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纵带间伐套种相思类阔叶树改变了沿海黑松林的生境条件,增强林木抗性,阻隔了松突圆蚧的传播途径.使林间的松突圆蚧虫口密度由间伐前(2002年)的4.58头/针束,降低到次年的0.82头/结束,虫口减退率为82%,平均防治效果达85.68%,到2005年平均防治效果达94.23%.  相似文献   

2.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本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1989年林间释放定居成功,1990~1993年采用人工挂放和飞机撒放种蜂枝条的方法,防治控制面积14.09万hm2。放蜂点的小蜂定居率达98%以上,1.5年后,松突圆蚧雌蚧被寄生率稳定在20%~30%,雌蚧密度由放蜂前每针束3头以上,下降为每针束0.3~0.6头,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调整松林密度控制清源山松突圆蚧危害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发生区内松林进行间伐、修枝等营林措施将郁闭度调整至0 5左右,松林中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从调整松林密度前的每束2 61头下降至0 63头,虫口密度下降75 86%,表明调整松林密度能有效地控制松突圆蚧对松林的危害;同时发现,阳坡上松林的虫口密度较阴坡上松林的虫口密度大,从阳坡向阴坡逐步过渡,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也随之下降,表明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与坡向有关,在景区绿化规划设计上应针对不同的坡向营造不同的树种,以防止松突圆蚧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4.
营林措施控制城市公园松突圆蚧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发生区内松林进行间伐、修枝等营林措施将松林的郁闭度调整至0.5左右。试区试验结果松突圆蚧的虫口密度从采用营林措施前的2.61头/束下降至0.63头/束,虫口密度下降75.86%,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上还应考虑位于不同的坡向营造不同的树种,以防止松突圆蚧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从日本冲绳输引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到我国广东省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研究。通过对该蜂的繁育、释放及其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等研究,采用松突圆蚧密度较大的小片林地繁育种蜂,再用蜂源地的种蜂枝条扎成2—3kg一把,以600m的间隔进行人工挂放或飞机撒放的方法,放蜂面积约26万公顷,结果表明:95%以上的放蜂点定居成功,放蜂后一年内平均寄生率40%以上,二年后松突圆蚧雌蚧密度控制在每针束1头以下,虫口下降80%—90%,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幼林进行适度修枝间伐,不仅能降低虫口密度,减少虫源,增强林木抗虫性,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修枝间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5或0.7的林分同未修枝间伐林分的林木相比,株胸径每年增加83.3~116.7%;株材积每年增加50~70%。此法简便易行,可有效地控制松突圆蚧大发生。  相似文献   

7.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8.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天敌,其出现期与松突圆蚧的发生期一致,对松突圆蚧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应用Holling圆盘式Ⅱ型计算其日极限捕食量,成虫的极限捕食量达到60.94头/日;红点唇瓢虫成虫对隐藏于叶鞘内松突圆蚧的捕食率达到42.20%。经测算,中等受害的马尾松幼林中每株有红点唇瓢虫6头,就可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对广东省信宜市应用本土寄生蜂防控松突圆蚧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信宜林科所、尚文水库尾和安峨大六村,应用本土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效果较稳定,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其中信宜林科所的防治效果高达85.91%.放蜂点环境、放蜂方法和时间对防治效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一种危害松林的外来有害生物.为寻求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分析了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低虫口分布区、不稳定区、严重危害区3种发生类型区的分析情况,同时提出发挥本地寄生天敌对松突圆蚧的防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利用花角蚜小蜂的有效途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分析结果表明,松突圆蚧的为害主要导致了马尾松松针总糖含量的明显减少,严重时也使氮素营养物质的比例下降,松针总糖含量与松突圆蚧虫口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即虫口密度愈高,松针总糖含量减少愈多,从而使马尾松植株受害愈严重。  相似文献   

13.
将广西大学林学院提供的菌株喷施于被松突圆蚧侵染的松树树冠上,结果表明:5种生防菌对松突圆蚧的致死率均远远高于松突圆蚧的自然死亡率,防治效果显著。第1次试验进行后的第125天和第2次试验进行后的第85天再次对松突圆蚧的死亡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菌液对松突圆蚧的防治作用可以持续4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4.
应用花角蚜小蜂(CoccobiusazumaiTachikawa)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人工收蜂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有效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前人对花角蚜小蜂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5月从日本冲绳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后,改进了人工大量收蜂技术,应用自行设计的收蜂棚进行敞口式大量收蜂,大大提高了收蜂量.2006-2007年分别收到花角蚜小蜂22 372头和54 556头.在福建松突圆蚧发生区推广应用,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持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是松类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文中以福建某试验地松林为研究点,对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4~7月份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松突圆蚧有完整的生活周期即有有性世代,每雌平均产卵量为93粒,林间自然雌雄性比为2 05∶1。1a发生4代,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17.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 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 ,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 ,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 ,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 ,从气温、寄主、种源 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福清市2003—2016年马尾松松突圆蚧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改造措施(皆伐、择伐、带状疏伐套种阔叶树、块状皆伐营造混交林、建立隔离带、幼林修枝间伐等)对松突圆蚧治理影响显著,发生面积、发生率、发生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生态区位松突圆蚧发生率、危害程度因不同林分性质差异明显,根据不同生态区位疫情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取重度重点优先、由外延向内部逐步推进的治理方法成效显著;花角蚜小蜂天敌防治和生物仿生制剂的施用对福清市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对指导福清市松突圆蚧的监测预警与发生防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状况、潜在风险性和奇主经济重要性等,对浙江省松突圆蚧入侵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浙江省为松突圆蚧生态适生区和易爆发流行区,松突圆蚧入侵风险值达2.092 4,为高度危险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并提出了加强检疫和进行松林林相改造的营林措施来有效减少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20.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原因初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9年广东省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成功控制了检疫性害虫松突圆蚧灾情。1998年后放蜂区花角蚜小蜂种群急剧下降、数量大幅度减少,后因小蜂种源缺乏放蜂工作中断,致使松突圆蚧虫口密度逐渐上升,灾害日益严重。本文结合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影响花角蚜小蜂种群稳定的因素,从气温、寄主、种源3个方面初步探讨广东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群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