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儒家学派创始人,以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社会转型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已露端倪,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理想都充满了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平民普及教育主张,"德才兼备"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教学、当代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价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方式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被视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开山鼻祖,在西方孔子被称作东方的苏格拉底,而在东方则称苏格拉底为西方的孔子。作为教育家,苏格拉底首创了“产婆式”教育法,而孔子则发明了“启发式教学”,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界对两人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进行过方方面面的分析,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方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来,江苏省东辛农农场党委以“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东辛文明水平”为主题,积极开办“孔子学堂”,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新平台,引导职工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信念。东辛农场“孔子学堂”从2013年创立至今,已宣讲1000余学时,500余名学员经受了中华传统文化洗礼,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传承了文明、友爱、团结、互助的人文精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素质教育及其实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教育要求为“人”而教,要把人“教育”成具有高素质的社会的主人。高校素质教育强调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与外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它首先要完成为基础教育补课的任务。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为学生创造发展的外部条件,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当中,使其从潜移默化的被动形成变成学生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过程  相似文献   

5.
针对余英时先生《论天人之际》与李泽厚先生《说巫史传统》论述从巫文化到孔子“仁”的“轴心突破”,提出五点评述意见:1.“仁”起于情而非情,乃道德律则;孔子“仁说”乃社会大变动所致;2.中国官方巫文化与古希腊不同;3.“德”的历史考察;4.《周易》完成了由“巫”到“数”到“德”的转化;5.中国古代“天人”亦是“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学派早期较为著名的代表作,此书反映了孔子对人、社会、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思想。书中有较多的孔子关于“仁”的阐述,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人;此外,《论语》一书中还有一些孔子对于君主的评论,体现出孔子对一国之君、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都与孔子倡导的“仁”有深层次的内在关系,也是孔子对“仁”如何推广于天下的设想和实施手段。但堕历史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孔子有关“仁”的思想正逐渐地渗入制度之中,“仁”的精神正在得到充分的实施与推行。  相似文献   

7.
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的必选路径。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其公民意识的发展。我们应在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基础之上借鉴西方公民教育的经验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意识教育模式———“权利零距离”,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会通创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越过了“认识阶段”而进入到“行动阶段”后,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棘手问题.本文根据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实现对古今中外文化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的主要方式,以期走出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礼备乐和的传统社会文化模式中,把音乐的安放与以个人修身养性、安生立命、合乎“众乐”的礼教相融相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善”、“仁”、“和”不仅是对伦理思想的提炼亦是对音乐法则的普遍抽象,本文拟从孔子的礼乐观、乐论和乐教三方面论证孔子音乐思想的伦理价值及音乐伦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0.
“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还是读了书为人民服务;望子成“龙”,还是望子成“牛”,从来是教育战线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为那个阶级服务,集中地表现在为那个阶级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上。孔子——这个反动奴隶制的卫道士,顽固地站在反动的阶级立场上,为挽救和恢复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基础教育。”它不但教给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基本素质。这种教育既开发了学生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他们今后适应、参与、开创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思想性,这门功课对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12.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桥梁,梳理国家公园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实证,根据对居民和游客的调查数据分析,探讨国家公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国家公园能够从提供“生态物质基础”、促进“生态精神富有”、提高“生态道德素质”、构建“生态社会关系”4个方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包含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文化自信、生态自信、精神享受、生态责任、生态行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吸取先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教育成功的要素。孔子从事教育几十年,亲身体会到做为一个教师,只有自己能“学而不厌”,甚至“发愤忘食”,才能做到“诲人不倦”。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做教师的必须具备丰富的学问和知识。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诗教说”的传播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对《诗经》采取断章取义式的阐释策略 ,其深刻背景是孔子自觉的传播意识和对媒介传播符号的重视。“不学诗 ,无以言”表明孔子对国际传播中媒介语言符号的重视 ,“兴观群怨”说则进一步反映了孔子对组织传播功能的阐释 :“兴”讲的是组织传播中的语体把握问题 ;“观”讲的是组织传播中对社会动向的监督 ,对社会舆情的把握 ;“群”讲的是组织传播中信息交流后所形成的向心凝聚力 ;“怨”讲的是组织传播中对组织成员的情绪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看来,“情境学习”有利于避免文化中断,减少学业失败;实现完整之人的培养;保护传统文化.我国学校教育在历史与当下存在和文化社会情境相脱离的问题,“情境学习”应尽量增加构拟地方文化和社会情境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建议采用多地点、多媒体、多声道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一定意义上说,孟子是站在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交叉地带发言的智者,他能够关注普通人群的命运,提出诸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仁者无敌”的仁政学说。但他又竭力美化王道,遵从儒家关于血缘关系下的家族历史主义意识和等级制度,绝不是一位真正地能与广大的平民阶层融为一体的人。  相似文献   

17.
《百姓》2003,(8)
晏阳初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刚刚从耶鲁大学毕业就搭乘军舰,只身来到法国。在欧洲战场的英军华工营中,创办识字教育。以满腔的热血与勃勃的雄心投身于开发“脑矿”,“扫除文盲,作育新民”的神圣事业。“五四”运动之后,晏阳初回到中国。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任总干事。先在长沙、烟台、嘉兴、武汉等地进行城市平民识字教育实验。1926年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实验室”,进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试图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中国社会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以及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探索。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并身体力行,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转化为文化启蒙、科学启蒙、民主启蒙与个体意识启蒙的具体实践。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学有所成的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纷紛舍弃了城市中待遇优厚的职位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来到乡间,开始了乡村建设的实验,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定县实验”前后达十年之久。通过实验他们探索出一整套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制度。从教育入手,对农业生产、农村卫生、保健、社区组织、县政改革进行了一揽子实验。总结出教育、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以及农村教育基础化、经济化、普遍化等一系列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理论被作为改良主义与“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典型,受到严厉的批判与禁止。晏阳初被迫离开了中国。但他坚信自己的事业方向正确。他将平教会建立之初的口号“除文盲、作新民”,扩展为“除天下文盲,作世界新民”,将视野扩展到亚、非、拉美各洲的欠发达国家。他是第一个将在中国人群、中国本土创建的平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制度传播到国外,使之在外国的土地上落生根的中国教育家。鉴于他为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所作的贡献,国内、国际与论给予他广泛的赞誉与崇高的评价。1943年他与爱因斯坦、莱特、杜威等并列荣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的殊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大陆生活近四十年的赛珍珠对晏阳初的关注,正是首先来源于她对中国和世界前途的关注。当她了解到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时刻,仍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顽强不息地做着培植国本,改进乡村,启发引导农民自强自立,振兴国家的事迹之后,她产生了了解他们,宣扬他们的念头。1945年,经过多次交往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在一起做一次深入的长谈,写成《告语人民》。本书一经出版,立刻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好评。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人们也因此更加了解了晏阳初的事业。印良的乡村工作者将晏阳初称为“中国的圣雄甘地”,将《告语人民》奉为拯救乡村的“圣经”。联合国组织也参照它制定世界范围的基本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化贸易、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但同时,文化服务出口数量少、质量低、增长慢,也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中不可忽视的“短板”。对此,我们应扩大文化服务出口,从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价值引导力三个角度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9.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具体体现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教育内容的情感渗透,方法和过程中的情感渲染等方面。追根溯源,孔子注重情感教育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音乐艺术从最初产生开始 ,就发挥着它的社会作用 ,或为减轻疲劳 ,或为鼓舞劳动热情 ,或为娱乐自己……追溯我国古代的教育 ,历来就以“礼”和“乐”并称 ,以此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内涵。“礼教”相当于现代的“德育” ;“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音乐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曾经有过较明确的认识并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尤其提倡礼乐并重 ,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 ,并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成的境界。到了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 ,从 1 9世纪末期 ,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