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主要是指地表逐渐形成石漠景观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多数石漠化区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原因包括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春夏季降水量多等,致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日渐丧失,最终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针对水土流失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进一步完善石漠化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而有效改善石漠化区的生态环...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面立体摄影技术研究水土流失,拓宽了水土流失研究领域,开辟了小面积水土流失研究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地理分布格局,探究地形起伏度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为滇东南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提供合理且全面的依据。以滇东南石漠化地区马关县、西畴县和麻栗坡县为研究区,基于30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计算地形起伏度,利用10 m空间分辨率的Sentinel-2数据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研究表明,根据均值变点法确定研究区地形起伏度最佳像元分析窗口为24×24,地形起伏度在0~2.41;水土流失强度主要为极强烈等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85%;水土流失强度区域多集中在0.05~0.35等级范围内,地形起伏度在0.15~0.25等级范围达到水土流失强度峰值。研究区的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充分说明地形起伏度是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TM影像的文山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5年文山州TM影像资料及典型地区TM7个波段数据,对文山州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进行研究,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生成文山州各县石漠化分布图,在Arcview平台上解译,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及图件,对文山州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进行监测,建立文山州石漠化监测空间数据库。 相似文献
5.
6.
为平坝县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对2008年ALOS数据、2009年SPOT 5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背景数据进行图像辨读解译一系列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平坝县非岩溶区面积为37 818hm2,石漠化土地26 684.5hm2,潜在石漠化土地11 267.8hm2,非石漠化土地2 4129.4h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7.86%、26.71%、11.28%和24.15%。按行政区划分,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马场镇、乐平乡、齐伯乡、白云镇、高峰镇及城关镇。按地形划分,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峡谷地区,且沿河、湖地带性分布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土壤坡面侵蚀模型是当前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重要工具,明确其应用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并提升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评价的科学性。采用同一数据源,对比研究三因子模型、USLE模型及CSLE模型的坡面侵蚀监测结果,揭示了3种模型侵蚀强度分级的差异性。三因子模型与USLE模型的侵蚀等级划分结果相近,而CSLE模型划分的侵蚀等级偏高。CSLE模型划分的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分布在3.0°以下坡耕地,5.0°以上坡耕地以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为主且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80%以上,3.0°~5.0°的坡耕地各侵蚀强度等级所占比例相当,5.0°可以确定为东北地区坡耕地侵蚀强度由轻变重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水土流失监测模型QRSM,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商南县共698条集水区构成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结果表明,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63.43%,流失量占总侵蚀量的5.27%,集中在商南县北部和南部治理区,水土流失轻度等级以上面积达57.92%.极强度和剧烈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20.40%,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87.14%,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集中分布在以县城为中心的主河道两岸,从698条小流域整体分布来看,中、轻度侵蚀以上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超过40%的小流域达560条,占全部698条小流域总数的80.2%.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为了解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磷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平果、宜州等典型石漠化样地采样,分别对不同样地的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全磷、有效磷含量与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坡向、植被类型、恢复年限对土壤磷含量均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南坡>北坡,任豆>封山育林>吊丝竹,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脲酶活性与磷含量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土壤肥力变化的监测指标。[结论]只要停止过度的人为干扰,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会得到逐步的恢复,如果措施得当,采取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手段,则会恢复到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磷含量的比较研究(英文)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change law of phosphorus content of soil in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gion(KRD) during eco-restoration process such as Northwest Guangxi Province.[Method] Th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ypical KRD in Pingguo County and Yizhou City.The determining quotas of different soil samples such as soil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were detected,in addition the soil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urease activity, catalase activity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Result] Aspect,vegetation type and recovery time generated obviously influences on phosphorus contents in different soil samples.The concrete influence order was listed as follow: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of south slop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oil of north slope;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where Zenia insignis Chun was plante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oil of closed forest and that of soil where Dendrocalamus minor Var. amoen was planted,additionally,phosphorus increased with recovery time. Urease activity could be used as a monitoring index of soil fertility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phosphorus content.[Conclusion] The soil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gion in Northwest Guangxi Province could be recovered gradually if excessive human disturbance was stopped.If proper natural method of recovery promoted by human was taken,the recovery would reach a better result. 相似文献
13.
生态工程治理下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环境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中国南方石漠化最严重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TM、ASTER与ALOS影像为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研究2000年以来在各项生态、石漠化专项工程治理下贵州石漠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的35 920 km2增加到2005年的37 597 km2,2010年减少到36 473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7%).2000-2005年、2005-2010年间的石漠化年变化率分别为0.9%、-0.6%.2010年石漠化遥感监测实际值比预测值低1 125 km2,说明在各项生态工程特别是石漠化专项工程的综合治理下,贵州石漠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石漠化面积逐步减少,等级逐渐降低,但治理工程实施年限短,治理效益还未完全显现. 相似文献
14.
为修复和恢复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对新邵县岩溶石漠化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并运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石漠化林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壤呈弱酸性,不同坡位和土层厚度的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坡位的土壤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速效钾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坡位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变异幅度为1.39~1.58 g/cm3,不同坡位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其变异幅度为6.47~7.40 g/kg,各坡位以0~2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其变异幅度为73.75~111.25 mg/kg,不同坡位土壤碱解氮变异幅度为69.65~77.70 mg/kg。石漠化地上坡、中上坡及中下坡的土壤综合肥力为一般,而下坡的土壤综合肥力则为贫瘠。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并称为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石漠化分布广,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通过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危害的分析,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通过生态治理措施,分别不同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进行分类治理,为改善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湖南省新宁县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的技术方法,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认真调查了新宁县岩溶地区石漠化危害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和建议,为新宁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例,研究不同植被、坡向、年限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试图用土壤脲酶活性来说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天峨见夕森林公园乔灌混交林,侧柏、青檀、阴香等样地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其相互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小,光板地脲酶活性最低,其他样地居中;坡向对土壤脲酶活性有较明显影响,东南坡的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西北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植被恢复年限越长,土壤脲酶活性越高。脲酶活性可以作为石漠化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