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抗稻瘟病杂交稻‘广优明118’的产量、抗性鉴定、稻米品质、农艺性状等生物学特性表现,以及产量结构特征。根据‘广优明118’参加福建省、安徽省区域试验和其他试验示范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 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广优明118’高产、中抗稻瘟病,中抗稻曲病,感纹枯病,高感白叶枯病,适应性较广。产量结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05%,每穗粒数为30.59%,千粒重为12.50%,结实率为10.57%。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34.10%和64.09%。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86.47%,千粒重的贡献率为13.31%。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86.94%,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0.23%。‘广优明118’高产的关键应培育足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并注重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为了选育抗稻瘟病杂交稻品种,揭示其高产结构特征,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谷丰A’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六恢168’为父本,配组育成高产、抗稻瘟病的杂交稻新品种‘谷优168’。根据‘谷优168’参加国家武陵山区区试结果,分析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优168’高产、抗稻瘟病,感纹枯病,中感稻曲病,耐冷性强。产量结构分析,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34.2%,每穗粒数为27.3%,千粒重为18.4%,结实率为17.5%。每公顷穗数和每穗粒数对每公顷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30.6%和69.2%。每公顷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2.9%,千粒重的贡献率为6.9%。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率为79.5%,结实率的贡献率为17.5%。‘谷优168’高产的关键是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并以提高结实率为保证。  相似文献   

3.
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6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优662的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且与穗宾粒数、千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稳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两优662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结实率通过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贡献较大。可通过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来增加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不同穗粒结构杂交稻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穗粒结构不同的杂交稻汕优63、Ⅱ优838、丰两优四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3个品种参加区试的产量构成,进行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汕优63,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7.3%和38.1%,提高结实率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Ⅱ优838,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对增产的贡献率为62.2%,提高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6.2%;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丰两优四号,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9.2%和44.8%。可见,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同时提高每穗粒数;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两系杂交稻黔两优58高产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黔两优58的高产示范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两优58单位面积肥有效穗(X1)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千粒重(X4)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小。对单位面积有效穗(X1)、穗实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与单位面积产量(Y)的直接通径系数排序,得出单位面积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是影响黔两优58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南方稻区早籼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主要经济性状对南方稻区早籼产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相关、通径、主成分和回归分析方法,对2009—2011年南方稻区早籼区域试验29个水稻品种或组合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穗(12.78%);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0.5632**)、千粒重(0.7456**)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信息的主要因子是粒数因子、贡献率为39.93%,生育期因子、贡献率为20.28%,粒重因子、贡献率为17.30%;从主成分第一特征向量分析结果看,负荷量较大因子是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就达到77.51%。通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总粒数(Py2=0.9601)>千粒重(Py4=0.7309)>结实率(Py3=0.6872)>有效穗(Py1=0.541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的72.56%是由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决定。据此结果,提出了早籼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7.
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的保护性耕作方法,研究了寒地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群体平均产量为8467.54kg/hm2,比常规耕作增产3.0%,且在总肥料为509.7kg/hm2时,最有利于增产;保护性耕作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小于常规耕作,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高的负相关造成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水稻保护性耕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优质早籼稻产量性状分析及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5份优质早籼稻新品系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除株高外,其余5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穴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47.84%),其次为每穗总粒数(21.86%),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为14.47%和9.46%).根据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优质早籼稻高产育种应主攻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注意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优质早籼稻高产(即产量达500~600kg/667m^2)育种的产量性状模式为单株有效穗8~10穗、每穗总粒数125~15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4~27g.  相似文献   

9.
宜优99生物学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锦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215-219
【研究目的】明确杂交稻新组合宜优99的生物学特性,为该组合的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宜优99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多点示范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提出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两年的区域试验表明,宜优99表现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较广。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都较大,但与产量相关不显著,结实率对产量直接贡献也较大,且与产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小,与产量相关也不显著。【结论】宜优99高产栽培策略是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主攻结实率和穗总粒数,努力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协调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10.
安徽中籼稻主要产量因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旱稻277、郑旱6号、鑫两优212、郑旱9号和郑旱10号5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模拟种植户大田管理条件,测定产量相关性状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合开封市栽培的高产、优质直播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品种不同,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小区产量均不同,郑旱10号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小区产量最高,分别为443.25万穗/hm2、88.9%、31.4 g和592.29 kg,鑫两优212穗粒数最多,为115粒。综合产量性状指标,选取表现优异的两个品种:郑旱10号和鑫两优212,进入下年度直播水稻试验。  相似文献   

12.
感温型三系杂交水稻特优2278是玉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水稻品种,为挖掘增产潜力和探索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分析5个县市田间试验数据,对其齐穗期、全生育期、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特优2278的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实粒数产量株高全生育期齐穗期穗长千粒重,其变化范围为3.05%~9.39%;与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实粒数(0.951)千粒重(0.615)总粒数(0.602)全生育期(0.544)穗长(0.466)齐穗期(0.163)结实率(0.044)有效穗(-0.542)株高(-0.632);根据通径分析可得到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0.689)全生育期(0.512)结实率(0.195)有效穗数(-0.533)。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探究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的高产潜力和高产途径,利用相关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高产品种‘协优385’全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产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385’产量相关性最大的因子是实粒数,r=0.53达到了显著水平;另外,穗粒数与实粒数相关系数r=0.77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和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因此,在新品种‘协优385’推广应用以及高产创建时要做到氮肥适当后移,倒三叶时增施粒肥,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以提高结实率进而增加穗粒数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15.
优质香稻黔香优302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香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黔香优302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在贵州省5个试验点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黔香优302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异系数较大,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产量因子是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正向作用最大,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在栽培技术上,应主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并协调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玉稻518具有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较强,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米质优、成熟落黄好等特点,在沿黄稻区作麦茬稻种植。产量构成要素分析表明: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2.8%和12.7%。千粒重次之,变异系数为7.3%。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y=1.075 9),其次为每穗实粒数(y=1.053 3)和千粒重(y=0.583 7)。玉稻518在配套栽培上应着重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玉稻518是穗粒兼顾型组合,在高产栽培中,必须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增粒为核心,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中籼杂交稻区试品种产量成因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8—2012年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籼杂交水稻5年220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对产量显著正相关,其中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在长江中下游杂交稻育种过程中,应以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为中心兼顾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协调优化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发挥中籼品种产量的潜力。综合各种分析及结合长江中下游杂交中籼的9t/hm2以上的的高产组合,得出其产量结构是:有效穗数达到255万/hm2左右,株高在122cm以下,每穗总粒数达到180~20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7g左右。  相似文献   

18.
选用135个寒地粳稻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产量构成主要因素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长对产量直接构成因素穗粒数和结实率有显著影响。穗数x穗粒数x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数x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两者单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之和。千粒重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小于穗粒数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但千粒重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却大于穗粒数与结实率的结合效应。综合而言,协调好穗数和穗粒数之间的矛盾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首要途径,其次要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两因素及两者结合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孙明法  姚立生 《种子》1997,(4):30-3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优559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不大。揭示其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攻足穗,争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使穗、粒、重协调发展,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籼粳稻亚种间远缘杂交后代品系单位面积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研究分析表明:要获得高产,在稳定每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在选育和栽培过程中,注意选育千粒重高、穗实粒数高的后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