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植情况早秈矮脚南特在我省种植已有四年历史。由于各級党政領导的重視,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65年已发展到二十五万二千亩。从几年种植情况看,矮脚南特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广。在沿江及江南地区,作双季早、晚稻及間作早稻,在江淮丘陵地区作一季早稻或早中稻,在沿淮地区作一季春稻或麦茬稻栽培,增产效果均极显著。一般亩产六百至八百斤,高的达千斤以上。  相似文献   

2.
农垦五十八号是一个水稻高产良种,1964年我市由江苏省江宁县引进试种,全市共种植二千一百多亩,一般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左右,比本地单季晚稻麻壳秈增产20—50%,高的亩产达一千斤以上。如卜塘公社黄庄生产队试种的三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比四点五亩麻壳秈亩产五百八十七点三斤,增产36.4%;上庄生产队共种十八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九斤,其中青年试验田一点四亩,平均亩产九百六十四点三斤。合罗公社楊桥三队试种十点三二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九点四斤,比历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六百斤增产60%,其中一块样板田四点六五亩,平均亩产达一千零六十六点二斤;此外,卜塘公社宋庄生产队作双季连作晚稻栽培的一点五亩,两季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六十六点六斤,其中农垦五十八号亩产五百六十六点六斤,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小红稻亩产四百四十四斤,增产25.6%。1964年,我们对这个品种的栽培技术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叶祠样板,1965年推广双季晚稻农垦五十八获得了全面高产。全社种植六百二十二亩,占双季晚稻面积的37%,平均亩产达五百六十五斤,比当地小紅稻增产一倍多,不仅有一百九十四点六亩产量破天荒超过了早稻,而且出現了不少高产田块,其中八百斤以上的有一百零四亩,一千一百二十点七斤的有四点二五亩。双季晚稻农垦五十八的高产,不仅对全社的粮食闖过千斤大关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使人們打开了眼界,解放了思想。然而夺取双季晚稻农垦五十八的高产,并非一帆风順的,而是經过了很多的思想斗爭曲折过程。比如,在計划种植时,許多人前怕狼后怕虎,个别人借口对“群众負責”,要領导打“包票”。在育秧过程中,不少干部群众反映:“农垦五十八难管、难拔、难  相似文献   

4.
我省是双季稻面积比重較大的水稻地区,1958年实种水稻2343.3万亩,双季稻占1082.12万亩,其中双季連作稻为707.76万亩。因此爭取連作稻的早晚兩季丰收,对我省水稻增产起重大的作用。1958年我省在早稻大丰收的胜利势形下,掀起了一个轟轟烈烈的晚稻超早稻运动,取得了連作晚稻空前大面积丰收,个別丰产田亩产达到1500—2000斤以上,有力地駁斥了連作晚稻低产論。据初步統計,1958年全省一季水稻(早稻或晚稻)亩产2000斥以上的有50多万亩。早晚兩季合計亩产2000斤以上的,约达400多  相似文献   

5.
我省1965年在各级党委的重視和領导下,有計划、有組織地大面积推广了农垦五十八,証明这个品种非但适宜于作单季晚稻栽培,也适宜于作为双季晚稻,并且还可以取得較高的产量。据初步統計,全省双季晚稻共种植农垦五十八有七十万一千亩,平均亩产五百斤上下,一般比当地原有小紅稻、小麻稻、白壳籼等品种,增产两成到一倍以上。在大面积、大幅度增产的同时,涌現了不少“赶早稻”、“超早稻”的公社和大队。在沿江圩区,如蕪湖县的易太公社种植的四千二百亩,平均亩产四百五十斤,其中四点二亩丰产田,亩产高达八百六十六斤;当涂湖阳公社,种植了三千零八十亩,平均  相似文献   

6.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共种矮脚南特二百六十四点四六亩(占早稻面积的22.1%),总产十九万四千八百零六斤,平均亩产七百三十六点六斤,居全大队七个早稻品种产量的第一位。与几个良种比较:亩产比有芒早粳增产18.5%,比陆財号增产18%,比南特十六号也增产10.9%。其中十二亩,亩产超过千斤;一百二十亩,亩产超过八百斤。但也有少数田,由于栽培技术不当,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現将一年来矮脚南特的  相似文献   

7.
我场自1964年以来,单季晚稻连续八年高产稳产,平均亩产1112斤(1971年因全部种植双三熟而未计算在内),其中1967年亩产1213斤,1972年亩产1225斤。最高田块亩产达1428.6斤。 在夺取单季晚稻高产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群体与个体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既互相依赖,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单季晚稻亩产千斤以下,群体与个体的矛盾较容易协调,要突破千斤关,这一对矛盾就尖锐了,需要解决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8.
湖南醴陵企石农业社在1957年种植双季稻704么,早晚两季平均每亩产量1078斤,其中晚稻共产谷340,520斤,平均亩产稻谷475斤。双季晚稻获得丰收的六项技术措施是值得究研和供参考的,兹介绍其增产经验如后:  相似文献   

9.
1965年,是我场在渤海滩上开荒生产连续获得高产的第三年。生产的第一年,即1962年,种水稻6,100亩,平均亩产452斤;1963年,种水稻7,800余亩,平均亩产826斤;1964年,种水稻8,100亩,平均亩产达904斤;1965年战胜了种种困难,7,400余亩水稻平均亩产突破千斤大关,达到1,113斤,最高亩产达1,450斤。 1965年,这个地区是大旱之年,到6月14日才降了一场透雨,全年降雨量比上年少53%以上。到5月28日,我场8,000亩稻  相似文献   

10.
1956年陕西省从天津引进100万斤银坊粳稻种子,在汉中专区推广了35万5千斤,种植面积5万多亩,平均产量500斤/亩,其中两万亩的产量低于当地籼稻约10.28%。同时各县又都出现银坊粳稻千斤丰产的事实,如褒城县17.62亩千斤丰产田中,籼稻占3.8亩,粳稻却占13.82亩,甚至在较大面积上如南郑县百花农业社16.26亩银坊粳稻平均亩产947.6斤,南郑县农场77.9亩平均亩产720斤,都大大高于籼稻平均产  相似文献   

11.
北流县西埌公社第十一生产队,1958年开始种冬烤菸,几年来,他們摸索出一套經驗,使产量不断提高。1962年亩产已达到243斤。1964年种冬烤菸11.28亩(其中单种7.28亩,間种4亩),总产4,595.8斤,平均亩产高达407斤,成为全县烤菸最高产的一面旗帜。該队种植冬烤菸的主要技术經驗有如下三方面: 一、抓季节,“早”字当头冬烤菸有强烈的季节性,必須抓住有利的时机种植,才能取得高产优质的效果。該  相似文献   

12.
1985年的水稻施肥研究,是在1983—1984年的试验基础上进行的(见1985年江西农大学报第2期)。1983年早稻广陆矮4号、晚稻杂交水稻汕优2号用氮磷钾混合肥料(1:1:1),亩施40斤的产量最高,双季亩产2082.3斤,施30斤的亩产1902.1斤,施15斤的亩产1740.1斤,不施肥作为对照的亩产1614.9斤。1984年早晚稻用同样品种,施氮磷钾混合肥料  相似文献   

13.
湖阳公社位于当涂县东南边缘,三面为石臼、丹阳两湖环绕,南邻江苏高淳县境,是一个低圩水网地区。耕地面积九千九百六十五亩,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人,人多地少。自然肥料湖草、泥肥等比较多。双季稻在这里虽然种过多年,但晚稻品种单一,一向栽培晚熟秈型小红稻,产量不高。1965年在县委提出“为革命种田”的号召下,全社广泛讨论晚稻超早稻的增产途径,大胆更換双晚品种,选用农垦五十八作双晚栽培。全社共栽三千零八十亩,平均亩产四百七十斤,比往年小红稻增产三成左右。其中样板大队(塘沟大队)三百一十四亩,平均亩产六百六十斤,第二生产队三十三亩,亩产八百零六斤,全大队第一、三、五生产队均出现一至三亩不等的千斤高产田。从全社产量来看,这个公社1965年大力扩种农垦五十八作双季晚稻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实践中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1965年我省扩大推广单季晚粳农垦五十八共八十二万亩。在各級党政的正确領导下,广大干部群众高举毛泽东思想紅旗,积极努力,普遍获得了大幅度增产,一般亩产七、八百斤,比当地品种增产三、五成,高的成倍增产。各地还出現了不少大面积的高产典型。例如,圩畈地区的蕪湖县保丰公社四千多亩,平均亩产八百斤左右。巢县环城公社岗岭大队六百八十五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斤,其中三百三十亩亩产超千斤。江淮丘陵地区滁县滁东公社買郢大队六百三十七亩,平均亩产八百五十斤。寿县保义公社塘郢大队七百二十亩,平均亩产七百五十斤。皖南山区黟县际联公社中街生产队二十六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一十四斤。泾县百元公社叶村生产队二十八亩,平均亩产九百一十二斤;淮北平原地区的凤台县示范繁殖农場二十五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斤。丰产喜訊頻传,到处人心振奋,大大开闊了人們的眼界,解放了思想,原来对推广农垦五十八有“三怕”:一怕产量不高,二怕耗肥太多,三伯难掼难打。現在变成“三信”:一信农垦五十八确实高产,二信只要狠下功夫,低产能变高产,三信有了打稻机,脫粒并不难。称它是“增产稻”,是晚稻的“挂帅品种”,把扩大种植农垦五十八列为重要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宾阳县顾明公社石村,有7个生产队和一个科学技术试验组,共有耕地856亩。1958年以来,基本上是连年增产,1963年双季稻亩产已突破千斤大关,1964年早稻又比1963年同期增产12.1%。其中科技试验组和第3、第4生产队,1964年早稻共244.69亩,平均亩产719.6斤。  相似文献   

16.
一徐河公社位于桐城县圩畈地区,是全省粮食生产上的一面紅旗,也是1965年全国大寨式农业典型展出单位之一。全社一万一千八百四十亩田地,其中水田一万一千五百四十六亩。这个公社自1961年起,粮食生产連續五年超“綱要”。1964年粮食亩产一千零二十四斤,闖过了千斤关。1965年,在党的正确領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下,虽然自然災害頻繁,粮食生产形势还是大好的。預計年亩产一千一百多斤,可能达到一千二百斤。全社一万零四十四亩早稻,在遭受早期低溫、雹災,中期风災和后期旱災的情况下,亩产仍达七百五十一斤,比1964年增产两成多;一万零八百三十五亩双季晚稻,在早期抗旱插秧和长期低溫的情况下,預計亩产仍在五百斤左右。由于县委和样板工作队不断总結推广了这个公社的高产經验,因而也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同等条件的十二个公社近十一万亩田大面积的均衡增产,1965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作物学会安徽省分会于1965年9月21—25日在安庆召开了双季晚稻現場学术交流会?驳交釂T及有关单位代表八十五人。会議期間,参观了桐城县徐河公社及怀宁县叶祠公社大面积双季晚稻。参观后,并进行了討論和經驗交流。这两个公社都是我省的双季稻高产社。徐河公社位于內河圩畈区,双季稻占水田总面积90%以上,今年早稻平均亩产七百五十一斤;叶祠公社位于沿江丘陵区,双季稻占  相似文献   

18.
<正> 我省沿江地区是以双季稻为中心实行油稻稻、麦稻稻和肥稻稻的一年三熟制或两年五熟制为好,还是恢复以中稻为中心的一麦一稻、一油一稻和一肥一稻的一年两熟为好? 作者带着这个问题最近去当涂、芜湖、南陵、宣城等县,走访了一些社队,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当涂县新桥公社金塔大队共有耕地1600亩,种植双季稻已有近20年的历史,面积逐年发展,自1976年以来,每年栽种面积约在4千亩上下,复种指数为2.5左右.其中早稻都在1300亩以上,晚稻在1400亩以上,三麦600亩以上,油菜600亩左右.年产量除1977年外,其他年分每亩都稳定在2000斤左右.油菜平均亩产都在200斤以上,产油70斤,折价116元,合水稻千斤,还得菜饼150斤.此外,稻草秸秆比一季稻还多收30%左右.为什么这个大队年年三熟,年年高产呢? 主要原  相似文献   

19.
我区种植杂交稻已有四年,1979年已发展到250万亩。四年来,收成两丰两欠,1976年试种单季杂交稻350亩,平均亩产1100斤;1977年扩至41.7万亩,单产降到758斤;1978年气候条件有利,195万亩平均亩产850斤;1979年受灾单产又降到785.7斤。从目前生产条件来看,约有60%的面积已经具备了亩产千斤左右的条件,但实际产量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20.
1965年辽宁省水稻生产不論是老稻田或新稻田都获得了好收成。总产量比1964年提高30%左右。丰收的特点是幅度大,范圍广。如沈阳市52万亩水稻,在1964年亩产542斤的基础上,提高到平均亩产600斤左右的水平。全市有三个公社平均亩产达到700斤以上,有15个大队,73个小队达到亩产800斤以上,有2个人队,11个小队平均亩产900以上,并出現一个有565亩水稻千斤队。盘錦荣兴农場中央屯大队3900亩水田,在1964年平均亩产947斤的基础上,1965年又創造了亩产996斤的新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