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兔出血症病毒接种幼年兔及乳兔的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传义  张英 《畜牧与兽医》1994,26(5):212-214
用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接种一月龄与二月龄幼年仔兔,结果证实兔出血症病毒亦能感染并致死幼年仔兔,但感染类型与青成年兔的典型兔出血症不同,主要特征有病程延长,血凝价低或无血凝和黄疸肝炎等等。用兔出血症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的ELISA试验及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自血凝试验阴性的幼年兔各脏器均能检测到兔出血症病毒。人工感染乳兔虽未致临床病症,但扑杀检查见有坏死性肝炎病变和轻度肾小球性肾炎,且自肝肾等血凝检测阴性的病科中,用ELISA试验及细胞培养均可检测和分离到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血凝阴性并不能排除非典型兔病毒性出血症感染。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兔出血症病毒在兔各组织器官内的分布,给10只兔人工接种RHDV,对典型发病的各患兔体内15种组织器官的病毒血凝效价进行测定。结果,其病毒血凝效价的排列顺序为肝脏、脾脏、血液、骨髓、心肌、肾脏、肌肉、胰脏、肺脏、淋巴结、脑组织、粪、气管、胆汁、尿。  相似文献   

5.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兔出血症病毒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纯化兔出血症病毒抗原,以戊二醛醛化绵羊红细胞为载体,成功地建立了间接血凝试验用以检测兔出血症病毒抗体.与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双扩散试验比较,其敏感性比血凝抑制试验高32倍,比琼脂双扩散试验高1024倍.致敏红细胞于4°C保存四个月仍有效.  相似文献   

6.
兔出血症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兔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死率可高达100%,给养兔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章主要从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编码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基因疫苗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兔出血症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展望。为进一步研制兔出血症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及诊断试剂提供理论基础,以期能更有效地防治此病。  相似文献   

7.
8.
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了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表达产物的分析表明,用抗RHDV抗体的ELISA和Western-blot试验可证实60KD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细胞培养上清和纯化蛋白的直接电镜表明,在昆虫细胞表达的衣壳蛋白可自我装配形成空病毒样粒子(VLP),其大小和形态与天然病毒类似。这些病毒粒子与抗RHDV的多克隆抗体以及四个识别病毒构象表位的单克隆抗体(MAb)均有免疫反应性。表明VLP  相似文献   

9.
兔出血症病毒(RHDV)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兔病毒性出血症 (RHD)是由兔出血症病毒( RH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传染性极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脏器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是兔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目前所有已测的兔的品种(系)都表现出对该病的易感性,但在自然条件下, RHDV只感染年龄较大的家兔, 2月龄以下的仔兔自然感染时一般不发病。该病自 1984年春在我国江苏无锡、江阴等县市首先暴发后,迅速流行蔓延开来,迄今为止,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所有省份都有 RHD的流行报道。此后朝鲜于 1986年开始…  相似文献   

10.
11.
将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衣壳蛋白VP60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cDNA-VP60,并将其转染Vero细胞.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pcDNA-VP60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将pcDNA-VP60免疫实验兔,观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pcDNA-VP60不仅能在Vero细胞中表达VP60蛋白,而且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2.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100%。近年来,由于该病毒血凝性、抗原性的变异,病毒感染宿主增多,不仅对该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更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内外研究学者对该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基因组编码的产物和功能,病毒的宿主和受体以及病毒变异等相关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该病毒的防控和治疗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就RHDV遗传与变异的分子基础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深入了解该病毒,以及日后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 or CAV)和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 s dis-ease virus,MDV)人工单一和共同感染1日龄的SPF鸡,感染后分别于14、21、28、35日龄检测鸡体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并检测鸡群疫苗免疫3周后的抗体反应,以探讨CAV与MDV共感染对鸡体的免疫抑制是否有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在血液分析方面,CAV与MDV共感染组较病毒单一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共感染不仅加重了鸡群贫血现象,而且延长了贫血的病理症状;而在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H5/H9疫苗、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疫苗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疫苗免疫后3周的抗体检测中,CAV与MDV共感染组较其它各实验组差异极显著,抗体滴度大大低于其它实验组;此外,CAV与MDV共感染组,鸡体生长状况明显差于实验各组,有6只鸡只死亡(6/25),比病毒单一感染时的死亡率大大增加。综上研究证明,CAV与MDV共感染在免疫抑制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兔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真核表达质粒(pcDNA-IL-6)对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文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IL-6,并将其与核酸疫苗pcDNA-VP60联合免疫家兔,以pcDNA-VP60和质粒载体pcDNA3.1(+)作对照,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试验兔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表明:真核重组质粒pcDNA-IL-6对重组质粒pcDNA-VP60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从免疫后7d到70d,pcDNA-VP60/pcDNA-IL6联合免疫组抗体水平均高于pcDNA-VP60免疫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构建的新城疫病毒(NDV)cDNA文库中扩增含编码F糖蛋白前体──Fo酶切位点序列的359bp的F蛋白基因cDNA片段。将此359bpcDNA片段经光敏生物素标记后,即成NDV-cDNA探针。该探针能特异性地从感染的尿囊液中检测出NDV强毒株和疫苗毒株的基因组RNA,而不与IBDv-dsRNA、AIBv-ssRNA、EDS76-dsDNA、MDV-dsDNA,FPV-dsRNA及AILV-dsDNA发生交叉杂交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尽管该探钎含有编码Fo蛋白酶切位点序列的碱基顺序,但它还是不能把NDV的强、弱毒株区分开。这说明NDV强、弱毒株比区域内的碱基存在着相当大的同源性。不过,此探针对NDV来说具有特异性,这就为NDV的诊断技术开创了基因水平检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