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反杂交对少花龙葵(Solanum photeinocarpum) F_1代生理特性及富硒能力的影响,为富硒少花龙葵的杂交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生态型和矿山生态型少花龙葵为亲本,通过硒含量为10 mg/kg的土壤盆栽试验,研究正反杂交对少花龙葵F_1代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硒积累量的影响。【结果】与自交F_1代相比,正反杂交显著提高了少花龙葵F_1代叶片的SOD活性、CAT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P0.05)。2种生态型少花龙葵的正反杂交F_1代的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硒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自交F_1代(P0.05),并且以农田生态型少花龙葵为母本、矿山生态型少花龙葵为父本的杂交后代的生长和富硒能力更强。【结论】以农田生态型和矿山生态型少花龙葵为亲本杂交,可使其F_1代的生长、抗逆性以及硒积累等性状表现出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2.
杂交是花生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环节。为选育抗病、特色的花生新品种,我们分别将抗黄曲霉的"GT-C20"与感黄曲霉的"Tifrunner"进行正反杂交、抗青枯病的"J04"和感青枯病的"J62"进行正反杂交、"潍花10号"与黑种皮花生品种"豫花29"进行杂交、大花生品种"丰花1号"与野生资源"SAAS2015ID"进行杂交。本试验利用MITE转座子和SSR标记对各杂交组合的F_1代杂交种进行真伪性检测。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从254粒杂交F_1中共鉴定出96粒真杂交种,真杂种率为37.79%。本研究证明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对花生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在播种前进行真杂种的鉴定可为后续材料的种植节约时间和成本,为遗传群体构建、新品种选育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杂交育种是花生品种改良的主要方法之一,鉴定F_1代杂交种子真伪并去除假杂种是杂交育种成功的前提。本研究建立起一套在不影响花生种子活力前提下提取花生F_1代杂交种子子叶DNA,并结合AhMITE1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在播种前对花生F_1代杂交种子真伪进行鉴定的技术,显著提高了去除假杂种的准确性,将有助于提高花生品种选育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对两个杂交优势强的陆地棉杂交组合正反交的四个F_2代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产量比对照盐棉48原种增产7~20%,蕾期枯萎病发病指数多数达到抗病品种指标,纤维品质优于对照,表明F_2代可以应用于生产。一个万亩植棉乡,每年设置2亩制种田,F_1代经一年繁殖后即可满足全乡对棉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遗传多态性的差异,以期为大豆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20对ISSR引物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及其10份杂种F_1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此次试验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2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率达72.45%;杂交F_1代材料与其母本中黄19及父本ZYD04350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5和0.47。[结论]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F_1代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杂交F_1代从母本获得的遗传物质多于父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芥菜型油菜抗病、抗虫、分枝性强、黄种皮等优良性状转移到甘蓝型油菜中,改良甘蓝型油菜种质。【方法】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严小村芥与甘蓝型油菜青油14号为亲本,对正反杂交得到的F_1代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分析,同时对其花粉育性和杂交亲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F_1代植株形态介于双亲之间,正反交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37条,F_2代表型分离严重,染色体数目不固定,大多在38条附近。两个世代减数分裂均出现异常现象,后期Ⅰ分离方式各有不同,F_1主要以18∶19分离。F_1植株花粉平均可染率为32.68%,F_2代提高到了53.19%。【结论】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F_1自交获得的F_2大多偏甘蓝型油菜,让F_2连续自交或以甘蓝型油菜回交,可以较快得到新型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7.
大豆杂种世代的遗传变异研究有以下三个目的:(1)理论上,从F_1杂种的表现,与其亲本比较,提供了在杂种群体内关于基因作用的信息。例如F_1子代优于中亲本就可以推论基因有非加性作用。(2)为大豆育种的早代测定提出理论依据。因从杂交后代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分析就能够作确定选配亲本和淘汰杂交组合的参考,从而在杂交育种上有了预见性。(3)为杂种大豆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实际依据。一般自花授粉作物,生产上F_1代杂种品种能够有实用价值必须满足两个要求:(1)F_1代产量表现有显著地高的杂种优势;(2)一种能够经济有效地获得大量杂种种子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排列法,在宁夏地区对16个水萝卜品种进行评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F_1代晋萝卜3号表现最佳,无抽薹现象,单根重及小区产量均最高。这说明人工选育的水萝卜杂交F_1代的耐抽薹性明显优于常规种。因此,我国仍应加强水萝卜的杂交一代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以丹霞苹果作母本,选配津轻、嘎啦、晋霞、羽红、金冠、丹霞和富士苹果品种作父本,配置了7个杂交组合,获得795株F_1代实生苗,调查分析了F_1代杂种苗果实主要经济性状(果重、果型、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及综合品质)遗传变异趋势。结果表明,F_1代实生苗有以下变异趋势:(1)果实主要经济性状明显返祖退化,总的遗传趋势是果实变小,果型指数变小,彩色指数递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低,果实品质变差;(2)主要经济性状呈现明显趋中变异现象,即F_1代果实经济性状表型均值大多介于双亲表型值范围之间;(3)F_1杂种实生苗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反向超亲遗传率高于正向超亲遗传率。正向超亲遗传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高山杜鹃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对8个杂交杜鹃组合F_1代3年生植株的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以及叶柄长进行了测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山杜鹃叶片性状的遗传中,叶片长的遗传最为稳定,叶柄长的变异度最大;在8个杂交组合中,‘安娜’ב门铃’杂交F_1代的叶片性状遗传表现为超亲趋势,‘安娜’ב莫泽之栗’次之,其余6个组合均表现为衰退趋势;各杂交组合的F_1代叶型遗传更倾向于母本,表现出超亲趋势;‘安娜’ב宽杯杜鹃’杂交F_1代叶片的各性状皆与双亲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密叶杨×胡杨杂交种选育及抗盐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密叶杨(Polulus talassica Kom.)×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授粉杂交选育,选育出生长快、抗性强、无性繁殖能力高的优良杂交树种.[方法]采集密叶杨、胡杨枝条,在室内经水培,开花后采集花粉进行人工杂交.[结果]经授粉杂交获得杂交种子,种粒形状呈卵圆形和长圆形.对杂交种子分别播种育苗后,观察到卵圆形种子实生苗表现出父母本共同形态特征(中间型F_1代),长圆形种子实生苗表现出母本密叶杨型形态特征(极端型F_1代).对两种F_1代苗木进行耐盐试验,表现出密×胡的F_1代耐盐性较母本明显提高,无性繁殖能力较父本明显提高,F_1代年生长量均超过父本和母本.[结论]经20余年的胡杨杂交、良种选育、对比试验研究及良种推广,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寒泊羊是以杜泊羊为父本和以小尾寒羊为母本培育的新种群,该种群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和肉用性能。以寒泊羊为父本与本地绵羊杂交,比较杂交F_1代和本地绵羊初生质量和平均产羔率,并对初生质量影响因素和不同胎产羔数的母羊比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_1代初生质量(3.92±1.10 kg)比本地绵羊(3.52±1.03 kg)提高了11.36%,62.67%的杂交F_1代初生质量集中在3.00~5.00 kg,64.72%的本地绵羊集中在2.00~4.00 kg,其中初生质量4.00 kg以上的杂交F_1代比本地绵羊高17.06%;公羊对后代初生质量影响较大;公羔初生质量大于母羔;随着胎产羔数增加,羔羊初生质量降低。杂交F_1代产羔率(196.71%)比本地绵羊(184.26%)提高了12.45百分点,其中三羔以上的母羊比例比本地绵羊提高了7.91百分点。由结果可知,杂交、公羊、性别、胎产羔数对羔羊初生质量影响显著,寒泊公羊与本地绵羊杂交可显著提高后代初生质量和产羔率。  相似文献   

13.
以抗青枯病花生品种日花1号、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选育的高油酸花生品种花育662和高产大花生品种花育9610为亲本正、反交获得的F_1代种子为材料,利用微卫星(SSR)标记技术鉴定真杂种;从候选的50对SSR引物中筛选得到在亲本中有稳定、清晰多态性位点的引物5对,对杂种F_1代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四个杂交组合共鉴定出30粒真杂种,并得到形态学鉴定结果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周阳 《世界农业》1993,(10):13-13
英国小麦育种目标是由当地的小麦生产特点以及国内、外市场对小麦品质的要求决定的。 1.育种途径 英国的小麦育种多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后代选择采用系谱法。杂交一般在冬季温室进行,F_1种在温室,杂交和F_1可以在一年内完成。此外,采用一粒传,在人工气候室加代种植,一年完成3代。回交在温室进行,一年2—3代,育种速度快。常规育种技术与生化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密切配合。 2.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玉米F_0代杂种优势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甜玉米与普通玉米、硬粒型玉米和爆裂型玉米杂交,普通玉米与普通玉米和硬粒型玉米杂交,自交系与自交系、自交系与品种杂交,单交种与自交系 F_0代在粒重方面和甜玉米×非甜玉米在籽粒体积方面的杂种优势已做过报道。为了进一步研究玉米 F_0代杂种优势的表现,又对其它类型玉米之间杂交在粒重、及籽粒体积方面的杂种优势;不同基因型品系之间杂  相似文献   

16.
三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F_1和F_2代的不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902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高的光敏不育系,2877S是光敏性强、可育临界温度较低的光敏不育系,而2558S是光敏性弱、可育临界温度低的温敏不育系,它们都是由农垦58S衍生而来的籼型核不育系。这三个不育系杂交,F_1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均表现稳定的不育性,表明三个亲本的不育主基因是等位的,F_1可育临界温度与低的亲本相近或更低.光敏不育系89025与2877S杂交,F_1与亲本一样,光敏性强;8902S和2877S与温敏不育系25585杂交,F_1表现双亲的中间型,光敏性中等.2877S与25585杂交F_2代不育株,在长光照、偏低气温下表现败育程度高,在短光照下绝大多数表现可育,且其中很多结实率病,光敏性强.还讨论了农垦58S衍生不育系不育主基因的等位性和实用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等方法,以攸县油茶与普通油茶‘华硕’种间杂交F_1代为试验材料,对其花部综合特征、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花粉活力、人工授粉等开花、授粉和坐果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种间杂交F_1代花部综合特征表现为具有吸引传粉者的繁殖适应性特征,其花药黄色、花药四室,花粉为二细胞花粉,存在"拟花粉",柱头表面密布乳突细胞;花瓣数、花径、雄蕊群高度、雄蕊数、花柱数、雌蕊群高度和胚珠数等7个花器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未出现超亲现象;杂交F_1代的花粉胚珠比为24 201.85,杂交指数为4,花粉活力为10.82%~71.69%,人工授粉试验中异花授粉的坐果率最高.根据花部综合特征、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及人工授粉(普通油茶‘华硕’为回交父本)试验结果可以综合判断杂交F_1代的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型,同时人工授粉试验结果表明,杂交F_1代雌配子育性良好,回交结实率高,为综合利用亲本的优良性状来创新种质和遗传改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柿杂交F_1代叶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柿杂交F_1代叶片表型性状的分离规律,分析柿杂交F_1代的叶表型遗传变异特征,采用子代性状离散描述、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柿品种‘富有’(♀)ב赤柿’(♂)杂交F_1代的57棵单株叶表型14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进行研究。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87%~42.78%,其中叶片干重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14个数量性状均分布于双亲之间,且具有较好连续性的正态分布趋势。5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为0.912~2.224,平均值为1.466,其中叶片形状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叶片姿态丰富度最低。14个叶表型性状在F_1代的中亲优势率为-38.16%~3.00%,其中的11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为负值,且F_1代未形成超亲优势。19种性状产生的171对相关性中分别有44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13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之间多呈负相关关系。系统聚类将F_1代的57棵单株在遗传距离为12.5处分为Ⅰ和Ⅱ2个类群,在6.5处将Ⅰ、Ⅱ2个大类各分为2个亚类,聚类结果充分反映各类群的特征。柿杂交F_1代叶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其中14个数量性状表现出比较广泛的分离特征,5个质量性状均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种植高粱杂交种都是利用杂种一代的优势来提高产量。杂种优势是指两个亲本杂交后,杂种第一代(F_1)的植株,在生长势、生产力、抗逆性、生理生化等特性和生长发育状况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可见杂种优势起始点是从 F_1代出苗之后植株才具有杂种优势。那么,F_1代的种籽即杂交 F_0代(从受精后到籽粒成熟)是否也具有杂种优势的启示下,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试验方法与结论由于高粱是雌雄同花常异交作物,因此在试验设计上采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与该不育系保持系交配得到姊妹交籽粒,与恢复系交配则得杂交籽粒。为确保试材的遗传物质基础相同及外界生活条件一致,在不育系植株出穗后开花前,从穗顶主轴起将穗均匀分成两个分穗,每个分穗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科学》2019,(9):63-67
本试验以花生品系花7616为父本、H1338为母本杂交得到的F_1代群体为材料,利用AhMITE标记对F_1代真伪杂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F_1代群体78个单株中有8株呈现母本单一条带,50株呈现父本单一条带,20株是双亲杂合带型;结合父母本叶片表型特征,共有20个单株鉴定为真杂种,真杂种率为25.64%,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一致。综上,利用转座子分子标记可以准确地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进而为高世代RIL群体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