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1 亲虾的暂养 1.1 运输:根据育苗水体的大小及出苗量确定亲虾的数量,亲虾目前采用干运法,即把亲虾低温或药物处理使之处于昏迷状态,用木屑加干冰运输,成活率达70%~80%。 1.2 清洗:把亲虾放入16~17℃水温的海水中清洗,去掉虾体上的木屑,使之恢复活力,放入亲虾池暂养。 1.3 摘除眼柄:亲虾在暂养池中稳定24小时后,取出亲虾,用烧红的镊子摘除亲虾一侧的眼柄,注意伤口处理干净,使之结疤,不要拖泥带水。放入育苗池中处熟。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虾多茬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对虾多茬人工育苗技术,滨州地区海水良种繁育试验从南方采购日本对虾亲虾,以入海河道水进行日本对虾多茬育苗试验。6批亲虾1125尾,共产卵10.5亿粒,孵化率达92.4%,其主要技术经验是:(1)亲虾运抵后放入水温20℃的培育池中暂养2-3d,然而采取镊烫法摘除单侧眼柄;(2)产卵、育苗用水于冬季一次性贮满,经过一、二级沉淀池沉淀,池内移植水草,起到沉淀、吸肥的作用,并保证水的盐度;(3)配组优质饵料。  相似文献   

3.
扬晓 《科学养鱼》2006,(7):12-13
1。亲虾挑选:要选择活力好、体表亮泽、斑纹清晰、甲壳无外伤、附肢完整、已交尾的亲虾。卵巢发育处在Ⅱ-Ⅲ期、体重100克左右为佳。偏大的亲虾虽然产卵量大,但成活率低,特别不耐长途运输。一点都看不到性腺的亲虾成熟较慢,但已发育到Ⅳ期以上的亲虾较难运输,成活率很低。  相似文献   

4.
姜雷  牟乃海 《齐鲁渔业》2002,19(9):21-21
1 奈虾的饲养与促熟1.1 亲虾的饲养 亲虾应尽量选个体较大,体表光滑,健康已交配个体。雌雄比例1:1-3。蓄养密度5-10尾/11’。饵料以新鲜的沙蚕、贝肉为主,需冲洗干净后投喂。日投喂量(鲜重)为亲虾体重的二%-3%,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亲虾一般夜间摄食,下午投喂,早晨清污。日换水 30%-!00%,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加大换水量。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虾人工育苗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a)为暖水性种类。广泛分布于地中海、东非、南非、红海、阿拉伯湾、孟加拉湾、菲律宾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其繁殖盛期为每年3—5月及9—10月,亲虾主要栖息水深30—80米,底质为泥沙或沙泥的海区。它是对虾属中个体较大者,一般体长180—250毫米,体重120—160克,在选择亲虾时曾见到体长达270毫米,体重230克的个体。日本对虾性情温和,生命力强,离水后不易死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较好的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水产厅于1987年12月27日在东山县主持召开日本对虾人工越冬促熟及育苗技术鉴定会,通过了技术鉴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日本对虾人工越冬促熟及育苗技术研究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这成面的一个空白,居于国内先进水平;促熟和育苗工艺方面,方法简便有效,易于推广。本试验研究方功,为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增加了一个新的养殖品种,这对于今后开展日本对虾人工养殖和出口创汇,  相似文献   

7.
<正> 作者从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在乐亭县围网虾场育苗场从事日本对虾的工人育苗生产试验,每年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 1 主要设施 育苗池16个,总水体600m~3。饵料池10个,水体160m~3。二级沉淀池2个,有效水体300m~3,内设加温管道。室外土池2个,其中1个面积0.45hm~2,作育苗的一级沉淀池用。另一个面积0.5hm~2,作轮虫培养池用。每个育苗池布散气石35个,平均152个/m~2,7.5kW和10kW罗茨鼓风机各1台。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虾亲虾越冬及性腺促熟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静涛 《齐鲁渔业》1997,14(4):27-28
利用当地养殖的日本对虾作亲虾,进行了越冬增减和性腺促熟技术研究。从入池越冬水温13℃开始,每天升温0.5℃,至20-23℃时,恒温2天,对24℃停止升温,取出交尾雌虾放入温水池,每天按0.5℃升温至26℃待产。性腺发育快,产卵效果好。用镊烫法处理雌虾眼柄,比未处理眼柄的亲虾能提前7天产卵。处理过的亲虾死亡率为3.62%,结果:497尾越冬亲虾产下6980万粒受精卵,孵化率平均为77.08%。  相似文献   

9.
日本对虾是我国主要经济虾类之一,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赣榆县引种日本对虾开展人工养殖,先后攻克了人工育苗、养成等技术难点,日本对虾养殖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近20年开展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生产操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虾属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俗称车虾、斑节虾、竹节虾,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日本、朝鲜沿海也有分布。为探索利用地下咸水进行日本对虾人工育苗的可行性,莱阳市海洋与渔业局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虾越冬亲虾性腺促熟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利用越冬亲虾进行性腺促熟,用镊烫法切除眼柄,促进亲虾发育。结果:两年共培育亲虾雌虾8204尾。雄虾5683尾,获交尾虾5360尾。交尾率为71.81%。每年两批育苗,共利用水体1720m~3,育出0.7~1.1cm的虾苗12450万尾,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为7.24万尾/m~3,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1 亲贝室内越 在自然海区越冬的亲贝受海区条件影响很大,室内越冬则可以有效避免风浪。温差的急剧变化对亲贝成活率和体质造成的影响。室内越冬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水温 越冬时的水温一般保持在3~6℃。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利用地下温井水调温。没有条件的单位可在加满水的育苗池或饵料池上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辐射能升温。一般情况下,1℃左右的自然海水,3~5天可达到3℃以上。 2)管理 亲贝密度 120~150个/m3,每天充气4~6次,每次20分钟,5~7天倒池1次。 3)饵料 人工培养的单细胞藻、自然海水繁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由于受虾病的困扰,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处于低谷阶段,而日本对虾的抗病力较强,又能活虾上市,经济效益较高,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在我国北方沿海,日本对虾在对虾养殖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自1995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亲虾越冬大规模人工育苗的生产性试验,总结了适用于生产的育苗技术措施:通过分类管理可以适时并相对集中地获卵;为提高育苗的成活率,采取低温产卵、适温孵化、上限育苗”的控温技术。赵冬亲虾可以多次产卵。  相似文献   

15.
林红军 《水产养殖》2009,30(3):33-34
近年来,随着日本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效益逐年提高,已成为沿海地区新的养殖业亮点,同时也带动了日本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快速发展,育苗的厂家和规模不断增加,育苗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出苗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诸多因素导致的日本对虾育苗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养殖业的发展。笔者根据近年的实践,同时借鉴了他人的一些做法,将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产量的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我们于1979年4月访问了日本对虾养殖中心山口县,在该县秋穗、旭商事养虾场和濑户内海栽培渔业中心考察、学习。日本对虾 Penaeus japonicus养殖的发展乃是狠抓苗种关、科研成果促进生产发展。因此,在介绍育苗技术之前介绍其发展简史,研究日本人在发展虾苗生产所走过的路,扬长避短,可为发展我国对虾养殖业提供借鉴。一,育苗技术的发展简史日本对虾育苗技术发展史大体可分四个阶段。(一)基础研究时期(1933~1958),1933年日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日本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效益逐年提高,日本对虾养殖已成为沿海新的养殖业亮点,同时也带动了日本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快速发展,育苗的厂家和规模不断增加,育苗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出苗量大幅度提高.然而,由诸多因素导致的日本对虾育苗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育苗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日本对虾养殖业的发展.笔者根据近年的实践,同时借鉴了他人的一些做法,将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产量的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亲贝选择与促熟选2~3龄的大连湾牡蛎,清除壳上附着物挂入池中,亲贝蓄养方式可采用浮动网箱或网笼式吊养,每立方米水体可蓄养50~60个,日升温1~2℃,到20~22℃恒温培养,有效积温450℃·日以上,性腺充分成熟。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长期的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多次试验了卤虫在虾苗变态发育过程中的防病抑菌作用,效果显著。1对水质的要求1.1海水沉淀:从海区抽取无污染海水进入蓄水池进行沉淀,靠重力作用,把较大颗粒的泥沙、胶体物质、有机碎屑沉淀于池底,提高透明度;靠光合作用,繁殖  相似文献   

20.
华贵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lis)是海水养殖贝类中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优良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东南沿海海域,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闭壳肌的干制品俗称“干贝”,是驰名世界的海珍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