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海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为高山、丘陵地带,土壤侵蚀以风蚀为主,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海原县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退耕还林措施、封山育林措施、营建坡面水土保持林、修建梯田等进行防治与治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我国依靠生态自我修复防治水土流失的探索与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15亿t,增产粮食180亿kg,5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人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据了解,“十五”期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54万km^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速度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还多。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积达到92万km^2,比“九五”期末净增9万km^2。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5年江苏省典型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实例研究分析,探讨不同建设阶段、不同防治分区、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条件下的水土流失强度特点,以期揭示江苏省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规律,为今后的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工期是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建设阶段,塔基施工区是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防治分区,丘陵区是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水土保持类型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630.00、5920.00、6690.90t/(km2·年),蚀侵级别均为强度。此外,利用EXCEL、SPSS软件,对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内输变电项目线路长度与水土流失总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倍受重视,多年不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形式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面积的人工林也面临着退化风险和更新难题。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成果丰富,但该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基岩侵蚀内因、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4个角度,对砒砂岩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5.
临洮县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土壤侵蚀相当严重,已成了临洮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进展,水土保持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水土保持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本文详细分析了临洮县土壤侵蚀的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技术集成创新与乡村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会深入贯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探讨了福建省近年来在山地水土保持与流域综合治理及其乡村循环农业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该文总结梳理了研讨会的主要研究进展与技术推广成效,主要研讨内容包括福建省主要地理特征与区域气候要素、福建省山地农业开发与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的主要模式与防控成效、长汀县水土流失特点与主要治理经验、典型崩岗区特征分析与生态恢复模式、福建省水土流失防控与技术、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实践证明,山地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集成创新技术,而且要创新管理机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注重绿色优势发挥,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尤其是要注重因地制宜地推动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与流域循环农业开发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越来越严重,严重制约了该区农业生产.本文对黑土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类型作了简要概述,系统总结了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并指出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模式在未来治理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中的重要地位,为今后该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魏佳 《乡村科技》2019,(11):65-66
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诱发了其他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林业措施作为水土保持的措施之一,对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稳固土壤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采用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模式和有效的选择防护林体系的林种,配以其他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可控制水土流失,防止进一步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典型县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对石泉县和商南县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图和DEM图的叠加,得到土壤侵蚀强度在坡度、坡向、高程、起伏度等地貌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土流失程度较高,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不同坡度、高程、起伏度下的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现单峰分布,平地的水土流失面积接近0,不同坡向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最大值随着坡度升高而增大,但却随着高程的升高而减小。各土壤侵蚀强度的起伏度分布特征均很相似。此结论可为陕西省丹汉江流域中游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正着力开展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工作。本文分析了水土保持和土壤质量的内涵,以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典范工程为例综述了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土壤质量改良效应,同时分析总结了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土壤质量效应,有助于更深入认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对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作用。最后归纳总结了目前水土保持措施与土壤质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要深化的研究内容:(1)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与标准化;(2)水土流失防控主导因子及关联研究;(3)水土保持学与基础理论研究。全文旨在为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科学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更全面和客观评价治理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长汀土壤侵蚀核心区的治理效果,为长汀未来水保政策的制定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合RS、GIS技术,利用RUSLE模型,对侵蚀核心区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定量评价,并结合侵蚀治理措施探讨其治理效果。结果表明:2013年土壤侵蚀总面积较1999年降低49.02%;侵蚀以轻度为主,轻度侵蚀区面积占76.91%;1988-2013年,侵蚀治理效果呈由强度侵蚀区向轻度侵蚀区推进的趋势,2007-2013年,除中度侵蚀等级外,其他各侵蚀等级的面积比例变化1%;长汀土壤侵蚀治理效果显著,侵蚀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于稳定,侵蚀治理转为巩固措施,出现整体好转的同时仍存在局部恶化,未来的侵蚀治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2.
以陕西省铜川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为例,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四大作用,即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枢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左元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25-4727
在简析重庆市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对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能力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两期不同年代航空遥感信息源,编制两期土壤侵蚀类型现状图,经过叠合比较,建立动态分类系统,勾绘编制的动态图,能够准确、直观地反映出两个年代,特定区域土壤侵蚀类型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趋势和数量特征,为评价土壤侵蚀,水土保持规划和综合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合理可行,速度快,精度高。  相似文献   

15.
吕惠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09-14913
为处理迪那2气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效防治建设中新增水土流失,根据工程项目布局,水土流失分布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采用调查分析法,在现场勘测和分析相关资料、文件的基础上,对工程沿线新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进行统筹安排。坚持分区防治的原则,根据工程经过地自然地带、所属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指导性防治措施,为合理布设迪那2气田项目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李闯  刘艳伟  杨具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838+8016-7838
概括了我国南方红壤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提出亟待保护的迫切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坡地试验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产流特征,研究不同植被小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并且分析降雨对小区水土流失的影响,以期对红壤土的综合利用提出理论支持。针对我国红壤退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分析红壤水分特征、产汇流过程所做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找到合适植物以改良红壤,使得红壤沙化过程减缓。  相似文献   

17.
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安定区通过注重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工作机构设置、注重科学全面规划、注重多方筹措资金、注重试验示范推广、注重预防监督管理等措施、注重舆论宣传教育,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壮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加强水土保持的监测工作,加强城镇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华 《北京农业》2011,(9):206-207
分析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农田生产,提高生产力。只有坚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保护我国的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9.
铁炉沟小流域是水利部“948”项目实施小流域,在综合治理中突出了以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的坡改梯工程和以水土保持生态园区为特色的开发性综合治理,实现了水土保持措施产业化和社会效益可视化,同时也达到理想的生态效益目标。在此,研究了铁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总结铁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及其对砂泥岩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闽东北鹫峰山农地采取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4种退耕模式的草本均能在当年基本覆盖地表,在观测期间植物由1年生演替为多年生。退耕地植被经过7a恢复,植被完全郁闭,能有效控制泥沙流失;采取了退耕措施的区域固土保水能力大于对照区。在观测早期推广的顺序应为自然模式、针阔混交林模式、阔叶林模式、针叶林模式。在观测后期,有乔木参与的植被恢复模式能够形成较复杂的森林植被,其保水固土能力较强,并以针阔混交林模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