壳粉、豆粕和统糠三种培养基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可显著增加稻壳粉、精料、豆粕和统糠4种培养基中真蛋白质含量(P0.05),其增加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壳粉、精料、统糠、豆粕。结果显示,种子液中添加腐植酸钠可显著影响酵母菌固态发酵的特征,进而提高发酵效果,改善发酵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3.
玉米、小麦、水稻秸秆自然发酵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玉米、小麦、水稻干秸秆在自然发酵中的生化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气味香甜,pH下降迅速并保持在4.2以下,挥发性发酵产物种类有13种,主要为乙醇、乙酸、乳酸及甘油等利于提高饲料品质的物质;而小麦和水稻秸秆质地生硬,生料气味,pH下降困难,挥发性发酵产物多达20种,其中乳酸和乙酸较少,而产生丁酸等影响发酵品质的物质较多;发酵物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优劣;当发酵初期可溶性糖较多时,pH下降迅速,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平稳;而当初期可溶性糖含量较低时,pH下降缓慢,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则一直下降.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黑曲霉、乳酸菌、酵母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发酵玉米蛋白粉的优化条件。通过各菌种玉米蛋白粉水解驯化试验、菌种混合比例及发酵条件(温度、时间、含水量及初始pH)的正交试验,以玉米蛋白粉多肽得率为指标,确定发酵玉米蛋白粉的最优发酵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测定发酵液中粗蛋白质、总糖、还原糖、氨基酸含量以及多肽得率。结果显示,正交试验优化的最佳接种比例为地衣芽孢杆菌4%、乳酸菌4%、酵母菌6%、黑曲霉6%,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84 h、含水量45%、初始pH为6,在此条件下多肽得率为44.03%。在发酵过程中,粗蛋白质含量和多肽得率呈上升趋势,发酵终止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5.17%,多肽得率提高了205%,还原糖含量提高了850%,总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2.58%和12.37%。本试验结果可为扩大玉米蛋白粉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试验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奶牛精饲料,比较不同菌种比例、接种量、腐植酸钠添加量、含水量、麸皮含量和发酵时间等条件下奶牛精饲料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菌以3∶7,按5%的接种量进行发酵后,与原料相比,还原糖的含量增加1.7倍。在培养基和种子液中腐植酸钠的添加量均为2%时,奶牛精饲料中还原糖的含量是原料的2.44倍。当含水量为52%,麸皮含量为10%时,奶牛精饲料中还原糖的含量是原料的2.47倍;在发酵时间为60 h取样时,奶牛精饲料中还原糖的含量由原料的1.48%提高到3.79%,增加2.57倍。  相似文献   

6.
多菌体转化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建成  臧晋 《饲料工业》2007,28(23):22-26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多菌体发酵生产蛋白饲料。在对培养基进行简单优化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木霉、青霉、黑曲霉接种量,青霉、酵母接入时间和发酵时间对该试验的影响,得出最佳发酵工艺。结果显示,发酵固形物蛋白含量普遍降低,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512.36μg/ml,与发酵前相比,增幅为112.4%,还原糖含量与发酵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玉米黄粉为主要原料,利用制备的种曲为发酵剂进行发酵饲料的制备。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了固态发酵玉米黄粉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所制备的种曲为发酵剂固态发酵玉米黄粉饲料的最优化工艺为:物料比(黄粉:麸皮)7:3,料水比1:1.4,发酵时间108 h,发酵温度33℃,种曲接种量5%。该条件下发酵玉米黄粉饲料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3.67%。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工艺条件,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麸皮为辅料,利用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混合发酵生产蛋白饲料,通过对黑曲霉和产朊假丝酵母菌种配比、玉米秸秆和麸皮的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水分含量等条件的研究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种配比1:1、玉米秸秆与麸皮配比4:1、接种量8%、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96h、含水量45%为最佳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粗蛋白的含量由5.62%提高到了25.67%。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水平NaOH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试验按照玉米秸秆风干重的0、2%、3%、4%的量添加NaOH作为4个处理,即对照组、1组、2组、3组,并且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水分均为45%。室温下处理48h后,对各组试样进行感官评定和营养成分分析,测定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随着NaOH添加水平的提高,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添加4%NaOH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组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4%NaOH处理具有降低玉米秸秆的纤维成分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9年生“慈荠”杨梅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及土施硫酸钾和复混钾肥各处理,杨梅果实纵横径、果实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花青苷和总糖、还原糖、葡萄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对杨梅果实纵横径、鲜重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花青苷和总糖、还原糖、葡萄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施复混钾肥较等量硫酸钾效果显著。其中,株土施复混钾肥1.5kg杨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花青苷、总糖含量最高,提高杨梅果实品质效果好;叶面喷施0.4%复混钾肥杨梅果实固酸比、还原糖含量最高,其对提高果实的风味品质有重要作用,实际生产中,可二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邓永平  肖凯  车鑫  刘晓兰 《中国饲料》2023,1(3):149-154
本试验以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玉米蛋白粉、米糠和豆粕为原料,通过多菌株固态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玉米蛋白粉、米糠和豆粕的质量比例为5:2:3,含水量为53%(V/m),米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朊假丝酵母种子液按体积比3:2:1组成复合种子液,接种量为6%,在32℃发酵72 h。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发酵后玉米蛋白粉饲料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9.37%、粗蛋白质约40.22%、干物质约54.17%、蛋白酶活力2926.52 U/g、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1092.07 U/g。因此表明,通过多菌株发酵显著提高了饲料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江成英  刘晓兰  王松 《中国饲料》2021,1(21):123-125
为提高玉米蛋白粉饲料的利用率,本试验以添加一定比例麸皮的玉米蛋白粉为原料,按一定接种量接入混合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以1∶1∶1的比例混合)制备发酵饲料。以可溶性蛋白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固态发酵玉米蛋白粉饲料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工艺为玉米蛋白粉与麸皮比例7:3、料水比1:1.3、接种量6%、发酵温度33 ℃、发酵时间87.08 h。采用该条件进行发酵试验,发酵饲料中可溶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3.77%,达到预测值的99.14%,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关键词] 玉米蛋白粉|多菌种|固态发酵|饲料|可溶性蛋白|响应面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益生菌对小麦麸皮进行固体发酵,益生菌包括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和霉菌,设置不同的接种量和温度梯度,通过检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和营养物质变化,以确定混合益生菌在麦麸中的最适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在接种量试验中,3%益生菌接种量麦麸的发酵性状较好。在温度梯度试验中,30℃时最高发酵温度可达45℃,发酵完成后,麦麸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52%,淀粉含量降低82%,还原性糖含量升高539%,蛋白质含量增加30.1%,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 0.01),最适合混合益生菌发酵麦麸。研究结果显示混合益生菌发酵麦麸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温度30℃、含水量50%、接种量3%。  相似文献   

14.
在鄂尔多斯地区,对青贮玉米进行回用再生水和收集雨水的混合灌溉试验,同时研究在亏水条件下施用抗蒸腾剂的效果,测定整株青贮玉米的鲜、干草产量、粗蛋白质、可溶性糖及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探讨再生水和雨水混合灌溉的适宜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亏水20%(+抗蒸腾剂)处理下,再生水和雨水1:2混合灌溉处理与纯自来水灌溉处理相比,鲜草产量提高了59.38%(P 0.05),干草产量提高了60.55%(P 0.0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5.83%(P 0.05)。再生水和雨水1:2混合灌溉显著增加了青贮玉米产草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施用抗蒸腾剂可以节约20%的灌水量。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用2个野生大豆品种与青贮玉米进行混播栽培,研究其对青贮玉米饲草的产量及发酵后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野生大豆与青贮玉米混播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与对照组相比,饲草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5.34%、16.53%;混播可提高饲草品质,可显著提高饲草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饲草粗蛋白质分别提高17.51%、23.52%。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粗脂肪的含量也随着发酵时间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在发酵期间呈逐渐降低趋势,钙含量和磷含量在发酵期间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以喷浆玉米皮为原料,对混菌固态发酵制备蛋白饲料的工艺进行探讨。在发酵菌种配比及发酵p H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初始水分含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适宜发酵条件为初始水分含量75%(质量/质量)、接种量15%(体积/质量)、发酵温度32℃、p H 6.0和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产物中粗蛋白含量为23.79%(干物质基础,质量/质量),提高8.29%。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发酵玉米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试验用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和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发酵玉米秸秆,待发酵底物还原糖含量较高时接入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以酵母菌接入的时间点、接种量以及与拟康宁木霉和黄孢原毛平革菌共同发酵的时间作为单因素,研究其对发酵玉米秸秆中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一步评价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发酵玉米秸秆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康宁木霉和黄孢原毛平革菌共同发酵玉米秸秆第7天时二次接种酿酒酵母,酿酒酵母接种量为8.5%,与拟康宁木霉和黄孢原毛平革菌再共同发酵80 h为最优发酵参数,发酵玉米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最大值13.23%。综上,拟康宁木霉、黄孢原毛平革菌及酿酒酵母混合发酵玉米秸秆相对于玉米秸秆干物质增加了粗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以甜叶菊渣为主要原料配合适当辅料生产微生物发酵浓缩饲料。原料配比甜叶菊渣:玉米粉:豆粕为5:4:1,采用黑曲霉、里氏木酶和酿酒酵母三种菌种混合发酵分段添加,设计三种菌种按比例添加的正交试验L9(34),发酵前后测定真蛋白、游离氨基酸、粗纤维和可溶性还原糖含量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最佳发酵效果的菌种接种量是黑曲霉8%、里氏木酶4%、酿酒酵母3%,该条件获得的发酵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21.44%、游离氨基酸5.19%、可溶性还原糖6.87%,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57.65%、278.83%和161.21%;粗纤维含量从原来的15.85%降为7.86%,降解率50.41%。甜叶菊渣作为主要原料制备发酵饲料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不同大小刺梨的果实品质特征及重要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为确定刺梨产品加工中原料鲜果的质量分级提供依据。以贵州6个县(区)种植的4~5年生‘贵农5号’刺梨果实为材料,测定不同大小等级的果实重、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析不同大小果实的品质指标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大小的刺梨果实的品质特征差异明显,种子多、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低是刺梨大果的品质特征;中、小果的品质特征是种子少、出汁率及可食率和含酸量较低,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高。在每100g小型果的果肉中,维生素C和总黄酮的含量分别比大型果高276.67mg和1307.38mg。在刺梨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增加,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随单果重的增大而降低。果实大小与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总黄酮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的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维生素C含量不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黄酮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与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刺梨的中、小型果实也是产品加工的优质原料鲜果,在刺梨果实质量分级中不宜仅以果实大小作为判定质量高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秸秆和莲花菜尾菜酵母菌发酵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酵母菌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在室温下进行发酵试验,发酵完成后,测定其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含量,比较分析发酵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料配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酵母菌在70:30:2时发酵效果好,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78%,粗脂肪含量提高了0.76%,且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玉米秸秆与莲花菜比例一定时,玉米粉添加量为10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最多为1.38%,差异极显著(P0.01),粗脂肪含量提高0.89%,差异显著(P0.05);玉米秸秆与莲花菜比例一定时酵母添加量为3 g时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最多为1.00%,差异极显著(P0.01);原料配方玉米秸秆:莲花菜尾菜:酵母菌:玉米粉在70:30:2:5时发酵效果好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提高了0.90%,差异极显著(P0.01),粗脂肪含量提高了0.86%,差异显著(P0.05);酵母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粗纤维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