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可译(最低层次)与不可译(最高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等主客观因素出发,认为模糊性能在翻译过程中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争论的有效办法。文章把模糊的翻译过程理解为从不可译到可译又向不可译迈进2个阶段,并初步进行形式处理,为下一步用模糊隶属度评价译文与原文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语言特殊性通常被看做不可译,它虽给翻译带来不少障碍,但带有语言特殊性的源语言仍有不同程度的“可译度”。能影响翻译“可译度”的语言特殊性很多,本文只从两方面,即修辞如双关、回文和头韵和不同的字形特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外翻译界对诗歌的探讨较多,争论的焦点在其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的三个英译本的比较,认为这三个英译本均存在一些问题。诗歌翻译中总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十全十美,可谓译诗难全。  相似文献   

4.
余莉 《甘肃农业》2005,(10):173-173
可译性的限度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各种语言互译所共同适用的原则问题,又涉及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翻译中的具体方法问题。本文从可译性的限度的基本涵义入手,举例说明了什么是可译性的限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译性限度的四种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国礼 《甘肃农业》2006,29(7):232-233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来是一个难点。由于中西在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中西诗歌也存在不少差别。因此,中国古典诗歌在美译过程中有很多不可译点,具体表现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形式美的不可译性、音韵美的不可译性和意境美的不可译性。但作为译者古典诗歌不可译又不得不译,只好在不可能的范围内找出个可能来。  相似文献   

6.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 ,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 ,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 ,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 ,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 ,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 ,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7.
诗是否可译的争论已持续多年,学术界有些专家、学者作了否定回答。一些诗因与源语言的语言文字结合太紧密而无法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因此可译度很低,然而,这类诗是诗翻译中的特例。事实上,多数的诗还是可译的。客观说来,100%对等的诗翻译基本不存在,多数诗的可译度都在0~100之间浮动,从保留诗歌美学因素、诗歌翻译中的补偿方法两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8.
复译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时代变迁所造成的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改变;内部因素除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之外,还与整个翻译活动中不同主体——作者、译者、读者的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特性造成了不可译性,并且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问题。卡特福德针对不可译性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多年来,逐渐形成了翻译补偿理论。本文分析了《哈利·波特》中的不可译现象,和中文译本对翻译补偿理论的应用,证明了翻译补偿理论对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不可译性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一角度出发,指出其存在的必然性,并对之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汉彬 《甘肃农业》2005,(11):194-194
本文从主位结构的角度去分析汉译英中信息等值分布的不可译性,指出在信息分布上,汉英主位在传达信息内容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在翻译中无法完全达到信息的等值分布。  相似文献   

13.
豫剧行当英译不仅仅是为译语读者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传播悠久的中原文化以及灿烂的华夏文明。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运动发展观分析豫剧行当及其内涵,提出目前豫剧行当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豫剧行当深刻的文化和艺术含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语言之间的障碍将会逐渐缩小,豫剧翻译也将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到更合适的翻译方法,"不可译性"或将在豫剧行当翻译中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4.
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以“功能对等”原则为理论基础 ,提出“译诗为诗”的原则。诗歌翻译是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选择和取舍 ,即在内容和形式上 ,以语言、文化为标准进行取舍 ,以求达到原诗和译诗的平衡和对等。译诗以原诗为依据 ,但并不等同于原诗。因此 ,诗歌翻译是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最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意旨。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6.
意象可体现诗歌的流动美,尤其是动态意象,意象的翻译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意象,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通过借助直接纯粹的动态意象,借助于"点睛法"和以静衬动,来探讨动态意象的表现形式,从而论证古诗词英译中的流动美乃至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译诗的“三美”——许渊冲诗歌翻译艺术欣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比、分析许渊冲格律诗的韵译与其他译者的翻译,讨论了许渊冲译诗的“三美”论。通过实例证明了诗词翻译除了“意美”之外,还应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作者否定了把诗译成散文的做法。认为经过认真学习许渊冲的译诗理论,欣赏其诗歌翻译艺术,并付诸实践,诗不仅是可以译的,还可以在“三美”理论的指导下,译出同原作均等的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出现超越原作的最佳译作来。文章在名家理论的指导下,旨在为恢复以诗体译诗的传统,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8.
套译是辞书对英汉习语翻译频频使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归化策略的的观点为套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习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则可能制约套译的可行性及准确性,从而导致翻译的"归化过度"甚至"伪归化"现象,最终造成"病态译文"。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发言稿的翻译实践,分析出农业文本中常见的多义词的词义翻译不精准、长句句式杂糅、语序和搭配错乱等机器翻译错误,并总结归纳出检查多义词的词义选择、重视长句的断句、运用翻译技巧调整语序和搭配等译后编辑策略.对机器翻译的农业文本进行译后编辑策略的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广大译员和农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农业...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文化的交流传播始终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和前提。同处一处,所以大家要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大家各自使用各自的方言母语的话,势必会造成各民族在交流上的不顺畅,所以在这个时候翻译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常说的翻译有两种,就是比译和口译,在比译的时候翻译者往往会有大量的时间去精雕细琢,但是在口译的时候就完全是凭借自身的知识量和临场的反映能力,所以本文就翻译中的口译教学方法做一些简短的论述。本文则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总结法、分析法来介绍口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效益。在这其中口译课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口译课堂质量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