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稻蝗的发生规律与防治陈发炜,邵泽华,任善国,刘学明(山东省沂水县农业局276400)稻米在我县属于人们喜食的稀有粮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县自1988年在黄山乡进行水稻稻改示范推广成功之后,从1989年开始在全县... 相似文献
2.
成都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6年以来,通过田间调查和挖卵饲养观察,明确了成都平原稻蝗优势种为中华稻蝗(占98%以上)。每年发生1代,若虫三龄高峰期在6月15日左右。水稻孕穗期前,平均每丛水稻有四龄前蝗蝻0.89头即应施药防治。亩用50%杀螟松100克,或25%多杀菊酯25克兑水喷雾,防效达97. 8%以上。 相似文献
3.
中华稻蝗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陈发炜,程祥恩(山东省沂水县农业局276400)(沂水县袁家庄乡农技站)张树宽,李祥升,傅得新稻米在我县属于人们喜食的稀有粮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稻田种植面积也随之逐年增加。但是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5.
6.
安徽省中华稻蝗的发生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80年代后期以来中华稻蝗在安徽稻区逐年加重的情况,作者经过近5a的调查研究工作,初步摸清了其发生为害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现将几年来研究成果整理报道如下:1发生动态60年代前,东亚飞蝗在安徽省为害猖獗,而土蝗(非迁移蝗)多栖息于荒地、田... 相似文献
7.
8.
9.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边缘,全县四周环山,1986年前,中华稻蝗在我县多属零星发生,1987年有4000亩水稻和少量旱地受害,1988年增至8.3万亩,平均每丛一头以上的面积为1.1万亩,最多虫量1亩达6万头。中华稻蝗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田埂、山边、荒地及种植的田中。初孵蝗蝻,首先在越冬地取食,逐渐转移到田边,麦田看麦娘里和有草的早地中,5月28日中稻秧田有蝻。6月5日二、三龄蝻大量转移到早稻田和收割的小麦田中,密度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11.
稻蝗俗称蚂蚱、蚱蜢,在我市发生的主要是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属直翅目蝗科,1958年前在我市慈化、水江、新坊、南庙、温汤、洪江等山区乡镇发生为害较重。由于大面积使用有机氯农药,对稻蝗防治效果好,1959~1984年轻发生。当有机氯农药停止使用后,稻蝗又开始回升。1985年在温汤、新坊、洪江等乡镇局部稻田发生,1988年全市扩大到333hm2,1989年达3333hm2。1990~1995年发生面积1200~3600hm2,少数田块暴发成灾,禾叶被吃光,枝梗被咬断,造成严重减产,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的一种主要害虫。为了有效地防治此虫,我们于1…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于1961和1962年在洞庭湖稻区暴发,经飞机灭蝗,20多年来此虫极少见。近几年来,虫口密度急剧上升。目前,南县发生面积达20多万亩,凡靠近湖泊、渍堤、河洲、荒坪和沟渠的稻田,一般每亩5465— 相似文献
15.
16.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在浙江省富阳县近800多年历史中,曾有5次成灾记录。 稻蝗发生为害历史据县志考证,1181年(宋·淳熙八年)“……秋旱兼蝗灾”;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秋蝗蝻害禾近万”;1856年(清·咸丰六年)“……夏旱秋 相似文献
17.
1983年经市、县联合普查,我县有13乡(镇)169村(场)发生薯瘟,计2.1万余亩,占当年甘薯种植面积的6.9%,病株率达31.03%,损失粮食124.75万公斤。为控制其危害,于1984—1987年推广抗瘟品种,开展万亩薯瘟综合治理示范。控制了著瘟病区范围未继续扩展;发病面积现已下降至860亩以下,4年共挽回粮食损失973.52万公斤,经济效益达538.05万元,综合治理薯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采取了以下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
中华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erg 从若虫期开始向农田扩散转移,以获取种群生存发展所需更好的食料和空间。待到性成熟卵粒成熟之前,又举行群飞扩散,以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在具有类似天气条件的广大地区几乎具有同期行动的特征。一、1988、1989年的观察纪实本县在历年灯光诱测中,每年总有一二个晚上稻蝗突增。1988年8月17~18日,1989年8月27日及30日,赣榆和江苏各地几乎在同时出现了3次中华稻蝗的大规模飞翔扩散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